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逍遥教主
逍遥教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469
  • 关注人气:22,8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民诗话》第三章:榕树下最佳(98家)诗歌欣赏(1——7)

(2006-12-06 16:16:27)
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平民诗话第三章:榕树下最佳(98家)诗歌欣赏》

 

一、

 

“这样的夜里/没有马匹/没有松草/我想躺下来/露水很干/把风的身体都藏起来//我还是想躺下来/又恐怕会有很多纯洁/和烦恼纷至沓来//现在我不想其它什么。/我要悲伤了/不因为秋天到了/我要喊://所有的人群所有的人们/我现在是现蕾期/我想和你们说些话/希望你们/都是迎春花//往我后面开往我后面放/好好活下去 好好相爱/好好开 好好开/但是迎春花是什么花”,这是福建诗人康定情歌2003年发表于榕树下的《迎春花是什么花》,康定情歌,又名本少爷,70年代生,被杨春光等老诗人誉为“最有才气的七十后诗人”之一。他的诗观是:“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统称,语言表达上崇尚快感、情趣。”从这首诗就可窥见他语言特色之一斑:整诗唯美、独特、干净、简洁,有民谣风格,又不仅仅停留在民谣上,使诗歌得到升华。“但是迎春花是什么花”,最后一句把前面的层层铺垫一下子砸碎,使诗歌更提升了一个阶层,令人回味无穷。本少爷是我的好朋友,我喜欢他的为人,但更喜欢他的诗歌,还有另一首《天生牛逼难自弃》,“火车从不肯在郊外/随便的一个地方/停留。/我多想在任何一个不知名的/小站/停下来/随便谋个营生,随便一个人生活,写诗/直到秋香抛开世俗的压力/千里迢迢来看我”,在这里,诗人魅力更胜于唐伯虎,令秋香也忍不住要“抛开世俗的压力/千里迢迢来看我”,怎能不牛逼?

 

 

二、

 

“最后老牛哭了,/他刚刚生下来的小牛犊埋在地里,/仿佛月亮埋在河底,/那样清晰。/他带着他的小牛犊在犁地,/春风吹拂水面,/小鸟盘旋。/一年又一年,/河水源源流长,/用的仍是几万年前的姿势,/月亮还是几万年前的月亮,/在黑暗中,/散发着美丽、统一的光芒。”这是80后诗人饿发的《老牛》,作为一个年轻的诗人,诗歌里竟然会有这种冷峻,是非常难得的,平民诗社的陈巨飞兄弟向我推荐这首诗时,我不禁眼睛一亮。饿发,原名戴国华,1982年生,2002年开始诗歌写作,并在榕树下发表作品,至今发表作品200余组(首),值得称赞的作品还有许多,这里我再摘录几首,《表达》:“推开窗户,大片的油菜花/还能让我说些什么呢/除了把更大些的门打开/还能让我做些什么呢/顺着风跑吧/早晨把我恰好摆在这里/我还奢求什么呢/站在水边恰好就能成为一棵树/打开手臂恰好就能成为一只鸟/我的那些痛苦和悲伤/我让你们来说说/把我夹在中间是不是一种累赘/要不你们也出去走走吧/望望蓝天你们也可以成为洁白洁白的云的”;《陌生人,我想对你说》:“深夜的广场上没有人/我在上面来回走动/小月亮孤零零挂在天上//在半个地球的表面上/我们伸出的双手一模一样”。80后诗人中,有许多是靠灵气吃饭的,也就是说语言虽然独特,视野却不够宽阔,作品的深度也不够,前途未免令人担忧。但饿发不在其中,很值得大家期待。

 

 

三、

 

“西北偏北  羊马很黑/你饮酒落泪  西北偏北  把兰州喝醉//把兰州喝醉  你居无定所/姓马的母亲在喊你  我的回回  我的心肺//什么麦加  什么姐妹/什么让你难以入睡/河水的羊  灯火的嘴/夜里唱过古兰经  做过忏悔//谁的孤独  象一把刀  杀了黄河的水/杀了黄河的水  你五体投地  这孤独是谁”,这是诗人小引20009月首发于榕树下的《西北偏北》,诗歌韵律感强,语言奇特,可诵可吟,回味无穷,可谓精典。这样的诗歌,一生有一首就够了。小引,原名王朝晖,1969年生,祖籍安徽,现居武汉,获榕树下2000年全国网络文学大奖赛诗歌组第一。看了这样的诗歌,谁还能说榕树下没有诗歌佳作呢?

 

 

四、

 

现在人们总爱这样讽刺:“写诗的人比读读的人还多”。更夸张的说法是:“你走在街上,一块砖头砸下来,也能砸死七八个诗人”。诗人真的有这么多吗?我看不见得:当我想从现代诗歌里摘选优秀的诗歌文本时,我看到的优秀诗歌数量并不多,如果跟唐朝比起来,现在优秀的、精典的诗歌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虽然现在的人数是唐朝的无数倍;当我看全国各地的诗歌刊物时,写诗的也多是老脸孔,数来数去,也不上300个,这里面还有许多是偶尔写一两首诗的、并不是长期坚持诗歌写作的人。所以诗人并不多。读诗的人难道就少了吗?也不见得,好的诗集一印再印,有的诗歌刊物发行量也不低(当然,是跟纯文学刊物比),更有无数民间刊物、自印诗集、诗合集、诗歌年选,等等,人们对于好的诗歌总是百读不厌,对于优秀诗人的崇拜程度绝对胜于优秀的小诗家、散文家。为什么呢?因为人们知道,做一个真正的诗人,比当小说家、散文家更难得,也更能够经受得起时代和历史的考验。

 

 

五、

 

诗是诗,歌是歌,现在有的人,不知道诗与歌的分别,常常把诗歌写得像歌词,韵律有了,通俗易懂了,却始终不是诗歌。为什么呢?因为语言少了一分灵动,回味的空间也不足。诗与歌,虽然都是分行的,却各有所求:歌是当下的,诗是长久的;歌是媚俗的,诗是崇高的;歌是拜金的,诗是唯心的;歌是流行的,诗是流传的;等等,这注定了诗与歌的不同命运。有人把诗与歌拿来相比较,这也是不对的。歌虽然现在流行,拥有数佰万的听众,却只有几年的寿命,今年流行,明年就不一定有人记起了,这本是流行文化的特征。诗虽然现在的读者少,精典的诗却能越传越久,读的人也自然会越来越多、越传越广,这就是诗歌的永恒魅力。榕树下有许多相似于民谣而又高于民谣的现代诗歌,也有许多是写得非常优秀的,我在这里将一一向大家推荐。

 

 

六、

 

“一个人成为秋天最明确的停顿,静得发慌/在诺大的工地只有我和两只闲散的麻雀/它们飞过我的头顶,我说自己就是那些凌乱不堪的砖/怀抱着火,是火的孩子/‘这些麻雀的巢里,是不是有饥饿的小麻雀?’//在两分钟之前,我看到几个放学回家的孩子/像云一样的自然,他们来到我身边的工地玩沙子/把一块砖抛出去砸另一块砖,砖头断了/他们又拿起第二块砖,却砸到自己,所以他们哭着回家/疼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了妈妈//我坐在用砖头堆起来的凳子上酝酿一首诗/又飞走了几只闲散的麻雀。在这之后天阴了,下了几滴雨/我也举起了砖头,然后我看到另一些孩子异样地看着我/他们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把头深深地埋进双手,天还是继续阴沉”,这是四川诗人三颗石头200311月发于榕树下的《 十月二十二日——给远游的母亲》,榕树下现代诗歌栏目编辑写的按语是:反复看了几遍,再次看到副标题中给远游的母亲的时候,对它的理解豁然开朗。我虽然是一看就明白,却也是不禁反复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有味,最后不得不打印下来仔细琢磨了。诗中的情绪处理得非常好,欲擒故纵,表达了一个30岁的男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到了这个年龄,思念都是无声的。三颗石头,又名阿固、银子等,70年代生,四川南充人,认为诗歌就是心灵的脉动,诗品既是人品。他在榕树下的个性空间有一段这样的话,久久让我感动:“我感激榕树下,因为我的创作道路是从这里真正开始的,我对我的离开感到抱歉,尤其是那么多关心我,喜欢我的人,我爱你们。”,三颗石头从200066日在榕树下发表第一首诗起,到2004年止,共在榕树下发表诗歌作品400余首(组),获得榕树下绿叶推荐近百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榕树下获得绿叶推荐最多的诗人,但是,他的作品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他以现今诗坛少有的明快而冷静的语言姿态来表现日常生活,剖析深入,构造优美,充分体现了现代汉诗语言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他发于2004年的《午夜书》吧:“1 、栀子花,长亭谣/江边的水涨了一分,淹没多三寸/至灭顶/往下数第五根肋骨就是心脏,很大/可以装下整个世界,你一进来/就再容不下别的//你看着我的眼睛说,起风了//2、想让你记得,于是我成了你眼里的沙/我说要有敌人,于是就有了你//没有人哭,在午夜/火车穿城而过,往南了往北了往东了往西/全身两百多块骨头散了架/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你的呼吸你的眼中钉肉中刺/狠狠地刺在你的脚后跟/每动一下,揪心的疼,锁骨下三寸/不休不止//3、拧暗灯光,听--/进行曲。德朗的微笑。回家。琴声最后的颤动/栀子花谢了,我是一个哑巴,砸坏手表/我说看吧,时间停了//雨水丰沛,肉体欢娱。死于甜蜜/我是这么疯狂,以为所有的女人都是你/我没有肉身,我生我死,为了爱情再荒唐放纵一回//成为偷欢的鬼魂。天亮时毁灭//4、你看着我的眼睛说,起风了//这是后半夜1点56分的盆地,你说起风了/就吹起了,漫天风沙/有蛇从肉中来,你就是我的毒//我说应该有爱情,你就成了我的七寸/锁骨下,三寸,第五根肋骨”。这首诗也是我当年从榕树下打印下来的。

 

 

七、

 

2003年春,四川诗人弥赛亚在榕树下现代诗歌栏目发表了一组题为《太平广记》的组诗,古今相叠,写得非常优秀,却不被关注,更无一人评论,我觉得很是可惜,这里摘录其中一首《觉后禅》:“三个人/走在人行道上/以性别定义/是两男一女/或者是两女一男/没有别的//你一直站在建安桥上/看那三个人/身后是红色的夕阳/你永远在三个人之外,是永远的奇数。”,这种孤独,从古到今,一脉相承啊。他又发表了一首《凉州词》:“最近的一次移民潮/发生在唐代/在十里亭外的茶寮里,坐着几个/波斯商人/他们从遥远的中亚细亚/运来了珠宝和香料/当炉卖酒的胡姬/穿着异域的条纹布衣服,有种迁徙的美。//他站在城门内/是个汉人/一出了关,就成了鲜卑。/并不只是游牧民族/并不只是/远离故乡的人/谁都有卑贱的血统,谁都有琐碎的生命。”这首诗后来也被收进《太平广记》组诗中,最后两句深深震憾人心。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成熟的诗歌,不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意境的营造方面,对现代诗歌发展都有一定意义,故一定要摘录其中。弥赛亚:原名胡查,197311月生于四川广安。获榕树下第二届(2000年)网文大赛现代诗歌奖,现居四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