《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009-01-09 20:00:00)
标签:
俞伯牙知音警世通言伯牙摔琴文化 |
亿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子期,曾记否,去岁逢君,拜为知音。江边洒泪而别,相约来年中秋重逢。而今,为何只见水底天心,万倾茫然。君怎爽信与我?
伯牙,子期本两接布衣,蒙先生不弃,结为兄弟。自别后,忆重逢,日思夜念,遥盼中秋。奈修短由天,唯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以候先生。
子期啊,知音不在,操琴为谁?再为君弹奏一曲《高山流水》,从此琴碎律绝。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一曲《高山流水》,吟诵千古佳话。未聆听此曲,已为伯牙子期知音之情而感动。今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一书,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一读,感动,再读,有泪盈眶。真正是相知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不管二人是否如一些无聊之作所杜撰的同性恋关系,仅是这满天下难得相遇的知音情份,便足以令人心生万千感慨。
若是现在,两人的情缘,大约就是人们常说的一见钟情了。若不是钟子期父母在,不远游,我想他是必随了俞伯牙去了的。倘若真的随了他去,也许就不会“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泪洒江边,终成永别。但,若真如此,也就不会有“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啦!
冯梦龙让钟子期从一樵夫变成了隐士,也许,他觉得这样高雅绝妙的曲子,这样出身名贵的瑶琴,一个山野樵夫是无力领会,无法知晓的。但,知音不分贵贱,我想不管钟子期出身如何,伯牙都会视之为知音。子期不贪图荣华富贵,心中唯有家中白发苍苍的爹娘,孝心为人品之本,也正为此,伯牙对子期更是另眼相待。
既为知音,当不相疑,不相轻。伯牙江边不见子期,并不疑他爽约失信,更不为此郁闷不满。他知子期为人至孝,不来相会,定是应了商弦中哀怨之音,家中定有人亡。这便是知音,心相通,不相疑。
伯牙是料对了,但他万难料到,亡者非父非母,乃是子期本人。
仅一面之缘,仅只是子期听懂了他的曲子,伯牙便为之摔琴以祭,放弃高官厚碌,栖身山野,代其赡养高堂。此情,感动无数后人,此曲,成为千古佳话,也是必然了。
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就是少了这样至真至纯的情感,所以,才有了“人生难逢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感叹。
今日起读冯梦龙的《三言》,读后感发在博中,权当博文更新。只是个人感悟,也许有错误的地方,朋友们多担待才是。有不妥之处,还望大家留言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