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民诗话》第四章: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17——21)

(2006-12-08 16:58:27)
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十七、

 

“象征派”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19011978,原名李淑良),他的诗独树一帜,是中国现代最早写“象征派”诗的作者之一,当时诗界有人称他为“诗怪”,但指责他的人更多,认为他的诗晦涩难懂,只是故意卖弄。李金发的很多诗都是在国外写的,也好象是外国人写的,但他却又偏偏爱用文言写自由体的诗,结构上的跳跃跨度也非常大,比喻更加的怪异与大胆,并且大量地改变汉语原有的性质(比如把形容词改为动词,又把动词改为形容词),令人看了似懂非懂,不知所言。例如《弃妇》中的“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又如《夜之歌》中的“彼人已失其心,/在混杂在行商之背而远走。”写得倒是很有趣,却无人能懂。这里便不全篇摘录了。

 

 

十八、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于1923年间开始写诗,受“象征派”的影响较大,诗歌意象朦胧、含蓄,《雨巷》是他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雨巷》全诗如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静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但虽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十九、

 

“新月派”与“象征派”后来演变为“现代派”,“现代派”并非一个具体的诗歌流派,也没有艺术上特别明显的纲领,是一群以《现代》杂志为中心发表现代诗歌的诗人群体。他们里面包括各种不同的倾向,有些是原来的“新月派”的,有些是“象征派”的成员,也有些不参与任何流派的诗人,而这个群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前面说到的戴望舒。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便是介乎“新月派”与“象征派”之间的诗人之一,或许还可以加上“道家”思想,他写的东西也很难捉摸,很难理解。比如他写于19365月的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青蓬头泪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室里去罢/诗人的心中宇宙的愚蠢”;再比如另一首《寄之琳》:“我说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我想写一首诗,/犹如日,犹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什么是“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怕是很少有人能够读懂的。

 

 

二十、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1923年夏参加林如稷等在上海主办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浅草社停止活动,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另组沉钟社)1926年发表的《蛇》也充满着象征意味:“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冲下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更为突出。我国人民的习惯,一般对蛇总是厌恶、害怕的,而冯至笔下的这条“蛇”的形象却使人感到亲切、可爱,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二十一、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国东北,随着民族危机的深化,诗人们的反日情绪也达到高潮,1932年,上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新诗歌》

创刊,号召诗人们“捉住现实”,歌唱“反帝反日”,倡导诗歌的大众化。随着一批批诗人投入战斗,诗歌的题材得到大量的扩张,农村破产、灾荒、饥饿、流亡、抗租抗捐、工厂斗争、失业、罢工、暴动、监狱生活,等等,现实主义的传统得到继续与发展。这时也出现了一批关注穷苦人民生活的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优秀诗歌作品,成名较大的诗人、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诗人有蒲风(19111942),他以炽热的反帝情绪,以惊人的产量和通俗易懂的诗风而拥有许多读者。克家(19052004,生于山东诸城)也是其中之一,他是著名诗人闻一多的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刻画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侧面而著称,比如作于1932年的《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他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他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他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他抬头望望前面。”诗歌运用象征手法,以马喻人,对那个时代劳动民众的悲苦命运作了形象的写照。克家的代表作还有作于194911月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建国后,臧克家多写政治抒情诗,《有的人》就是他这类诗中的精品。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