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9月16日:《如何阅读一本书》之“检视阅读”

(2018-10-05 21:41:40)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心得

艾德勒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几年前就听说过,而且很多人向我推荐,我一直没有阅读。原因很简单,我觉得“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话题本身就没有太大的价值,还用得着写一本书来阐述?特别是我每年阅读教育学与人文科学的著作差不多有50本,还用专门去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不过,还是那句老话说得好:“偏见往往比无知离真理更远”,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偏见,才造成了我的阅读经验与阅读方法的不完满。

作者在第一章中阐述了“阅读的活力与艺术”问题。在他们看来,阅读从目标上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了获得咨询而阅读,一种是为了求得理解而阅读,进而区分了两种学习方式,即指导型学习与自我发现型学习。这个观点并不难懂,而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提到了“阅读与心智的成长”的问题,这一点我非常认同。作者谈到,阅读一本高层次的书,初读似乎没有读懂,重读时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其实书并没有成长,而是自己的心智在成长。作者说:“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不知道这有没有心理学的依据,但对我的启示很大,也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要多读一些高难度的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你最初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因为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我们可说是伟大的书——所以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好的著作本来就是一部值得无限制重读的书,从客观上讲,书的内容是静止的,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一直在变。正如作者所说:“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在这本书里,作者先从理论层面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重点详细讲述了分析阅读的细节、规则与要求,而后阐述了不同类型、不同文体著作的阅读方法,例如实用型的书、想象性的文学著作、历史书、科学和数学书、哲学书等。虽然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分析阅读上,但对我的启发并不大,反而是作者简要阐述的“检视阅读”,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了弥补了我阅读的缺陷。我读书,一上来就是精读,或者就是作者所说的“分析阅读”,虽然没有采取作者所说的那些步骤,而且读完之后还会做一些笔记或者写读后感。但是有时候,我会陷入一种“只知局部,不观整体”的误区,具体说来就是,当我读完一本书之后,精彩的句子划了线做了摘抄,写文章时也能想起来引用,但对于整本书的构架以及内在的逻辑,往往会忽视。结果就是读完之后让我说说这本书的核心意思,复述一下作者的思路,我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例如读完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精彩的句子记了一些,每个章节也都读懂了,但对于作者的核心观点及其论证思路不太清楚。我想,这或许跟我缺少一种“检视阅读”的层次有关。

在作者看来,检视阅读有两种,一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是粗浅的阅读。对于略读,作者有几条建议或步骤:一是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二是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构架做概括性的理解,三是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四是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五是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简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六是把书打开来,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我的理解是,“检视阅读”不仅适合读某一类型的书,也可以当作“分析阅读”的前一个层次与阶段,为分析阅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有的书不需要分析阅读,只需要进行检视阅读就够了。不过这样的书,本身价值就不够大,也无法促进读者心智的成长。以前我读书总是单刀直入,直接进入对第一章的阅读,对于目录、序言、后记之类的内容,一扫而过,更别说还会挑几个段落读一读了。这就使得我对这本书的构架缺少一个基本的了解,效果自然会打折扣了。

至于粗浅的阅读,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这个规则说实话,还是让我有点吃惊。我想起了前年阅读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场景,每一章每一页读起来都特别费劲,但我总是担心这一章万一没读懂的话,会影响下一章的理解,于是不断向前读又不断回头读,最后实在读不动了,就认为是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且天真地认为只要提升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就可以再来读这本书了。结果读了一半,半途而废了,因为一直不确定哪一天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当我读到这个规则时,我想下一次遇到这样的书,即使读不懂也要硬着头皮读完,或许是多读几遍,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所提升的。

作者在“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的空档,穿插了“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的内容,我也不太清楚这应该归于检视阅读还是分析阅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来看待。在作者看来,一个阅读者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去尝试回答这些问题。这四个问题是:一是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二是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是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四是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对于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与思考,我觉得已经进入到了“批判性阅读”的内容了,而不局限于检视阅读或分析阅读。而且,在我看来,这四个问题不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的问题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书对我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