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民诗话》第二章:诗歌来自生活(53——60)

(2006-12-05 16:29:25)
分类: 《平民诗话、突围散章、等》

五十三、

 

“把田垄翻好,把土坷垃磕碎,在地上/砸出一个坑,再撒一撮豆,洒一把灰/浇上一勺水。‘信命的,在泥地里养命’/父亲在说。农历七月,他习惯了更早出门/衔着支卷烟,走向村边那一片旱地/在农历七月,阳光的鞭子笔直打在弯曲的背上/又向下滑;他的手一摸,成了一把汗水/——这就是土地的咸呵!/看,黄黄的豆子自手心落下/黄黄的土,踩过去,一下就掩住了脚踝”。这是江西诗人三子的《种豆》,诗歌果然是来自生活的,不是出身农村的人又怎么写得出?三子,原名钟义山,1972年生于江西瑞金,参加《诗刊》第19届青春诗会,江西省作协会员。

 

 

五十四、

 

中国现代诗歌中,咏牛的佳作有许多,广东诗人张慧谋写的《牛吃完草就走》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牛活了几千年/它累 他干活 它吃草/单单没有语言 所有牛沉默了一辈子//牛沉默是对的/一块地一块地的耕作 它没有说话的权利和机会/今年耕完了来年还要耕 它没有说话的权利和机会//牛没有语言也是对的/让它累了有口难言 只顾一味地干活/语言对一条牛反而显得有点多余//牛就只能够是这样/干活 受累 吃草/吃完草就默默地走开”,这里的牛是牛,也是人,我所看到的农民都是这样的:只干活,没有发言权。

 

 

五十五、

 

“昔日雪峰已被煤灰所爱/昔日星空原来是河滩上的鹅卵石//昔日湖中的天鹅,如今泥塘中的天鹅/它们扬起的灰尘似大雪//昔日黄金般的年轻人,如今一个个消失/我不会责怪他们,也不会责怪生活//恰似昔日玫瑰般的少女/如今油醋般的少妇,面对一盘玫瑰瓣烧鱼//我不能说些什么,因为我是她的丈夫/我会把鱼吃光,把鱼刺留下——//这多么理所当然!昔日之凉,今日之热/我所热爱的生活,我必须不停地流汗”。这是诗人庞余亮的《理所当然》,写得很是微妙,很有趣,“我所热爱的生活,我必须不停地流汗”,这句传神了,生活是这样的理所当然,我们又能责怪谁呢?庞余亮,诗人,小说家,1967年生于江苏兴化获“1998年柔刚诗歌奖”。

 

 

五十六、

 

“我逆着仿宋体的路/往明代走/路遇一群草书/它们相互搂抱在一起/猜我的出身/我问一矮个草书/你为何如此之软/它们的回答如此高妙/软,就是太极”,这是诗人麦城的《软》,“软,就是太极”这句妙,其实此诗也打了一个太极,完美无痕了。我早先练习过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棍等,并自认为能够知道其中奥妙:如行云流水,百般自然。因此,我认为这是一首好诗。麦城,原名王强,辽宁大连人,生于60年代,曾经由个人出资在《山花》、《上海文学》、《作家》、《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设立了数十个诗歌奖项,据说最近几年就在诗歌上一共投资数百万元,其中数额最大的一笔是 20001225日到27日在大连召开的“大连·2000年中国当代诗歌研讨会”, 董秀玉、牛汉、郑敏、李欧梵、芒克、李、叶兆言、于坚等近70名诗人、学者、文学编辑参加了这次研讨会,花了50多万。《南方周未》曾以“一半是诗歌,一半是金钱”为标题作过大篇幅的报道。麦城在诗歌界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毁者认为他用钱砸人,只不过为了泄泄往年投稿失败的气,誉者认为他是有品位的文化赞助人。不管怎么说,这首诗歌却是很惹人喜欢的。

 

 

五十七、

 

“——昨天那个民工就睡在这儿。/我学着他的模样躺在茅草上。/这时,一群蚊子嗡过来叮在我的脸上。/我明白了,民工躺在这里的时候/为什么不断抽打自己的嘴巴!”这是老刀的《蚊子》。1997年夏季,我流浪到贵州遵义,晚上,身无分文,又困又饿,一个人躺在他人黑暗的屋檐下,又逢下雨,蚊子很多,我不停地拍打……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禁就涌了出来。

 

 

五十八、

 

“吹箫的人/端坐在树下吹天空的声音/他没有了眼睛/他的眼睛在箫孔中睁开或闭紧/看自己的世界/像我们坐久了一样//他走过乡村,山野和城市/有时他在风景中,有时他是风景/他吹很简单的音符像阳光一样简单/他吹冷暖和温饱外的声音/像一个诗人宁静时觉出一只飞虫的心情//吹箫的人吹累了就走,从不问路和方向/他可以到任何地方/用皮肤知道四季,春天时也很高兴/他从不在一间房子里久留/他的箫声便不能被房间关闭//当他在城市的墙下/反复吹一支单纯的曲调时/听到的人,都觉得/活着很累”。这是邹静之的《吹箫的人》,198911月发在《诗潮》,并获当年“东方诗潮”现代诗歌赛二等奖,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吹箫的人像一个使者,或者精灵,其实也就是诗人自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知青下乡、返城的无奈,这首诗他构思了很多年,也深深地刻下了时代的烙印。邹静之,1952年生,笔名晓舟,江西南昌人,现任《诗刊》编辑,副编审。著有长篇小说《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铁嘴铜牙纪晓岚》,诗集《幡》,作品曾获1992年《萌芽》文学奖、1993年《人民文学》小说奖、1994年《人民文学》小说新人奖。 

 

 

五十九、

 

我在编撰平民诗话的时候,选了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选诗多,而点评少,很多人都劝我:你可以多写些评语、视角、读后感之类的文字,这样更有利于大家阅读。说得很对,我却又不一定照办,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我不是写评论的,害怕我的评语配不上这些优秀的诗歌,不但本人现丑,也对不起这些优秀的诗人;二、我这里选的都是比较容易读懂的优秀诗歌,而我总认为优秀的诗歌作品是不需要别人注释与解读的,单看文本就好了,优秀的诗歌大多都有通俗易懂这个特性的;三、诗话更大的目的是为了典藏优秀诗歌文本,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这项工作,所以我认为更有其特殊意义,倒不仅仅是为了初学者习诗而作的“范文”,再说教人写诗也不是这样的。我只希望在平民诗话里,诗歌的情趣浓些,废话少些,读者看着轻松些,能够会心一笑,也就好了。

 

 

六十、

 

写诗的人,大多很有才情,这是无疑的。哲学家尼采说:“有天才的人,若除了天才外不具有以下两者,即感恩和纯洁,那就令人无法忍受了。”我觉得这话其实就是对诗人说的,天才如果把他的才情用在作恶上,岂不更令人惋惜?诗人如果没有一颗纯洁的、感恩的心,整日愤世嫉俗的,岂不更令人心痛?所以我说做人更重要。保持一颗纯洁而感恩的心,这应该是大诗人的根本本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