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民诗话》第二章:诗歌来自生活(77——82)

(2006-12-05 16:32:42)
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七十七、

 

“艺术家们喜欢让人们相信顿悟,即所谓灵感;仿佛艺术品和诗的观念、一种哲学的基本思想,都是天上照下的一束仁慈之光。实际上,优秀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想像力是在不绝地生产着,产品良莠不齐,但他们的判断力高度集中敏锐而熟练,抛弃着,选择着,拼凑着;正如人们现在从贝多芬的笔记中所看到的,他是逐渐积累,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多种草稿中挑选出最壮丽的旋律的。谁若不太严格地取舍,纵情于再现记忆,他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比较伟大的即兴创作家;但艺术上的即兴创作与严肃刻苦地精选出的艺术构思深切关联。所有伟人都是伟大的工作者,不但不倦地发明,而且也不倦地抛弃、审视、修改和整理。”这是尼采在“论艺术的灵魂”中说的。现在有的诗人过度迷信灵感,依靠灵感,往往是没有灵感时不动笔,灵感来时一挥而就,不再修改,岂知这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创作行为呢?灵感自然很重要,但是把握灵感的敏锐度,选择灵感的最佳呈现方式,千锤百炼地整理自己的半成品,把最优秀的作品展现出来,这都需要刻苦严肃的精神呢。

 

 

七十八、

 

“艺术天才愿意给人快乐,但如果他站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他就很容易曲高和寡;他端出了佳肴,可是人家不想品偿;他的笛子吹了起来,可是没人愿意跳舞。这会是悲剧吗?也许是吧,但作为这种缺憾的补偿,比起别人在所有其他种类的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他毕竟在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这还是尼采说的,很值得现在的一些诗人深思:他们往往过于看重自己作品的功效,以为只要是优秀的作品,就一定能够引起大众的共鸣,就一定会有人对他的作品伴歌伴舞,岂知人们正在嘲笑他的忧伤与激动,觉得他神经不正常呢!谁能够强迫别人跟随他喜怒哀乐?势力这么强大的人至今都没有,以后也不一定有。要知道这些都是本末倒置的思想。写诗的目的更多在于使自己获得快乐,获得创作的快感。如果这么想,创作的人就比较容易获得满足,身心受益。

 

 

七十九、

 

网络诗坛有这么一个规律:如果是一个网站(论坛)只有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和一群追随者,那么这个网站(诗坛)很快就会消亡;如果一个网站(论坛)有一群普遍优秀的诗人和创作参与者,那么他们很容易得到集体的提升,很容易壮大队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个天才性的诗人,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表面模仿,同时,他的这种天才还会随时地厄杀别人创新的想法,也就是在他强大的势力之下,弱小的人们压根不敢(这是无意识的)有萌芽、超越的想法,甚至连反抗的念头都不敢有。而一群普遍优秀的诗人里,他们各有各的优势,也都有自己的缺陷;他们互相竞争,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也互相推动,所以时时都能有进步,同时,这种氛围还能够吸引更多的新人参与,各种千奇百怪的想法都能够冒出来,所以突破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我们常常说圈子文化,圈子还得要是大家的圈子,如果是个人的圈子,那这个圈子不要更好。

 

 

八十、

 

现在有些人,很喜欢评论伟大诗人的作品,他如果追随,就好像他与伟大诗人具有同样的高度了;他如果批判,就好像他比伟大诗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岂知这都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伟大诗人的作品,一般都是有如天命,不可模仿的,他们的诗歌或是意境非常完美,或是语言高度凝炼而精确,如行云流水般舒畅,却不是一般人就能够达到的。但是,再完美的东西也都有它缺憾的一面,再伟大的艺术品,也不过就是艺术品,如果硬要从鸡蛋里挑骨头,总能够找出一大堆问题的。艺术品毕竟是艺术品,总有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难道还能够像人本身一样丰富吗?何况,即便是人,也都有自相矛盾的复杂一面,经不起近距离的剖析呢。所以,优秀的诗歌作品,只要懂得欣赏就可以了,只要读着能够引起共鸣,能够产生快感就好了。其余的相法,不要更好。

 

 

八十一、

 

有些诗人,自己写了半辈子的诗歌,竟然还不会欣赏别人的优秀诗歌,实在是可悲。这些人里,有的是根本不懂得欣赏别人好的诗歌作品,不知道怎么欣赏诗中优美的意境,也欣赏不了诗人在遣词造句方面所下的功夫,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敏锐地把握灵感的一现,甚至不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愿,也就是看问题不懂得看核,只在表层一扫而过。有的人干脆目空一切,认为别人的诗歌作品都不值一读,老是以为只有自己精心制造的作品才是最好的。唉!我说优秀的诗人,首先都应该是善于发现、懂得欣赏的人,他们对于别人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技巧非常感兴趣,常常会去琢磨别人在题材的安排和处理方面的因果,特别是对于能够在旧主题里写出新意来的诗人,他们由衷地敬佩,他们喜欢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心中只有自己。至于那些目空一切的人,我不愿多说。

 

 

八十二、

 

常常有这么一个问题:有人叫某诗人谈谈他诗歌中使用某词而不使用其它词汇的原因?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写而不那么写?有什么深意呢?是如何产生的呢?某诗人要么回答得脸红心跳,笨拙可笑,或者干脆回答:无可奉告。原来他竟然无法为自己的作品讨个说法,就好像他这些诗句是从别人那里偷来的似的。可笑吗?一点都不。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绝不成正比,难道诗歌写得好的人理论一定就要强吗?理论强的人就一定能够写好诗歌吗?不是的。我们的灵感有时泉涌,也可以一挥而就,为什么要这么写?没有理由,连自己也不知道,总之就这么跳出来了。就好像妇人为何生的是男孩而非女孩,这可不是由她们自己说了算的,在交合的时候就开始决定了。所以有些优秀的诗歌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形成的,越是优秀的诗人遇到的这种情况越多。他们写出了优秀的诗歌,却无法向人解释这些诗歌的来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