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相关评论、诗友互赠诗》 |
思维的碰撞
观念的交锋
——第二届《贵州作家》改稿会诗歌讨论记要
时间:2006年9月9至11日
地点:省委讲师团宾馆6楼
参会人员:白沙、南鸥、袁伟、赵俊涛、简岩、贺建飞、彭澎、祝成明、且歌且骚、朵孩、非飞马、任敬伟、若山、罗国春等
整理:非飞马
9月9—11日,第二届喀斯特诗会于贵州省委讲师团宾馆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近20位诗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针对贵州当前诗歌创作现状和如何发挥贵州诗人的优势。与会诗人认为,近年来,贵州诗歌创作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这主要体现在创作氛围的空前浓郁和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上。近年来,贵州诗歌已呈现出了老中青三代诗人同台共唱的良好局面。仅仅从今年的《山花》诗歌专号就可以知道,目前贵州处在不同层次的诗写者就有一两百人。一些老诗人依然宝刀不老,不停的用手中磨了几十年的笔书写出绚丽的篇章,他们的创造精神为贵州诗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中青年诗人们作为贵州诗坛目前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用手中富于创造的笔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而且以各种方式对年轻一代诗人进行高度的关注和扶持。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加强同仁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如由贵州青年诗人赵卫峰、西楚等人发起的贵州诗人双年会等,更的范围的促进了诗人之间的交流。而生于80年代后的诗写者们,正以崭新的风貌和高度的热情投身于诗歌创作。他们大多在高校就读,新鲜的知识和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正逐渐的成熟和壮大起来。一方面,他们不停的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他们不断的接受新的信息,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诗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很稚嫩,但他们那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今年5月,贵州首届80后诗会在贵阳召开,标志着贵州80后诗人正以整体的力量等上贵州诗坛,为贵州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会议还特别针对与会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现场研讨,指出其创作中的成败得失,促进创作水平的进步。下面是诗会的讨论会现场:
关于贺建飞的《我的鬼角色》、《阅读是有缘分的》
朵孩:诗歌是很玄的东西,无法说出,只能感受。诗不是语言,它是语言所营造的一个“场”,与语言(口语、书面语)本身无关。老贺的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诗场”,我们只要读,而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就能直接被感受到。
非飞马:我以为,老贺的这两首诗大约是在无意识的时候写的,而不是做的,很自然,很顺畅。
贺建飞:确实是的,我以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写出了的东西是最好的。
祝成明:诗歌是需要理念的,只有感觉还不够。
贺建飞:经常怀有一种理念的人,他的诗歌大多是一致的。
朵孩:评判诗歌的好坏,我以为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一首诗中的“气”,看它是否有精气神。比如我看遵义刘志模的诗就没有精气神,不够鲜活。尽管使用了修辞,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生气。
非飞马:我同意朵孩的说法。诗中的气息是否畅通,是关系到诗的好坏的。刘志模的诗歌还没有鲜活的气息。他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停留在表达意义的层面。诗歌不是意义,虽然它的确是有意义的。意义只是属于语言层面上的东西。而诗不能只表达语言层面的东西,而是要超越语言(杨黎语)。
南鸥:贺建飞的诗我能体味的,他的心态是很好的。刘志模的诗还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停留在简单的修辞上,没有达到整体的隐喻和象征。
非飞马:贺建飞的这两首诗歌我更喜欢《我的鬼角色》一诗。幽默的语言中暗含尖刻的讽刺,更具有阅读快感。而《阅读是有缘分的》一诗,他用平淡的语言追求当时的微妙的感受,需要在平静的心态和环境中才能品出味道来。
祝成明:贺老师,我有一个担心,如果把你们的作品抹去名字,是不是能判别出谁是谁来。我觉得你们那种写作缺乏个性。
朵孩:我的认识是这样的,如果你读多了,自然就分辨得出了。这就像我们中国人看外国人一样,乍一看是不容易分辨出谁是谁来,而在外国人的眼里,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说,你们的那种注重语言张力的写作还不是有比较相近的吗?
南鸥:祝成明的话有一些道理,确实,你们的写作个性并不是很鲜明。果皮上还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没有多少个性。
朵孩:祝成明只注意了语言上的相似性,那就是口语化的写作策略。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老贺有他的写法,我有我的写法,而非飞马的写法又与我们有所不同。
关于朵孩的《沙滩事件》
南鸥:朵孩的这首诗歌题目定向很大,典型的大题小作,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你的语言娴熟,但是张力不够大,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量也不多。而且,没有达到语言使用的有效性,语言不够凝练。
朵孩:我一直很追求阅读的快感。
贺建飞:他写的就是那一瞬间给我们的冲击。他这首诗歌抓细节抓得很好。当然,这首诗也很可能给人以负面影响,比如:有偷窥欲的人可以得到精神视角上的满足,呵呵……
袁伟:我却从中看到了文明的进步。作者写了沙滩上的一个少女,而他的叙述却是平静的。语言表达方面,我同意南鸥的观点。比如:“一个倾城倾国的……”这里,要是我的话,就直接写成“她”,这样视角空间会更大些。
朵孩:这可能与我当初的审美取向有关,我喜欢一种蒙太奇的特写,再说,我想把那个少女写得美一些。(朵孩笑了笑)
南鸥:节奏稍平缓了些,显得没有起伏。这可能与你平时的习惯有关。但这样的叙述确实缺少感染力。
罗国春:他的写作目的是达到了的,我以为。
非飞马:朵孩的诗语言上非常直接,他很简单,让你一读就知道他写了什么。可是,当你读过以后,反而不容易说清楚他究竟说了什么了。我想,这就是朵孩的诗歌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关于非飞马的《细节:颤抖》
南鸥:非飞马的诗,语言同样很简单,可他的语言能够一步一步的抓住读者,非常有表现力。比如他的《细节:颤抖》,全诗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祝成明:小马把废话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结合起来了,融合得比较好。
袁伟:和他前些日子去《新诗代》论坛的时候比起来,小马的进步很大。他一直在努力,接收了一些传统的东西。
任敬伟:小马的诗歌整体还很单薄,这或许是他以后要努力克服的。
关于任敬伟的《慢慢》
朵孩:任敬伟的诗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他的语言很独特,很活,他不是靠阅读经验写作,而是靠自己的灵气写作。比如他的这首诗中“算卦的月亮”,很有意思,这是我阅读经验中不曾读过的。语言的独创性是一个成熟诗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简岩:其实,“算卦的月亮”不算是很新的,以前,我写过一个“占卜的月亮”。这或许是巧合。
南鸥:任敬伟比以前进步多了。比如编《山花》的时候,他发来的诗歌,有一首是我改动过的,他那时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不简洁,诗歌写得太满。而这一首诗,很到位。不过,这首诗也有缺点,那就是题目随意了些。
非飞马:我觉得任敬伟的诗很唯美,他的诗歌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但他是沉稳的,小心翼翼的。他不跟风,有自己明确的方向。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关于罗国春的《家乡》(散文诗)
朵孩:罗国春的语言倾向于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非飞马:从他的散文诗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可以看出,他的心态是很年轻的。但他的语言给人很轻飘的感觉,不耐读。另外,他的散文诗没有触及到事物的内部,需要往更深处挖掘。
赵俊涛:他的语言太传统,太散文化,散文诗比较靠近诗,不是比较靠近散文。散文诗应该向诗靠拢。以前,散文诗有人称“诗的散文”,也有人称“散文的诗”,在我看来,散文诗是一种诗,激情是需要的,但是缺少了思考,也是不行的。我以为,他的散文诗除了需要在语言上做到更凝练以外,增加一些理性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彭澎:散文诗若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是一篇很糟糕的散文。我以为,罗国春的散文诗是缺乏一些自己独到的思考。
袁伟:严格意义上说,罗国春的散文诗还不能算作合格的散文诗,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情感非常真实,不装腔作势等,他的这篇作品可以在一些报纸的副刊发表。不过,我以为,你所表达的东西没有超出一般读者的想象(认识)范围,没有给人以意外的东西。
且歌且骚:我以为,他的散文诗最大的问题在语言上,他的语言过于直白,没有张力,散文诗语言也是需要张力的。另外就是大家说的,他确实缺少自己独到的思考。
南鸥:我谈三个方面:第一,从整个作品来看,他的作品只是表达了公共意识。第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他不够具体,语言也没有质感。第三,他对事物的认识和揭示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的进入事物的内部。
白沙:其实,你们刚才说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散文诗界值得注意的问题。
罗国春:谢谢大家的意见。
关于彭澎的《手中的日月》
祝成明:彭澎的诗歌味道比较纯正,有鲜明的个人性。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语言的锻造上是花了一翻工夫的。他的诗歌很乡土,很细致。诗歌需要传达出它的身体性,具有身体性的诗歌,会引人一读再读,他的诗歌是很容易进入的。
非飞马:他的诗语言很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朵孩:确实,他的语言很舒服,按专业语言说就是“不隔”。
袁伟:我是第一次读他的诗歌,总体来说,是以“喋喋不休”的语言表现父爱,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但手法很传统,这样的写法很温暖,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不够吸引人,有的语言有些陈旧,不够凝练。比如对幸福的描述那里,可以精练一些。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比较成熟的。
简岩:他的诗歌集中的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但是结构有点紊乱,层次感不强。看不出结构,是不是还可以做一下减法?
袁伟:本诗的意义在于一些有哲理性的话语的恰当穿插,如果把这些抹去,那么这首诗就废了。这或许是情感控制力的问题。当你写时,觉得写得舒畅的时候,就该给自己提醒一下了。你写的时候,或许是想要写的太多而缺少了些节制?另外,我感到你的诗歌可能是来自阅读经验,比如,有的语言不够鲜活。
南鸥:他的诗歌写得太满了些,空间显得不够广阔。如果适当增加一些空间感,注意一下诗歌的结构张力,或许会更好。
关于简岩的《未知篇》《窗帘总是挡住我的眼睛》
朵孩:第二首有些玄幻,我觉得,我比较喜欢玄幻的诗。从字词就把读者导向玄幻的境地。如:模糊不清等词。简岩的诗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不好进入。
简岩:朵孩说得比较忠恳,当我写这首诗的时候,确实感觉自己像个幻想家一样。
祝成明:我觉得《未知篇》更接近灵魂,但大词要少用慎用。整体的流向是一种心境。读起来有海子的感觉,有点神性的味道。
若山:他的诗歌整体连贯性较强,有轻柔之感。
袁伟:简岩的语言感觉很好,表达比较准确。但有时有种飘忽感,不塌实。
非飞马:我觉得简岩的诗具有很强的主情色彩,他的诗在语言上很有个性,很坚硬,放在哪里都知道是他的而不是别人的。他的诗歌由于主情色彩浓郁,具有强大的神性色彩,因此很容易主宰读者的思维。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第二首,即《窗帘总是挡住我的眼睛》,与《未知篇》比起来,更具柔韧性,更具空间感。第一首比较虚,不实在,仿佛是从空中来的一样,没有根基,太抽象了。而第二首不论是在意象的选择还是切入角度上,都实际一些,容易让人进入。
任敬伟:他的诗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是我喜欢的一点。
南鸥:任敬伟说他喜欢这种画面感,实际上是说诗歌的张力。简的两首诗歌都不错,很有气势。他的气势是变化中的,读他的诗,是“气”推着读者,他的诗歌意象之间的关联很紧密、巧妙。
简岩:这是我最近所写的,之所以读它,是想看看我最近对诗歌的把握与大家的差别,希望大家尽可能多的提出批评意见。
且骚且歌:你的诗歌有一种神性的东西支撑着,我的诗和你的比起来,你的神性多些,而我的更人性化。我想问一下,你能长久地获得这种神性气质吗?我对此很怀疑。
简岩: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东西不可或缺,一是爱,而是追求。我以为,这样这两个东西不灭,神性也会长久的存在。
南鸥:我觉得,当我们全身心的放松的时候,神就会降临。
关于祝成明的《人生》
南鸥:他的口语和朵孩的口语是不同的,我以为,他的口语比朵孩的更富有表现力。
朵孩:我觉得他的写作不全是口语写作,只能称为“准口语写作”,另外,他的这首诗的后六句与前几句不协调。
南鸥:和你昨天的那首《沙滩事件》相比,他的诗歌跳跃性大些,张力更大些。
朵孩:他的写法和我的不同,他的写作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欲设的理念——人生。另外,他的这首诗标题也不很好。
贺建飞:他的诗歌更多的有写心的意思。
朵孩:口语诗的所指一般不很明显,他最讲究那中微妙的感觉。
非飞马:祝成明的这首诗歌的确题目不太好,他的题目为“人生”,禁锢了诗的空间。另外,这个标题让他的诗歌显得有点那种为了表达而表达的味道。
贺建飞:一首诗歌的表达方式是由他自身决定的,虽然他的这首诗歌题目有些破坏诗意的嫌疑,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想,如果他的这首诗把题目改为《讣告》就好了。
关于且骚且歌的《要杀就杀农民》《一个人对着一个夜》《在高速公路上》
朵孩:他的诗歌语言比较平民化,《要杀就杀农民》给人以痛感,“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我有点不懂。
且骚且歌:我的本意是要杀死农民的贫困。
贺建飞:我也读不懂那一句。
非飞马:你的这首诗是在“说气话”,是反讽,但是“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那里是有点隔。
贺建飞:《一个人对着一个夜》比较好。但是你的叙述用设问是为了什么呢?谁阻止他有大悲痛了?
且骚且歌:我以为设问更有利于表达,因为平常人的悲伤都不易表露出来。用设问易于提起读者的注意。
贺建飞:相对来说,我最喜欢他的那首《在高速公路上》,全诗充满了象征。
非飞马:《在高速公路上》是只用读就能够感受到的诗,不需要推敲。看这首诗,我们觉得自己真的该“慢下来”,慢下来,就会发现许多生活的美。
关于若山的《秋伤》、《那些永远回不来的》
南鸥:有点青春写作的味道。有些句子很陈旧。
祝成明:散文化倾向很明显,学生味很浓。诗歌的空间不大,很单薄。
白沙:有很大程度上的散文诗倾向。这或许和他长期写散文诗有关?
且歌且骚:我觉得你应该沉下去,先要能识别好诗,再知道好诗如何好,这样你再来写,或许会更好。
白沙:他们说得比较到位,若山可以借鉴一下。再说,散文诗也有自己的写作规律,写好散文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后记:
研讨完作品,与会诗人还就贵州诗歌与外界诗歌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会诗人认为,贵州诗歌创作相对于外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比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阵势,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贵州诗坛近几年相对沉寂,缺少像当年“抒情诗”群体和“新石器”诗歌那样令全国诗歌界为只侧目的亮点。
另外,贵州与外界的诗歌创作在观念上还有些滞后性。大约是由于地域边缘化的限制,贵州的诗歌观念相对来说,要比一些文化发达如四川等地要滞后一些。一些观念是在外界讨论很就过后才能进入贵州诗人的视野。
再者,贵州诗歌理论相对贫乏。青年诗人中,除了赵卫峰、南鸥、黑黑、郑瞳等兼顾理论写作以外,从事诗歌理论构建的人是很少的。贵州诗人很大程度上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和推荐。没有引起外界较多的关注。这或许是与缺少理论家嘴巴呐喊大有关系的。
当然,贵州诗歌创作是有着广阔前景的。当全国各地都被所谓现代文明侵蚀待尽的时候,贵州依然相对“清纯”。贵州诗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根基,把它融入我们的文化血液,写出独特的诗篇。
——第二届《贵州作家》改稿会诗歌讨论记要
时间:2006年9月9至11日
地点:省委讲师团宾馆6楼
参会人员:白沙、南鸥、袁伟、赵俊涛、简岩、贺建飞、彭澎、祝成明、且歌且骚、朵孩、非飞马、任敬伟、若山、罗国春等
整理:非飞马
9月9—11日,第二届喀斯特诗会于贵州省委讲师团宾馆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近20位诗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针对贵州当前诗歌创作现状和如何发挥贵州诗人的优势。与会诗人认为,近年来,贵州诗歌创作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这主要体现在创作氛围的空前浓郁和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上。近年来,贵州诗歌已呈现出了老中青三代诗人同台共唱的良好局面。仅仅从今年的《山花》诗歌专号就可以知道,目前贵州处在不同层次的诗写者就有一两百人。一些老诗人依然宝刀不老,不停的用手中磨了几十年的笔书写出绚丽的篇章,他们的创造精神为贵州诗人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而中青年诗人们作为贵州诗坛目前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用手中富于创造的笔构建自己的精神大厦,而且以各种方式对年轻一代诗人进行高度的关注和扶持。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加强同仁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如由贵州青年诗人赵卫峰、西楚等人发起的贵州诗人双年会等,更的范围的促进了诗人之间的交流。而生于80年代后的诗写者们,正以崭新的风貌和高度的热情投身于诗歌创作。他们大多在高校就读,新鲜的知识和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正逐渐的成熟和壮大起来。一方面,他们不停的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另一方面,他们不断的接受新的信息,形成或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诗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很稚嫩,但他们那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今年5月,贵州首届80后诗会在贵阳召开,标志着贵州80后诗人正以整体的力量等上贵州诗坛,为贵州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会议还特别针对与会诗人的作品进行了现场研讨,指出其创作中的成败得失,促进创作水平的进步。下面是诗会的讨论会现场:
关于贺建飞的《我的鬼角色》、《阅读是有缘分的》
朵孩:诗歌是很玄的东西,无法说出,只能感受。诗不是语言,它是语言所营造的一个“场”,与语言(口语、书面语)本身无关。老贺的诗歌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诗场”,我们只要读,而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就能直接被感受到。
非飞马:我以为,老贺的这两首诗大约是在无意识的时候写的,而不是做的,很自然,很顺畅。
贺建飞:确实是的,我以为,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写出了的东西是最好的。
祝成明:诗歌是需要理念的,只有感觉还不够。
贺建飞:经常怀有一种理念的人,他的诗歌大多是一致的。
朵孩:评判诗歌的好坏,我以为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一首诗中的“气”,看它是否有精气神。比如我看遵义刘志模的诗就没有精气神,不够鲜活。尽管使用了修辞,但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生气。
非飞马:我同意朵孩的说法。诗中的气息是否畅通,是关系到诗的好坏的。刘志模的诗歌还没有鲜活的气息。他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停留在表达意义的层面。诗歌不是意义,虽然它的确是有意义的。意义只是属于语言层面上的东西。而诗不能只表达语言层面的东西,而是要超越语言(杨黎语)。
南鸥:贺建飞的诗我能体味的,他的心态是很好的。刘志模的诗还停留在语言的表面,停留在简单的修辞上,没有达到整体的隐喻和象征。
非飞马:贺建飞的这两首诗歌我更喜欢《我的鬼角色》一诗。幽默的语言中暗含尖刻的讽刺,更具有阅读快感。而《阅读是有缘分的》一诗,他用平淡的语言追求当时的微妙的感受,需要在平静的心态和环境中才能品出味道来。
祝成明:贺老师,我有一个担心,如果把你们的作品抹去名字,是不是能判别出谁是谁来。我觉得你们那种写作缺乏个性。
朵孩:我的认识是这样的,如果你读多了,自然就分辨得出了。这就像我们中国人看外国人一样,乍一看是不容易分辨出谁是谁来,而在外国人的眼里,则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说,你们的那种注重语言张力的写作还不是有比较相近的吗?
南鸥:祝成明的话有一些道理,确实,你们的写作个性并不是很鲜明。果皮上还有很多人都是这样的,给人的感觉确实是没有多少个性。
朵孩:祝成明只注意了语言上的相似性,那就是口语化的写作策略。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老贺有他的写法,我有我的写法,而非飞马的写法又与我们有所不同。
关于朵孩的《沙滩事件》
南鸥:朵孩的这首诗歌题目定向很大,典型的大题小作,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你的语言娴熟,但是张力不够大,语言所传达出的信息量也不多。而且,没有达到语言使用的有效性,语言不够凝练。
朵孩:我一直很追求阅读的快感。
贺建飞:他写的就是那一瞬间给我们的冲击。他这首诗歌抓细节抓得很好。当然,这首诗也很可能给人以负面影响,比如:有偷窥欲的人可以得到精神视角上的满足,呵呵……
袁伟:我却从中看到了文明的进步。作者写了沙滩上的一个少女,而他的叙述却是平静的。语言表达方面,我同意南鸥的观点。比如:“一个倾城倾国的……”这里,要是我的话,就直接写成“她”,这样视角空间会更大些。
朵孩:这可能与我当初的审美取向有关,我喜欢一种蒙太奇的特写,再说,我想把那个少女写得美一些。(朵孩笑了笑)
南鸥:节奏稍平缓了些,显得没有起伏。这可能与你平时的习惯有关。但这样的叙述确实缺少感染力。
罗国春:他的写作目的是达到了的,我以为。
非飞马:朵孩的诗语言上非常直接,他很简单,让你一读就知道他写了什么。可是,当你读过以后,反而不容易说清楚他究竟说了什么了。我想,这就是朵孩的诗歌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关于非飞马的《细节:颤抖》
南鸥:非飞马的诗,语言同样很简单,可他的语言能够一步一步的抓住读者,非常有表现力。比如他的《细节:颤抖》,全诗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祝成明:小马把废话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结合起来了,融合得比较好。
袁伟:和他前些日子去《新诗代》论坛的时候比起来,小马的进步很大。他一直在努力,接收了一些传统的东西。
任敬伟:小马的诗歌整体还很单薄,这或许是他以后要努力克服的。
关于任敬伟的《慢慢》
朵孩:任敬伟的诗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他的语言很独特,很活,他不是靠阅读经验写作,而是靠自己的灵气写作。比如他的这首诗中“算卦的月亮”,很有意思,这是我阅读经验中不曾读过的。语言的独创性是一个成熟诗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简岩:其实,“算卦的月亮”不算是很新的,以前,我写过一个“占卜的月亮”。这或许是巧合。
南鸥:任敬伟比以前进步多了。比如编《山花》的时候,他发来的诗歌,有一首是我改动过的,他那时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不简洁,诗歌写得太满。而这一首诗,很到位。不过,这首诗也有缺点,那就是题目随意了些。
非飞马:我觉得任敬伟的诗很唯美,他的诗歌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但他是沉稳的,小心翼翼的。他不跟风,有自己明确的方向。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关于罗国春的《家乡》(散文诗)
朵孩:罗国春的语言倾向于传统,缺乏创新意识。
非飞马:从他的散文诗中可以感受到强烈的青春气息。可以看出,他的心态是很年轻的。但他的语言给人很轻飘的感觉,不耐读。另外,他的散文诗没有触及到事物的内部,需要往更深处挖掘。
赵俊涛:他的语言太传统,太散文化,散文诗比较靠近诗,不是比较靠近散文。散文诗应该向诗靠拢。以前,散文诗有人称“诗的散文”,也有人称“散文的诗”,在我看来,散文诗是一种诗,激情是需要的,但是缺少了思考,也是不行的。我以为,他的散文诗除了需要在语言上做到更凝练以外,增加一些理性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彭澎:散文诗若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就是一篇很糟糕的散文。我以为,罗国春的散文诗是缺乏一些自己独到的思考。
袁伟:严格意义上说,罗国春的散文诗还不能算作合格的散文诗,不过,也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比如,情感非常真实,不装腔作势等,他的这篇作品可以在一些报纸的副刊发表。不过,我以为,你所表达的东西没有超出一般读者的想象(认识)范围,没有给人以意外的东西。
且歌且骚:我以为,他的散文诗最大的问题在语言上,他的语言过于直白,没有张力,散文诗语言也是需要张力的。另外就是大家说的,他确实缺少自己独到的思考。
南鸥:我谈三个方面:第一,从整个作品来看,他的作品只是表达了公共意识。第二,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他不够具体,语言也没有质感。第三,他对事物的认识和揭示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的进入事物的内部。
白沙:其实,你们刚才说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散文诗界值得注意的问题。
罗国春:谢谢大家的意见。
关于彭澎的《手中的日月》
祝成明:彭澎的诗歌味道比较纯正,有鲜明的个人性。我们可以看出,他在语言的锻造上是花了一翻工夫的。他的诗歌很乡土,很细致。诗歌需要传达出它的身体性,具有身体性的诗歌,会引人一读再读,他的诗歌是很容易进入的。
非飞马:他的诗语言很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朵孩:确实,他的语言很舒服,按专业语言说就是“不隔”。
袁伟:我是第一次读他的诗歌,总体来说,是以“喋喋不休”的语言表现父爱,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但手法很传统,这样的写法很温暖,但从写作的角度来说,不够吸引人,有的语言有些陈旧,不够凝练。比如对幸福的描述那里,可以精练一些。总的来说,他的诗歌是比较成熟的。
简岩:他的诗歌集中的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但是结构有点紊乱,层次感不强。看不出结构,是不是还可以做一下减法?
袁伟:本诗的意义在于一些有哲理性的话语的恰当穿插,如果把这些抹去,那么这首诗就废了。这或许是情感控制力的问题。当你写时,觉得写得舒畅的时候,就该给自己提醒一下了。你写的时候,或许是想要写的太多而缺少了些节制?另外,我感到你的诗歌可能是来自阅读经验,比如,有的语言不够鲜活。
南鸥:他的诗歌写得太满了些,空间显得不够广阔。如果适当增加一些空间感,注意一下诗歌的结构张力,或许会更好。
关于简岩的《未知篇》《窗帘总是挡住我的眼睛》
朵孩:第二首有些玄幻,我觉得,我比较喜欢玄幻的诗。从字词就把读者导向玄幻的境地。如:模糊不清等词。简岩的诗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不好进入。
简岩:朵孩说得比较忠恳,当我写这首诗的时候,确实感觉自己像个幻想家一样。
祝成明:我觉得《未知篇》更接近灵魂,但大词要少用慎用。整体的流向是一种心境。读起来有海子的感觉,有点神性的味道。
若山:他的诗歌整体连贯性较强,有轻柔之感。
袁伟:简岩的语言感觉很好,表达比较准确。但有时有种飘忽感,不塌实。
非飞马:我觉得简岩的诗具有很强的主情色彩,他的诗在语言上很有个性,很坚硬,放在哪里都知道是他的而不是别人的。他的诗歌由于主情色彩浓郁,具有强大的神性色彩,因此很容易主宰读者的思维。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第二首,即《窗帘总是挡住我的眼睛》,与《未知篇》比起来,更具柔韧性,更具空间感。第一首比较虚,不实在,仿佛是从空中来的一样,没有根基,太抽象了。而第二首不论是在意象的选择还是切入角度上,都实际一些,容易让人进入。
任敬伟:他的诗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是我喜欢的一点。
南鸥:任敬伟说他喜欢这种画面感,实际上是说诗歌的张力。简的两首诗歌都不错,很有气势。他的气势是变化中的,读他的诗,是“气”推着读者,他的诗歌意象之间的关联很紧密、巧妙。
简岩:这是我最近所写的,之所以读它,是想看看我最近对诗歌的把握与大家的差别,希望大家尽可能多的提出批评意见。
且骚且歌:你的诗歌有一种神性的东西支撑着,我的诗和你的比起来,你的神性多些,而我的更人性化。我想问一下,你能长久地获得这种神性气质吗?我对此很怀疑。
简岩: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个东西不可或缺,一是爱,而是追求。我以为,这样这两个东西不灭,神性也会长久的存在。
南鸥:我觉得,当我们全身心的放松的时候,神就会降临。
关于祝成明的《人生》
南鸥:他的口语和朵孩的口语是不同的,我以为,他的口语比朵孩的更富有表现力。
朵孩:我觉得他的写作不全是口语写作,只能称为“准口语写作”,另外,他的这首诗的后六句与前几句不协调。
南鸥:和你昨天的那首《沙滩事件》相比,他的诗歌跳跃性大些,张力更大些。
朵孩:他的写法和我的不同,他的写作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写作,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欲设的理念——人生。另外,他的这首诗标题也不很好。
贺建飞:他的诗歌更多的有写心的意思。
朵孩:口语诗的所指一般不很明显,他最讲究那中微妙的感觉。
非飞马:祝成明的这首诗歌的确题目不太好,他的题目为“人生”,禁锢了诗的空间。另外,这个标题让他的诗歌显得有点那种为了表达而表达的味道。
贺建飞:一首诗歌的表达方式是由他自身决定的,虽然他的这首诗歌题目有些破坏诗意的嫌疑,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想,如果他的这首诗把题目改为《讣告》就好了。
关于且骚且歌的《要杀就杀农民》《一个人对着一个夜》《在高速公路上》
朵孩:他的诗歌语言比较平民化,《要杀就杀农民》给人以痛感,“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我有点不懂。
且骚且歌:我的本意是要杀死农民的贫困。
贺建飞:我也读不懂那一句。
非飞马:你的这首诗是在“说气话”,是反讽,但是“我要让他们统统奔小康”那里是有点隔。
贺建飞:《一个人对着一个夜》比较好。但是你的叙述用设问是为了什么呢?谁阻止他有大悲痛了?
且骚且歌:我以为设问更有利于表达,因为平常人的悲伤都不易表露出来。用设问易于提起读者的注意。
贺建飞:相对来说,我最喜欢他的那首《在高速公路上》,全诗充满了象征。
非飞马:《在高速公路上》是只用读就能够感受到的诗,不需要推敲。看这首诗,我们觉得自己真的该“慢下来”,慢下来,就会发现许多生活的美。
关于若山的《秋伤》、《那些永远回不来的》
南鸥:有点青春写作的味道。有些句子很陈旧。
祝成明:散文化倾向很明显,学生味很浓。诗歌的空间不大,很单薄。
白沙:有很大程度上的散文诗倾向。这或许和他长期写散文诗有关?
且歌且骚:我觉得你应该沉下去,先要能识别好诗,再知道好诗如何好,这样你再来写,或许会更好。
白沙:他们说得比较到位,若山可以借鉴一下。再说,散文诗也有自己的写作规律,写好散文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后记:
研讨完作品,与会诗人还就贵州诗歌与外界诗歌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与会诗人认为,贵州诗歌创作相对于外界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比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阵势,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贵州诗坛近几年相对沉寂,缺少像当年“抒情诗”群体和“新石器”诗歌那样令全国诗歌界为只侧目的亮点。
另外,贵州与外界的诗歌创作在观念上还有些滞后性。大约是由于地域边缘化的限制,贵州的诗歌观念相对来说,要比一些文化发达如四川等地要滞后一些。一些观念是在外界讨论很就过后才能进入贵州诗人的视野。
再者,贵州诗歌理论相对贫乏。青年诗人中,除了赵卫峰、南鸥、黑黑、郑瞳等兼顾理论写作以外,从事诗歌理论构建的人是很少的。贵州诗人很大程度上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和推荐。没有引起外界较多的关注。这或许是与缺少理论家嘴巴呐喊大有关系的。
当然,贵州诗歌创作是有着广阔前景的。当全国各地都被所谓现代文明侵蚀待尽的时候,贵州依然相对“清纯”。贵州诗人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根基,把它融入我们的文化血液,写出独特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