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9月25日:也说张开先生的“情境化试题设计”

(2018-10-05 21:43:3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语文教育

《语文建设》2018年第8期发表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的一篇论文《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中的使用》。他在文中指出,情境化试题是近年来高考寻求改革的突破点。这个结论意味着,我们的高考试题研究应该关注情境化试题的命题导向与规律,而不仅仅是研发应对这些试题的方法。

首先,张开先生指出了情境化试题设计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情境认知理论”。1989年,布朗、科林斯和杜吉德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中,系统完整地论述了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其主要观点是: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的。过去我们接受的知识,是静态的、独立的、单一的,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知识是依赖于一定或特定的情境基础,由学习者自主建构的知识谱系。我国情境教育的代表人物,无疑是李吉林老师,她的“情境教学”,现在已为多数教师熟知。

其次,张开先生分析了情境化试题设计在高考语文科中的实践,并重点分析了三种题型。一是名句名篇默写题,从2014年开始,默写题变为了“情境默写”,即给出了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补写名句的空缺内容。从难度上讲,这比起直接默写来,更能考查学生对名句的掌握程度。因为直接默写,涉及的就是生硬的字词知识,虽然在记忆的过程中离不开理解,但毕竟是直接的默写填空,基本上是送分题。例如2014年的一道题:在《赤壁赋》中,苏轼用哪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答案是“荆旗蔽空,舳舻千里”,本题的提示之一是“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可以联想起“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提示之二是“军容之盛”,那就不能写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不过,当两句连用的句子被考查殆尽的时候,两句分开考的情况开始出现,例如今年的全国卷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二是作文题,被专家们引以为自豪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设置一定的情境,并且增加任务驱动型指,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其实呢,我们最喜欢玩弄概念,一直在为新概念的出场而沾沾自喜。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这样的经不起推敲的概念,我们缺乏了一些理性的反思意识。专家们提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任务驱动”,仅仅指的是以文体为基础的任务指令,不过这种指令在以前的作文题中都会出现。像2006年的“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2017年的中国关键词和2018年的世纪宝宝中国梦,很难说是纯正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至于说设置一定的情境,几乎所有的材料作文都是在设置相对真实的情境。像2013年的“商人与宝石”、2014年的“山羊过独木桥”等作文题,难道不是设置一定的情境吗?因此,我认为张开先生将作文题目的设置作为本文的一个论据,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是三大板块的基础知识考查方式,即成语、病句、句子衔接与连贯的题目,2018年出现的是“随篇设点”的考查方式,即把成语、病句和逻辑衔接放在一个自然的文段中进行综合考查。作者认为:“成语使用、病句辨析的考查从以往以单句为载体、相对静态的呈现,还原为动态的、以言语技能为核心的高层次的运用能力的考查。”我认为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以往的成语、病句考查,虽然是以单句为载体,但并非静态的能力考查,每个单句也是一个语言情境,也是以言语技能为核心的。从“句子型”到“文段型”,只是语言环境大小与统一与否的转变,而不是考查侧重点的变化。而且我认为,“句子型语境”是成语训练与备考的基础单位,即使是四五百字的文段,也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我们真的没有必要纠结于究竟是单个句子型还是文段型,只要把握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就可以应对所有不同的题型了。过于突出文段型的“情境性”,是一种不客观的认识。不过作者举的“声势浩大”和“波澜壮阔”的例子,对于命题还是很有启发的。

张开先生没有提及的是,所有的阅读题,包括小说阅读、实用文阅读、论述文阅读、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岂不都是创设相对真实的情境来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吗?现在哪套试卷还会直接考查“小说的线索有哪两种”这样的直白题目,不都是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考查吗?值得怀疑的倒是文化常识类的考题,恰恰是从语言环境中将“活的知识”抠出来将其僵硬化,这样的命题方式,我认为是一种倒退。学生判断文化常识正确与否,靠的不是对文段语境的把握能力,而是对这个考点的熟悉程度,是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考题还不如让学生直接解释文段中出现的实词和虚词呢。

第三就是张开先生还提出了情境化试题设计的三个问题,一是要能对学生的认知成长产生影响,体现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成长的功能、作用、意义;二是在情感和价值的维度上要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三是在测试和评价的维度上,必须能够使情境化试题在考试中发挥更科学和更公平的作用。这些内容可以看作是命题的宏观导向,但是具体如何命制“情境化的试题”以及未来的导向如何,这篇文章并没有谈到。从考试总结的角度看,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意义的,但是从试题研究的学术倾向上看,文章的参考意义不是很大。倒是《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11期上的一组“阅读能力评价的新趋向”的论文,更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过这也值得理解,张开先生毕竟身份敏感,谈到“未来的命题导向”时,也只能讲一些要求、原则之类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