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卷 上
(2010-10-24 02:21:39)
标签:
古典文学经典散文文化文学 |
分类: 古典文学思想名家名作 |
计篇
一.
孫子曰﹕ 兵*者﹐ 國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 注 釋
1. 兵﹕ 在 此 篇 中﹐ 指 軍 事﹐ 戰 爭﹒
2. 死 生 之 地﹕ 戰 爭 場 所﹐ 得 其 利 者 生﹐ 失 其 利 者 死﹒
3. 存 亡 之 道﹕ 國 家 存 亡 之 問 題﹒
--------------------------------------------------------------------------------
二.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 三曰地﹐四曰將﹐ 五曰法﹒道者﹐ 令民与上*
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 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 遠近﹑險易﹑廣狹﹑死生* 也﹒
將者﹐ 智﹑信﹑仁﹑勇﹑嚴也﹒
法者﹐ 曲制﹑官道﹑主用*也﹒
* 注 釋
1. 故 經 之 以 五 事 校 之 以 計﹐ 而 索 其 情﹕ 經﹕ 量 度﹐ 即 分 析﹒ 校﹕ 比 較﹒ 即 需 自 五 方面分
析﹑ 比 較 及 探 索﹒
2. 道﹕ 道 路﹒ 此 處 指 政 治 開 明﹒
3. 時 制﹕ 季 節 更 替﹒
4. 死 生﹕ 不 可 攻 守 進 退 或 可 攻 守 進 退 (之 地)﹒
5. 曲﹕ 軍 隊 編 制﹒ 制﹕ 指 揮 號 令﹒ 官 道﹕ 各 級 官 吏 之 職 責 与 管 理﹒ 主 用﹕ 軍 需 配
備与使用﹒
三
.
凡此五者﹐ 將莫不聞﹐ 知之者胜﹐ 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計﹐ 而索其情﹐ 曰﹕主孰* 有道﹖ 將孰有
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胜負矣﹒
* 注 釋
敦﹕ 誰﹑ 哪 個﹑ 哪 一 方﹒ 主 孰 有 道﹕ 哪 個 君 主 更 得 人 民 支 持﹒
--------------------------------------------------------------------------------
四.
將 听 吾 計*﹐ 用 之 必 胜﹐ 留 之﹔ 將 不 听 吾 計﹐ 用 之 必
敗﹐去之*﹒
* 注釋
1. 將 听 吾 計﹕ “將” 指 將 軍﹒ 但 一 解 釋 指 孫 子 求 吳 王 闔 閭 之 語﹒ 即﹕ “如 吳 王 听 我計﹐
......”﹒ 但 從 全 文 觀 之﹐ 宜 釋 為 “將 領”﹒
2. 用 之 必 胜﹐ 留 之﹔ (將 不 听 吾 計) 用 之 必 敗﹐ 去 之﹒ 接 上 文 之 另 一 解 釋 則 為﹕ 用我計
必 胜﹐ 我 將 留 下﹔ 不 用 我 計 必 敗﹐ 我 即 离 去﹒
--------------------------------------------------------------------------------
五.
計利以听*﹐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勢者﹐ 因利而制權也*﹒
* 注釋
1. 計 利 以 听﹕ 采 納 有 利 計 謀 之 后﹒
2. 乃 為 之 勢﹐ 以 佐 其 外 ﹕ 需 創 一 態 勢 以 促 其 實現﹒
3. 因 利 而 制 權 也﹕ 因 事 之 利﹐ 制 為 權 謀﹒
--------------------------------------------------------------------------------
六.
兵者﹐詭道*
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离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傳*也﹒
* 注
釋
1. 詭 道 ﹕ 詭 詐 之 術﹒
2. 實 而 備 之﹕ 對 具 實 力 之 敵 嚴 加 戎 備﹒
3. 怒 而 撓 之﹕ 激 怒 性 格 暴 躁 之 敵 人﹒
4. 卑 而 矣 之﹕ 故 作 謙 卑﹐ 使 敵 人 矣 傲 松 懈﹒
5. 佚﹕ 安 逸﹒
6. 先 傳﹕ 先 事 而 言﹒
--------------------------------------------------------------------------------
七.
夫 未 戰 而 廟 算* 胜 者﹐ 得 算 多 也*﹔ 未 戰 而 廟 算 不 胜 者﹐ 得 算 少 也﹒ 多 算 胜﹐ 少 算不胜﹐
而 況 于 無 算 乎*﹗ 吾 以 此 觀 之﹐ 胜
負見矣﹒
1. 廟 算 ﹕出 師 打 仗 乃 大 事﹐ 須 于 廟 堂 舉 行 儀 式﹐ 協 商 討 論﹐ 以 測 算 戰
爭胜負﹒
2. 得 算 多 ﹕有 利 條 件 多﹒
3. 多 算 胜﹐ 少 算 不 胜﹐ 而 況 于 無 算 乎 ﹕ 有 利 條 件 多 則 胜﹐ 有 利 條 件 少 則 敗﹐ 何
況毫無 有 利 條 件 乎﹒
作 戰
篇
八.
孫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馳 車 千 駟﹐ 革 車* 千 乘﹐ 帶 甲 十 万*﹐ 千 里 饋 糧* ﹔ 則 內 外
之費﹐ 賓 客 之 用﹐ 膠 漆 之 材*﹐ 車 甲 之 奉*﹐ 日 費 千 金﹐ 然 后 十 万 之 師舉*
矣﹒
* 注 釋
1.革 車 ﹕ 重 型 戰 車﹒
2.帶 甲 ﹕ 士 兵﹒
3.饋 糧 ﹕ 運 送 糧 食﹒
4.膠 漆 之 材 ﹕ 維 修 弓 箭 甲 盾 等 之 器 材﹒
5.車 甲 之 奉 ﹕ 車 輛﹑ 盔 甲 之 及 補 給﹒
6.舉 ﹕ 可 出 發﹒
--------------------------------------------------------------------------------
九.
其 用 戰 也 胜*﹐ 久 則 鈍 兵 挫 銳﹐ 攻 城 則 力 屈*﹐ 久 暴 師* 則 國 用 不 足﹒ 夫鈍 兵 挫 銳﹐ 屈力
殫 貨*﹐ 則 諸 候 乘 其 弊 而 起﹐ 雖 有 智 者﹐ 不 能 善 其 后 矣﹒ 故 兵 聞拙 速*﹐ 未 睹 巧 之 久也﹒
夫 兵 久 而 國 利 者﹐ 未 之 有 也﹒ 故 不 盡 知 用 兵 之 害 者﹐ 則不 能 盡 知 用 兵 之
利也﹒
* 注 釋
1. 用 戰 也 胜 ﹕ 作 戰 但 求 ( 速 ) 胜﹒
2. 屈 (jue) ﹕ 竭 ﹕ 窮 盡﹒
3. 久 暴 師 ﹕ 長 期 領 軍 于 外﹒ 暴 (pu) 同 “ 曝 ”﹒
4. 屈 力 殫 貨 ﹕ 人 力 財 力 枯 竭﹒ 嬋 (dan): 枯 竭﹒
5.? 拙 速 ﹕直 截 了 當﹐ 迅 速 解 決﹒
--------------------------------------------------------------------------------
十.
善 用 兵 者﹐ 役 不 再 籍*﹐ 糧 不 三 載* ﹔ 取 用 于 國*﹐ 因 糧 于 敵*﹐ 故 軍 食 可
足也﹒
* 注 釋
1. 役 不 再 籍 ﹕ 不 一 再 征 兵﹒
2. 糧 不 三 載 ﹕ 不 多 次 往 返 運 輸 糧 草﹒ 三 載 指 多 次﹒
3. 取 用 于 國 ﹕ 軍 需 自 國 內 運 來﹒
4. 因 糧 于 敵 ﹕ 糧 草 自 敵 國 征 用﹒
--------------------------------------------------------------------------------
十
一.
國 之 貧 于 師 者 遠 輸*﹐ 遠 輸 則 百 姓 貧﹒ 近 于 師 者 貴 賣*﹐ 貴 賣 則 百 姓 財 竭﹐ 財 竭 則
急于 丘 役*﹒ 力 屈 財 殫*﹐ 中 原 內 虛 于 家﹐ 百 姓 之 費﹐ 十 去 其 七 ﹔ 公 家 之費﹐ 破 車 罷
馬*﹐甲 胄 矢 弩﹐ 戟 盾 蔽 櫓﹐ 丘 牛 大 車﹐ 十 去 其
六﹒
* 注 釋
1. 國 之 貧 于 師 者 遠 輸 ﹕ 遠 途 運 輸﹐ 耗 盡 財 力 人 力﹐ 使 國 家 百 姓
貧困﹒
2. 貴 賣 ﹕ (促 使 ) 物 价 上 漲﹒
3. 丘 役 ﹕ 指 征 收 賦 役﹒
4. 財 殫 ﹕ 財 竭﹒
5. 罷 馬 ﹕ 馬 匹 疲 憊﹒罷 (pi)﹐ 同 “ 疲 ”﹒
--------------------------------------------------------------------------------
十
二.
故 智 將 務 食 于 敵*﹐ 食 敵 一 鐘*﹐ 當 吾 二 十 鐘 ﹔ 芑 稈* 一 石﹐ 當 吾 二
十石﹒
* 注 釋
1. 智 將 務 食 于 敵 ﹕ 明 智 將 領 務 求 于 敵 國 就 地 取 糧﹒
2. 鐘 ﹕ 古 計 量 單 位﹐ 有 兩 种 算 法﹐ 約 合 今 日 1000 升﹐ 或 640
升﹒
3. 蕊 稈 ﹕ 豆 秕﹐ 禾 ﹒ 同 “ 萁 ” (qi)﹒
--------------------------------------------------------------------------------
十
三.
故 殺 敵 者﹐ 怒 也* ﹔ 取 敵 之 利 者﹐ 貨 也*﹒ 故 車 戰﹐ 得 車 十 乘 已 上﹐ 賞 其 先得 者﹐ 而 更其
旌 旗﹐ 車 雜 而 乘 之﹐ 卒 善 而 養 之﹐ 是 謂 胜 敵 而
益強﹒
* 注 釋
1. 故 殺 敵 者﹐ 怒 也 ﹔ 激 發 對 敵 憤 怒﹐ 故 可 殺 敵﹒
2. 取 敵 之 利 者﹐ 貨 也 ﹕ 賞 以 財 物﹐ 鼓 勵 殺 敵﹒
--------------------------------------------------------------------------------
十
四.
故 兵 貴 胜 不 貴 久﹒故 知 兵 之 將﹐ 民 之 司 命*﹐ 國 家 安 危 之
主也﹒
* 注 釋
民 之 司 命 ﹕ 人 民 命 運 之 所 系﹒
謀
攻篇
十 五.
孫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全 國 為 上﹐ 破 國 次 之* ﹔ 全 軍 為 上﹐ 破 軍 次 之 ﹔ 全 旅為 上﹐ 破旅
次 之 ﹔ 全 卒 為 上﹐ 破 卒 次 之* ﹔ 全 伍 為 上﹐ 破 伍 次 之﹒是 故 百 戰 百 胜﹐ 非 善 之 善 者也
﹔ 不 戰 而 屈 人 之 兵﹐ 善 之 善 者 也﹒
* 注 釋
1. 全 國 為 上﹐ 破 國 次 之 ﹕ 上 策 為 使 敵 國 保 全 而 屈 服﹐ 攻 破 敵 國 為
次策﹒
2. 卒 ﹕ 古 軍 隊 編 制﹐ 百 人 為 卒﹒
--------------------------------------------------------------------------------
十
六.
故 上 兵 伐 謀*﹐ 其 次 伐 交*﹐ 其 次 伐 兵﹐ 其 下 攻 城﹒
攻 城 之 法﹐ 為 不 得 已﹒ 修 櫓 轅 輥*﹐ 具 器 械﹐ 三 月 而 后 成﹐ 距 瘭*﹐ 又 三 月而 后 已 ﹔ 將不
胜 其 忿 而 蟻 附 之*﹐ 殺 士 三 分 之 一 而 城 不 拔 者﹐ 此 攻 之 災 也﹒
故 善 用 兵 者﹐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戰 也﹐ 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 毀 人 之 國 而 非 久 也﹐ 必以 全爭
于 天 下﹐ 故 兵 不 頓* 而 利 可 全﹐ 此 謀 攻 之 法
也﹒
* 注 釋
1. 故 上 兵 伐 謀 ﹕ 用 兵 之 道﹐ 以 計 謀 取 胜 為 上﹒
2. 伐 交 ﹕ 以 外 交 手 段 瓦 解 敵 人﹒
3. 修 櫓 轅 輥 ﹔ 櫓﹐ 大 盾﹒ 轅 輥﹐ (fen,wen)﹐ 攻 城 之
車具﹒
4. 距 瘭 ﹔ 修 土 山 以 越 過 城 牆 進 攻﹒ 瘭 (yin)﹐ 通 “ 堙 ”﹐
土山﹒
5. 蟻 附 ﹕ 士 兵 多 如 螞 蟻﹐ 緣 城 牆 而 上﹒
6. 頓 ﹕ 疲 憊
受挫﹒
十
七.
故 用 兵 之 法﹐ 十 則 圍 之*﹐ 五 則 攻 之﹐ 倍 則 分 之*﹐ 敵 則 能 戰 之*﹐ 少 則 能 逃 之﹐ 不 若則
避 之﹒
故 小 敵 之 堅﹐ 大 敵 之 也*﹒
* 注 釋
1. 十 則 圍 之 ﹕ 如 有 十 倍 兵 力 則 圍 困 敵 人﹒
2. 倍 則 分 之 ﹕ 兵 力 兩 倍 于 敵 人 則 可 夾 攻﹒
3. 敵 則 能 戰 之 ﹕ 勢 均 力 敵 則 奮 力 抗 擊﹒
4. 小 敵 之 堅﹐ 大 敵 之 擒 ﹕ 弱 兵 如 固 執 堅戰﹐ 必 為 強 敵 所 擒﹒
--------------------------------------------------------------------------------
十
八.
夫將 者﹐ 國 之 輔 也﹒ 輔 周* 則 國 必 強﹐ 輔 隙* 則 國 必 弱﹒
* 注 釋
1. 輔 周 ﹕ 才 智 周 備 去 輔 國﹒
2. 輔 隙 ﹕ 輔 國 有 缺 點﹒ 隙 ﹕ 有
所缺﹒
十
九.
故 君 之 所 以 患 于 軍 者 三 ﹕ 不 知 軍 之 不 可 以 進 而 謂* 之 進﹐ 不 知 軍 之 不 可 以 退 而
謂之 退﹐ 是 謂 縻 軍*﹒ 不 知 三 軍 之 事 而 同* 三 軍 之 政 者﹐ 則 軍 士 惑 矣﹒ 不 知 三 軍 之 權
而同 三 軍 之 任﹐ 則 軍 士 疑 矣﹒ 三 軍 既 惑 且 疑﹐ 則 諸 候 之 難 至 矣﹐ 是 謂 亂 軍
引胜*﹒
* 注
釋
1. 謂 ﹕ 使﹒
2. 縻 軍 ﹕ 束 縛 軍 隊﹒ 縻 (mi)﹐ 束 縛﹒
3. 同 ﹕ ( 外 行 ) 干 預﹒
4. 亂 軍 引 胜 ﹕ 自 亂 其 軍 引 敵
取胜﹒
二
十.
故 知 胜 有 五 ﹕ 知 可 以 戰 与 不 可 戰 者 胜 ﹔ 識 眾 寡 之 用 者 胜 ﹔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 以虞待
不 虞 者 胜* ﹔ 將 能 而 君 不 御 才*﹒ 此 五 者﹐ 知 胜 之
道也﹒
* 注
釋
1.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 有 准 備 對 無 准 備﹐ 自 可 得 胜﹒
2. 將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 將 帥 有 能 而 君 主 不 加 干 預
者胜﹒
二 十
一.
故 曰 ﹕ 知 彼 知 已 者﹐ 百 戰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已﹐ 一 胜 一 負* ﹔ 不 知 彼﹐ 不 知 已﹐
每戰 必 殆﹒
* 注
釋
1. 殆 (dai): 危 殆﹐ 危 險﹒
2. 一 胜 一 負 ﹕ 或 胜 或 負﹐ 無 必 胜 之 把 握﹒
形篇
孫?子 曰 ﹕ 昔 之 善 戰 者﹐ 先 為 不 可 胜*﹐ 以 待 敵 之 可 胜*﹒ 不 可 胜 在 己﹐ 可 胜
在敵﹒
故 善 戰 者﹐ 能 為 不 可 胜﹐ 不 能 使 敵 之 可 胜﹒ 故 曰﹕ 胜 可 知﹐ 而 不
可為*﹒
* 注 釋
1. 形 篇﹕ 探 索 軍 事 上 雙 方 攻 守 形 勢﹒
2. 先 為 不 可 胜﹕ 先 使 己 方 不 可 被 戰 胜﹒
3. 以 待 敵 之 可 胜﹕ 待 可 戰 胜 敵 方 之 時 机﹒
4. 胜 可 知﹐ 而 不 可 為﹕ 有 備 則 胜 利 可 預 見﹐ 但 敵 是 否 有 机 可 乘 之 錯 失 則 不 可
強求﹒
二 十
三.
不 可 胜 者﹐ 守 也*﹒ 可 胜 者﹐ 攻 也*﹒ 守 則 不 足﹐ 攻 則 有 余*﹒ 善 守 者﹐ 藏 于 九 地 之
下*﹒善 攻 者﹐ 動 于 九 天 之 上*﹒ 故 能 自 保 而 全
胜也﹒
1. 不 可 胜 者﹐ 守 也﹕ 無 把 握 胜 敵﹐ 則 守﹒
2. 可 胜 者﹐ 攻 也﹕ 有 把 握 胜 敵﹐ 則 攻﹒
3. 守 則 不 足﹐ 攻 則 有 余﹕ 防 守 是 取 胜 條 件 還 不 充 分﹐ 進 攻 是 戰 胜 敵 人 條 件 已
具備﹒
4. 藏 于 九 地 之 下﹕ 九 指 最 大 之 數﹒ 意 為﹕ 深 秘 隱 藏﹒
5. 動 于 九 天 之 上: 指 攻 勢 雷 霆 万 鈞﹐ 敵 無 法
抵擋﹒
二
十 四.
故 見 胜 不 過 眾 人 之 所 知*﹐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戰 胜 而 天 下 曰 善﹐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故 舉秋
毫* 不 為 多 力﹐ 見 日 月 不 為 明 目﹐ 聞 雷 霆 不 為 聰 耳﹒
古 之 所 謂 善 戰 者﹐ 胜 于 易 胜 者 也*﹒ 故 善 戰 者 之 胜 也﹐ 無 智 名﹐ 無 勇 功﹒ 故 其 戰 胜
不忒*﹒ 不 忒 者﹐ 其 所 措 必 胜﹐ 胜 已 敗 者 也*﹒ 故 善 戰 者﹐ 立 于 不 敗 之 地﹐ 而 不 失 敵 之
敗也*﹒
是 故 胜 兵 先 胜 而 后 求 戰﹐ 敗 兵 先 戰* 而 后 求 胜﹒ 善 用 兵 者﹐ 修 道 而 保 法﹐ 故 能 為 胜敗
之 政*﹒
* 注 釋
1. 見 胜 不 過 眾 人 之 所 知﹕ 預 見 胜 利 但 未 超 過 常 人 之
可知﹒
2. 秋 毫﹕ 指 鳥 獸 秋 季 更 生 之 毫 毛﹐ 形 容 极 輕﹐ 舉 之 并 不
費力﹒
3. 胜 于 易 胜 者 也﹕ 好 像 胜 來 容 易 (其 實 是 善 戰 才
取胜)﹒
4. 忒﹕ 差 錯﹐ 失 誤﹔ 不 忒﹕ 不 出 差 錯﹒
5. 胜 已 敗 者 也: 戰 胜 敗 局 已 成 的 敵 人﹒
6. 不 失 敵 之 敗 也﹕ 不 放 過 使 敵 人 失 敗 的 机 會﹒
7. 先 胜﹕ 先 准 備 好 取 胜 之 條 件﹒
8. 先 戰﹕ 先 打 起 來﹐ 僥 幸 求 胜﹒
9. 修 道 而 保 法﹐ 故 能 為 胜 敗 之 政﹕ 修 明 德 政﹐ 堅 守 法 制﹐ 即 可 掌 握 胜 敗 之 主
動權﹒
二
十 五.
兵法﹕ 一 曰 度*﹐ 二 曰 量*﹐三 曰 數*﹐ 四 曰 稱*﹐ 五 曰 胜*﹒
地 生 度*﹐ 度 生 量*﹐ 量 生 數*﹐ 數 生 稱*﹐ 稱
生胜*﹒
* 注 釋
1. 度﹕ 即 度 量﹑ 分 析 地 理 形 勢﹒
2. 量﹕ 計 量 人 力 与 物 資 資 源﹒
3. 數﹕ 計 算 可 動 員 的 兵 力 多 寡﹒
4. 稱﹕ 衡 量 敵 我 實 力﹒
5. 胜﹕ 推 算 胜 負﹒
6. 地 生 度﹕ 交 兵 之 先 度 量 地 理 形 勢﹒
7. 度 生 量: 按 地 理 形 勢 而 知 人 物 力 之 強 弱﹒
8. 量 生 數: 按 人 物 力 可 知 可 動 員 兵 力 多 寡﹒
9. 數 生 稱: 按 兵 員 多 寡 可 衡 量 雙 方 實 力﹒
10. 稱 生 胜: 以 雙 方 實 力 對 比﹐ 可 測 知 胜 負
形勢﹒
二 十
六.
故 胜 兵 若 以 鎰 稱 銖*﹐ 敗 兵 若 以 銖 稱 鎰﹒ 胜 者 之 戰 民 也﹐ 若 決 積 水 于 千 仞* 之 溪
者﹐形 也﹒
1. 以 鎰 稱 銖﹕ 鎰﹐ 古 代 重 量 單 位﹐ 合 24 兩 或 20 兩﹐ 言 其 重﹔ 銖﹐ 古 代 重 量 單 位﹐
24 銖 為 一 兩﹐ 言 其 輕﹒ 此 處 指 實 力 懸 殊﹒
2. 戰 民﹕ 士 兵﹒
3. 仞﹕ 古 代 長 度 單 位﹐ 八 尺 為 一 仞﹔ 此 句 指 猶 如 八 千 尺 上 之 水﹐ 決 堵 而 下﹐ 勢 不
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