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游:《你还能写什么,问一下》
(2009-04-22 08:27:00)
标签:
文化 |
分类: 中外文学哲学精品资料 |
你还能写什么,问一下
经常问自己,所以也问一下他人:你还能写什么?
随手敲些——我经常想:
我的写作是从模仿旧体的四不象开始的,然后就是想像,追求想像的新奇,或者惊奇。
之后,感觉到新奇或者惊奇,总是碎片式的,于是我就在想这样无法完成进化的,因为你没有你自己的“代表作”,当然这里的“代表作”只是相对自己具有阶段性意义的写作的作品而已。
于是,构思,就是相当关键的,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如控制行文的推进,小到一行的字数,标点符号的停顿,所以在很多年之后,在最好为人师的那个阶段,我收了两个女徒弟(折腾,纯粹折腾),一个晏儿(八月桂花),一个百话争言(海湄),我甚至对她们也实施了这点,我说别太长,要干脆,每行要多少字数,别用空格键,用标点符号,其实呢我也经常去看她们俩的作品,他们其实比我要写得好,惭愧!惭愧,其实我什么都没教给她们,所以我一直不承认有徒弟一说,惭愧使然也,在此顺便一说。
回到构思上来,那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尝试各种题材。题材,凡是可以写的都尝试一下,表达上是书面语的,构思上讲究的是成自我循环式的,讲究首尾呼应,中间衔接和过渡的自然,衔接以时间、事件的进展为主,过渡以空间的转换为主。
那阵子,我写了很多,从讽刺、愤青式的写作到转入田园式写作,而且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老乃给的评价是气息绵长,棉里藏针,如缝布袋。构思的最后要得到的应该是气息二字,而不是构思本身,这要很久以后才能领会到。
有一次,和檀作文,还有军持等一起吃饭。我装不经意问了檀对我的评价,他给了句:“太过花哨、华丽”。只有六个字,但触动很大。我自以为我是写田园式的,是清新自然的,没想到却是花哨、华丽。
我再次得到的评价是丁成给出的,说我的东西过于刻板,他告诉我写要一个字:任。他当时说的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我看他的东西,需要在内心做出这样的一个动作:转身,看看远处的背后。
我就思考,哪里出了问题呢?当我再次和湖北青蛙印证的时候,他给我的评价是还没有成熟,表现在没有自己的语调特征,我一下子领悟过来了,我的表达有问题,所谓的花哨、华丽在于修辞的缠绕特征,需要的是干脆、利落直指核心,那么口语式的表达是必须,对于我来说。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当年在书店里看到两本诗集,一本是伊沙的,一本是多多的。那次,我决定只买一本,对比了两小时,最后买了伊沙,其中除了几首印象深刻外,其他都无印象了,但当时那种口语式的写作确实迷住了我。虽然在我写出第一首口语诗后,我就认为我应该去买多多的,虽然后来也一直没买,呵呵。那时候,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强调语调、语气和语感……整了23条“施世游诗歌观”。想想也够寒碜的。虽然后来几年,又整了一批,但每次写出后,即想突破自己的思维。立之即想破之!
一直以来,不管是如何变化写作,有个秘密却是行内人必须掌握的,或者叫秘籍:你的床头必须要有你喜欢的诗集两到三家。重温,借鉴,模拟,但不模仿。从97年以来,床头的东西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诗歌,一类是哲学和理论批评,多亏了当年萧武让我多补充点这方面的,虽然后来忘记得也差不多了,除了些作者名外。前者,则是转换了多家:顾城、海子、欧阳江河、北岛、特朗斯特罗姆、博尔赫斯、曼德尔施塔姆、希尼、毕肖普、布罗茨基、阿米亥、默温。到现在,剩下的有:欧阳江河、特朗斯特罗姆、博尔赫斯、曼德尔施塔姆、希尼。同时,三李一杜一王一直是自己喜欢的,另外就是两位小说家:帕维奇和卡尔维诺。这些书,一直跟着我,或者说我一直追随着他们。
之后,是一个相当时间的自我铸模的过程了。形成“自我风”,这时候也是我给人印象最听不进意见的那个时候,狂、傲之下,实则进取。但叙述,一直是不变的根骨。后来伽蓝说的是对的,又完成了一次进化,从纯粹的叙事进化到叙述和(冷)抒情的无缝结合。
这时候,我自以为自己对词语是可以摘叶伤人、隔空取物的,内心只要随意调动起一个词语来,就是一首相当稳定的作品,基调是不动声色、冷如骨髓的,内心是充溢、圆满的。这个阶段,写出了一些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
但不久后,就会发现自我在重复,自我重复即是风格的固定同时也是突破的停止。我一直记得蔡俊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写东西,上一个台阶是很不容易的,上两个台阶就更不容易了,一个人要是上三个台阶那就很少见了。所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自己划分了几个台阶,你上去了没有?你要的最后的台阶是怎么样的?
当我发现我接二连三上去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要的,却不一定是他人认为的那样是站在山顶的,这时候是可以调控自己的,但又是四顾茫然的。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去重温床头的那几本秘籍,可已经帮不了我了,更多时候那些秘籍只是让我不要忘记有一个习惯叫做写诗,记得保持手感。
于是,逛论坛是最有收获的,我有不短的一段时间出没于各论坛,比较固定在若缺,那是在传灯录搬到这边之前。就像跟唐谈在几年前喝酒时所说的一样,汤养宗的作品,总是首尾很好,但中间特别猪肚,缠绕。陈先发的空间转移和陌生化拟物我曾研习了许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自己宣称他的手法是不过时的,他是对的,那手法确实是陈旧而古老的,但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但仿佛不是我最拿手的,我拿手的是直接去支配、撬动词语,然后让词语自动自发。
但是,问题依然到来:如何解决写空了的问题?其实要写是写不空的,总是可以言之有物,但如放眼望去要达到,一写出来的东西是自己没写过的,二写出来的东西是阶段性的,三写出来的东西横向对比他人是可观的。那么好像一下,仿佛就无从下笔了。一旦落笔,一个想法立刻产生:写东西,最后真的要比拼的还是哲学——你的生活观、价值观,没有这个你还能写什么,问一下!也有人持续能写,缠绵而不绝,但脱去缠绵而观之,核又如何?你写了什么,你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呀?
物我相怀,万物翕然,虚静而握,灵光一闪,来则迎之,去方可安。呜呼,斗米哉顶重要,胡乱几笔,到此打住。
随手敲些——我经常想:
我的写作是从模仿旧体的四不象开始的,然后就是想像,追求想像的新奇,或者惊奇。
之后,感觉到新奇或者惊奇,总是碎片式的,于是我就在想这样无法完成进化的,因为你没有你自己的“代表作”,当然这里的“代表作”只是相对自己具有阶段性意义的写作的作品而已。
于是,构思,就是相当关键的,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如控制行文的推进,小到一行的字数,标点符号的停顿,所以在很多年之后,在最好为人师的那个阶段,我收了两个女徒弟(折腾,纯粹折腾),一个晏儿(八月桂花),一个百话争言(海湄),我甚至对她们也实施了这点,我说别太长,要干脆,每行要多少字数,别用空格键,用标点符号,其实呢我也经常去看她们俩的作品,他们其实比我要写得好,惭愧!惭愧,其实我什么都没教给她们,所以我一直不承认有徒弟一说,惭愧使然也,在此顺便一说。
回到构思上来,那也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尝试各种题材。题材,凡是可以写的都尝试一下,表达上是书面语的,构思上讲究的是成自我循环式的,讲究首尾呼应,中间衔接和过渡的自然,衔接以时间、事件的进展为主,过渡以空间的转换为主。
那阵子,我写了很多,从讽刺、愤青式的写作到转入田园式写作,而且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老乃给的评价是气息绵长,棉里藏针,如缝布袋。构思的最后要得到的应该是气息二字,而不是构思本身,这要很久以后才能领会到。
有一次,和檀作文,还有军持等一起吃饭。我装不经意问了檀对我的评价,他给了句:“太过花哨、华丽”。只有六个字,但触动很大。我自以为我是写田园式的,是清新自然的,没想到却是花哨、华丽。
我再次得到的评价是丁成给出的,说我的东西过于刻板,他告诉我写要一个字:任。他当时说的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我看他的东西,需要在内心做出这样的一个动作:转身,看看远处的背后。
我就思考,哪里出了问题呢?当我再次和湖北青蛙印证的时候,他给我的评价是还没有成熟,表现在没有自己的语调特征,我一下子领悟过来了,我的表达有问题,所谓的花哨、华丽在于修辞的缠绕特征,需要的是干脆、利落直指核心,那么口语式的表达是必须,对于我来说。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当年在书店里看到两本诗集,一本是伊沙的,一本是多多的。那次,我决定只买一本,对比了两小时,最后买了伊沙,其中除了几首印象深刻外,其他都无印象了,但当时那种口语式的写作确实迷住了我。虽然在我写出第一首口语诗后,我就认为我应该去买多多的,虽然后来也一直没买,呵呵。那时候,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比如强调语调、语气和语感……整了23条“施世游诗歌观”。想想也够寒碜的。虽然后来几年,又整了一批,但每次写出后,即想突破自己的思维。立之即想破之!
一直以来,不管是如何变化写作,有个秘密却是行内人必须掌握的,或者叫秘籍:你的床头必须要有你喜欢的诗集两到三家。重温,借鉴,模拟,但不模仿。从97年以来,床头的东西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诗歌,一类是哲学和理论批评,多亏了当年萧武让我多补充点这方面的,虽然后来忘记得也差不多了,除了些作者名外。前者,则是转换了多家:顾城、海子、欧阳江河、北岛、特朗斯特罗姆、博尔赫斯、曼德尔施塔姆、希尼、毕肖普、布罗茨基、阿米亥、默温。到现在,剩下的有:欧阳江河、特朗斯特罗姆、博尔赫斯、曼德尔施塔姆、希尼。同时,三李一杜一王一直是自己喜欢的,另外就是两位小说家:帕维奇和卡尔维诺。这些书,一直跟着我,或者说我一直追随着他们。
之后,是一个相当时间的自我铸模的过程了。形成“自我风”,这时候也是我给人印象最听不进意见的那个时候,狂、傲之下,实则进取。但叙述,一直是不变的根骨。后来伽蓝说的是对的,又完成了一次进化,从纯粹的叙事进化到叙述和(冷)抒情的无缝结合。
这时候,我自以为自己对词语是可以摘叶伤人、隔空取物的,内心只要随意调动起一个词语来,就是一首相当稳定的作品,基调是不动声色、冷如骨髓的,内心是充溢、圆满的。这个阶段,写出了一些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
但不久后,就会发现自我在重复,自我重复即是风格的固定同时也是突破的停止。我一直记得蔡俊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写东西,上一个台阶是很不容易的,上两个台阶就更不容易了,一个人要是上三个台阶那就很少见了。所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自己划分了几个台阶,你上去了没有?你要的最后的台阶是怎么样的?
当我发现我接二连三上去之后,突然发现自己要的,却不一定是他人认为的那样是站在山顶的,这时候是可以调控自己的,但又是四顾茫然的。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去重温床头的那几本秘籍,可已经帮不了我了,更多时候那些秘籍只是让我不要忘记有一个习惯叫做写诗,记得保持手感。
于是,逛论坛是最有收获的,我有不短的一段时间出没于各论坛,比较固定在若缺,那是在传灯录搬到这边之前。就像跟唐谈在几年前喝酒时所说的一样,汤养宗的作品,总是首尾很好,但中间特别猪肚,缠绕。陈先发的空间转移和陌生化拟物我曾研习了许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他自己宣称他的手法是不过时的,他是对的,那手法确实是陈旧而古老的,但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但仿佛不是我最拿手的,我拿手的是直接去支配、撬动词语,然后让词语自动自发。
但是,问题依然到来:如何解决写空了的问题?其实要写是写不空的,总是可以言之有物,但如放眼望去要达到,一写出来的东西是自己没写过的,二写出来的东西是阶段性的,三写出来的东西横向对比他人是可观的。那么好像一下,仿佛就无从下笔了。一旦落笔,一个想法立刻产生:写东西,最后真的要比拼的还是哲学——你的生活观、价值观,没有这个你还能写什么,问一下!也有人持续能写,缠绵而不绝,但脱去缠绵而观之,核又如何?你写了什么,你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呀?
物我相怀,万物翕然,虚静而握,灵光一闪,来则迎之,去方可安。呜呼,斗米哉顶重要,胡乱几笔,到此打住。
前一篇:本少爷:《本少爷谈诗歌》
后一篇:《千古事》《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