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
六十一、
初学写诗的人,应该在培养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能力上下功夫,在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中,努力训练自己凭借直觉在一瞬间把握到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形式感)的能力。比如画家对于事物色彩和线条,音乐家对于自然界的声音和节奏的敏感,都是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中磨练出来的。诗人如果没有这种敏感的想象力,就很难在第一时间把握事物的真相及本质,很难写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六十二、
想象力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更是诗人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它是诗歌创作的必要条件,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诗歌。想象力有初级、高级的分别,初级想象有简单联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等各种形式,但无论那种形式,都是在直接感知所获得的表象材料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也必然会受到感知对象的限制,这也就是说,初级想象必须要有明显的依据,不管接近事物、类似事物还是相反特点的对比事物,都是想象力发挥的依据,也是想象力发挥的限制;高级想象则不同,它包含了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够不依赖于当下的直觉感知,而直接在原有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在诗歌的创作中,这种想象是非常重要的,也因此,诗人才被看作是富有创造力性的诗人。当然,诗人的这种想象力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不断练习,依据自己的主体的判断力,合理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才能创造出全新的东西。但是要注意,这种想象力下创作的东西,就算再离奇古怪,也不是无中生有,总得有一些记忆的依据基础,只是经过诗人的增删削减、修改和重新组合,从而产生符合主体意愿而又面目一新的全新表象,这种想象力下创作的作品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只是在诗人巧妙平衡的处理下,你完全看不出它想象的依据罢了。而且,这种想象力也是诗人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日积月累的自我训练而造就的。诗人其实并非个个都是天才,想象力也不是天生的,这种能力,大多都是通过后天的刻苦训练而得来的。
六十三、
当然,诗人的想象力无论多么丰富和自由,他的诗歌也必须表达一定的意义。而这点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往往被一些诗人忽略。我常常看到这样的诗歌:它标题、内文的诗歌形式都很美、很谐调统一,语言也很美,断行分节都很有感觉,读起来也朗朗上口,想象上更是天上人间,极为新奇而富丽,可却没有表达什么实际意义的东西,也就是通读全诗后,读者竟然不知他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诗歌,美是极美了,却是没有意义的。我看现在许多写诗的人都走入这种岐途,一意追求语言、形式表面的优美、新奇,在表面形式上创新,却不注重诗歌意义的建设,日夜耕耘,却是在做无用之功,真是很可惜。
六十四、
想象力也是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熟悉一切人、一切事,随时留心观察、体验、研究、分析许多感性资料,积累多了,就能增加我们的想象力。想象力虽然重要,然而也不能滥用,对于一个本来已经有明确的主题来说,滥用艺术想象就是画蛇添足、节外生枝,如果能直截了当说明的问题,却又要拐弯抹角去比喻,故作高深,就是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了。
六十五、
当然,诗人就算再敏感,再富有想象力,如果没有相应的诗歌创作技巧作支撑,也只是空有想法,而无法呈现,只能空着急罢了。这说明诗歌创作技巧也非常重要,创作技巧也就是诗人的生产能力,而想象只是一些原始材料,要把原始材料变成产品(诗歌),还要看诗人的生产能力(创作技巧)的高下。想象力即使纵横上下、漫无边际,如果没有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也只是空想。同时,创作技巧不但是呈现诗歌的必要“工具”,也是检验想象的有力依据,诗人的想象只有经过诗人在创作上、检验中修正并且物化,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当然,运用技巧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巧妙地、更深刻地表现主题,离开了主题的纯技巧,对创作是没有好处的。
六十六、
虽然诗歌创作技巧很重要,但如果把它过于看重,或者神化,也是不对的。人们往往认为艺术创造是从无到有的飞跃性过程,认为只有诗人才具有让语言变成诗歌的这种点铁成金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常人永远无法掌握的;更有人认为艺术创造是神秘莫测的,只有天生的诗人才能够具有这种创造力;或者又有人认为,诗歌创作没有技巧,全凭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也是常人没有的,是常人学不到的。其实诗歌无论多神奇,也不过是艺术品;艺术品无论多奇妙,也不过是人类的产品;而不管什么产品,只要你了解了它的生产流程,又有了生产的工具和材料,你就可以自行生产了,这里的材料就是诗人的灵感和想象,而工具就是诗人的诗歌创作技巧。诗歌创作技巧是诗人通过创作实践中的日常练习而得来的,只要努力付出,敢于实践和勇于尝试,就可以把握这种技巧。也正因为这种技巧是诗人在艰苦的付出后得来的,因而便深深地烙刻在诗人的生命里,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诗人才被一些人过度地神秘化,认为这种技巧难以企及,其实,他们只是害怕辛苦的付出罢了。
六十七、
诗歌是创新的艺术,所以也要求诗人要有不断“求新”的精神,那么“求新”从何而来呢?来自诗人对生活独到的认识、感受和发现,对艺术手段的独特创造、突破和发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新陈代谢,不断充实诗歌艺术的生命力。一切的艺术成就,过去的虽然是好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自然也就变旧了,如果不加以逾越,不长进,那就是退步了。因此,诗歌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社会新的需求。
六十八、
往往有人认为:诗歌创作在本质上与学识无关。当他们见到一些初中没毕业的人竟然也能写诗后,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这种观点,认为有的人天生就是写诗的料,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诗歌是诗人学识修养的重要体现。诗歌创作其实就是诗人对于诗意的把握,而以往的诗歌作品中,都记录着这种把握,诗人是因为读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了前诗人的思考,明白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何而优秀,弄明白这种创作根据的来由后,经过不断的实践和锻炼,而得来的把握能力。因此,诗歌创作,都是来源于诗人的学识和思考,源于诗人对于知识和生活的长期积淀。如果没有丰厚的学识,是万万创作不了优秀的诗歌的。当然,这种知识和生活积累,不是根据年龄的大小而定的,年龄虽小,如果很早就开始积累,说不定年龄不大的时候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反之,如果不注意、不主动去积累和挖掘,即使活了一百年,也不过是空活百岁。另外,学识也并不一定唯有学校里才能修养,只要善于学习,处处用心,勤加苦读,哪怕一天都没有迈进过学校的大门,也照样能够修养成常识丰富的智者,这也就是那些人虽然初中没有毕业却能够创作诗歌的原因。
六十九、
不仅学识影响着诗人的创作,时代和经历也对诗歌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什么时代背景下产生什么样的诗歌,这基本上是铁的规律。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历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以后,一个诗人的作品风格也能大加改变,这也是定律。和平时代很少有歌颂英雄伟人的佳作,浮躁的社会很少有安静的心灵,幼稚的少年很难有成熟的忧伤,垂病的老者很难有铿锵的豪情,城里人不知道种田的艰辛,乡下人难以明白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焦虑,这都是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造成的。所以我说:有什么样的人生就有什么样的诗歌。
七十、
传统和性情也是影响诗歌的两大因素,在不同文传统的背景下,诗歌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是,诗人在无条件接受传统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改变着传统,如艾略特所说:“诗人必须面对传统,要将自己与传统结合起来,使过去的诗歌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同时,也应用自己的创作来修改传统。”可见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是复杂的。而诗人的性情也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我们往往能够从一首诗中看出作者的性情,因为诗歌是诗人性情的体现。软弱无助的人很难写出豪气干云的诗歌,坚强乐观的人也不会写出死气沉沉的作品;豪爽的诗人往往写的诗歌建筑宏伟,细心的诗人往往写的诗歌精致漂亮,所以我又说:有什么样的性情就有什么样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