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
九十七、
人们往往认为,一首诗写出来后,他的诗歌创作就完成了,其实这只是完成一半,诗歌的另一半是发表,只有诗歌发表了,与读者进行沟通了,它才开始变成有意义的艺术品,否则它就仅仅是艺术品的半成品,是末完成。诗歌创作后,选择在什么媒体发表也很关键,就像大炮造好后,要架在哪里?轰击谁?只有当它依托有利地势,用炮弹准确地击到敌人后,它才是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否则它最多只是一堆破铜烂铁。所以发表诗歌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诗歌适合在什么样的媒体上发表,适合什么样的读者阅读,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这都是要在发表之前应该考虑到的。等发表后再来埋怨读者看不懂,埋怨没有知音,责怪读者没有诗歌鉴赏能力,这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比如你把成人的鞋子塞给孩童穿,还要怪他的脚太小,哪里能这样无理呢?
九十八、
有人或许会说:这不对啊,诗人是智者,是创造者,应该引导读者才对,哪能去迎合读者,去盲从呢?何必要去考虑读者的接受与否?只要我的诗歌确实优秀,就不怕没有读者,就不怕历史会把我遗忘。我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说这话早就落伍了,难道现在还有谁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吗?难道现在还有什么大型的、优秀的企业是不做广告的吗?一个优秀的诗人,他在创作的时候是时时刻刻都会注意到读者的存在与需要的,他既不勉强读者接受他的高见,也不盲从读者,而会在坚持自己的意见时,努力争取得到读者的理解、认可与合作。诗人与读者,不是主动与被动,而是互相交流的两个群体,而诗歌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因此如何谐调二者的关系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因此,优秀的诗人总是能够从自己的创作意图出发,精心组织和安排诗歌的文字与形式,他在创作时就已经注意对读者可能做出的情绪反应加以预测,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调节,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比别人的作品较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
九十九、
我明白看了上一节后,肯定会有许多诗人持反对意见,因为中国当下的民众缺少诗歌教育,没有什么诗歌鉴赏能力,很少有合格的诗歌读者,而要求那些从来没有接受过现代诗歌教育的读者接受现代诗歌,简直不可能。是的,诗歌是写给有诗歌鉴赏能力的人看的,我们不能要求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听音乐,不能要求没有形式感的眼睛来观赏景物,这就好比跟聋人说话,或者与盲人对视,是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的。毕竟诗歌是一门比较高尚优雅的艺术,它需要具有高尚优雅素质的读者。但是这就是诗歌没有读者的问题之根本吗?把所有的罪名都抛给教育体制吗?完全责怪读者不好学、不懂得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修养吗?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是不应该干这种蠢事的。他应该不能一味地责怪别人,而要常常地反省:我的诗歌没有读者,问题出在哪里?用什么方式来解决?时代需要的不是互相指责,甚至恶意攻击、恶搞。而是解决问题。
一佰、
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诗人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诗歌教育的重任,我看那些大企业家,很少责怪消费者没有消费素质没有消费品味的,而是积极地向大众推销他的产品,这都是迎合或者盲从吗?未必。他们的产品都不经典了吗?都没有意义了吗?也未必。每一种新产品的面世,总会碰到不懂得、不理解、不合作、不受欢迎的待遇,是因为企业家们毫不放弃,想尽办法来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导、推销,做了大量的公关、广告、促销,从而打开了一个空白市场,获得很大的利润空间。为什么这些工作都是他们自己来做呢?因为他们研究了消费者的需求,又明白自己产品的优势,所以最具推广能力。如果他们也一味地责怪消费者无知,并把产品全部深锁仓库,等待消费市场的成熟,那这些产品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最看不起商人,而现在,是商人最看不起文人,为什么呢?因为文人总是自以为是,不懂得自我反省,只会一味地责怪别人。诗歌的教育为什么要诗人来做呢?因为诗人最容易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诗歌,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诗歌,如果不明白这些,他就是伪诗人;如果明白这些而又不积极去推广、教育、引导读者,反而责怪读者没有修养的,就是不负责任的诗人。今天,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够写出优秀诗歌的诗人,而是能够教育读者的诗人,能够训练、培养大众的诗歌鉴赏能力的诗人。哪么,谁来勇敢地挑起这个重担呢?
一佰零一、
写诗,不仅要起到提高自我的文学修养、升华自我的人格精神的作用,还要能够对培育和塑造读者的心灵起作用,这是艺术的最终目的,也是写诗的最高目的。当然,诗歌给人的,应该是美的教育,而不是苍白的说教;它要使读者阅读时能够获得快感,但这种快感要是无害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起来很轻松、学起来很愉快的艺术,诗歌的教育也是如此,它 应该使教授者和学习者同时愉快。而现代诗歌的没有读者,缺少市场,不是诗歌本身不好,也不是读者的智力不够,也不是诗歌学习太难、理解太难,而是因为没有良好的诗歌教育体制和诗歌教授,没有优秀的诗歌教育者,以至让读者害怕诗歌、害怕学习诗歌,甚至从而对诗歌大为厌恶,这都不是读者的错,只怪诗人们不善于教育罢了。
一佰零二、
诗歌的教育应该以教育读者如何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如何快速进入到诗歌的状态中为主,而不是一味地去逐字逐句的研究诗歌表面的语言。诗歌是以抽象的语言符号为创造媒介的艺术,它不像造形艺术那样能把艺术形象直接呈现给接受者,读者必须经由对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并借助于想象力才能完成欣赏过程,越优秀的诗歌越需要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把握诗歌作品中的“言外之言”和“象外之象”,因此,诗歌教育推广的重点应该是着重于培养读者提高把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为审美意象的能力,只有读者普遍具备了这种欣赏、审美能力,诗歌才能找到广泛的知音。因此我对诗歌的未来其实充满希望,因为诗歌的优秀文本大量存在,时代也不是不需要诗歌,大众也不是从内心里厌恶诗歌这门艺术,而诗歌的教育也并非无径可寻的大难事。但我也对诗歌的未来充满担忧:这么优秀的诗歌教育推广者,要到哪里去找呢?会是谁呢?
2006年10月18日—11月21日,初稿,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