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豫北闲人
豫北闲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06
  • 关注人气:4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8年2月10日:我读《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

(2018-02-20 08:58:0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点滴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教育究竟是什么?——100位思想家论教育》作者是英国学者乔伊•帕尔默(与《教学勇气》的作者帕克·帕尔默不是同一个人),当时就是被书名所吸引,所以毫不犹豫购回家。购回之后第一时间便开始阅读,但读了不到50页便放下了,原因是部分思想家的教育著作我没有读过,生硬地接受其观点,有点艰难。

第二次阅读是几个月之后,我突然有一个新的阅读方法,那就是先把那些熟悉的教育家的章节读完,剩余的部分就反复阅读,至少也要留下一个粗浅的印象,知道中外教育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思想家,曾经有这样一种观点。但遗憾的是,读了几个人的章节之后,我再一次放下了本书。我想,可能是我那种追求完满的癖好在作怪吧。因为我读书,很少出现没有读完的“残次品”,酣畅淋漓地一次性读完,那是一大乐事。

几天前,我终于下定决心再次阅读本书,而且不再采用“弄巧成拙”的技巧,就是从头到尾通读本书。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才渐渐读出了本书的“趣味”。

首先,作者在介绍这100位思想家及其教育观点的同时,着重介绍了这些思想家的生平经历。或者说,作者并不是将思想抽离个体,而是将教育思想的阐述贯穿在思想家的一生经历中。于是,这些教育思想便有了一个扎实的生活根基。思想家的早期教育、家庭背景、求学经历、读书历程、思考轨迹、工作经历等,都是教育思想产生的丰厚的土壤。在阐述教育思想时,本书的作者还时不时穿插一些“典型事例”,使得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介绍达尔文的教育思想时,作者穿插了一件赫胥黎的“轶事”。《物种起源》出版后的1860年的大不列颠联合会牛津会议上,赫胥黎和反对进化论的宗教人士代表威伯福斯主教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主教挑衅地问赫胥黎:“主张从猴子变来的那个人是否经过了他的祖父或祖母?”而赫胥黎霸气回应道:“或者认可怜的猿猴做祖先,或者认一个以其才能将愚蠢可笑带入科学讨论中并贬低真理追求者的天赋很高而又有影响的个人做祖先,如果要我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我宁肯首先选择猿猴。”赫胥黎的回答引起了现场的巨大骚动,据说一位妇女当场晕倒。这些事件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让我看到了某种转折性思想产生的艰难,更看到了人们接受一种新思想时的艰难。但教育史,就是在这些大思想家的推动下,在无数教育者的实践中缓缓演进的。

其次,本书在介绍思想家及其教育思想之前,常引述该思想家最具代表性的关于教育的言论,这些名言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思想启迪。例如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名言是:“那么,怎样找到完美?我们的希望何在?在教育中,而不在别处”。费希特的名言是:“对自由的自我活动的召唤,就是所谓的教育。”斯宾塞的名言是:“应当引导孩子们自己进行研究,作出他们自己的结论。应当尽可能少告诉他们,尽可能多地引导他们去发现。”怀特海的名言是:“我所极力主张的解决方法,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的活力的各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施瓦布的名言是:“课程影响的不是理想或抽象的表象,而是真实的事物、具体的个案(包括其他全部完整的具体个案及其所有的细节),影响大量的与未经理论抽象的东西有关的事实。”这些名言虽然不能涵盖思想家的所有教育思想,但却是该思想家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名言中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精神食粮。

再次,本书列出的100位思想家,并非全都是教育家,而是囊括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宗教学家、文化学者、教育家等。哲学家的论述重心虽然不在教育,但其哲学理念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对其也进行了介绍,并梳理出哲学思想与教育思想的“接轨处”。这个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因为它暗示我们,对教育思想的理解与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范围内,不能“就教育而论教育”,而是应该将其纳入到整个思想、社会、经济、政治的观点与环境中进行整体观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想家中还出现了耶稣的名字,并且论述了耶稣的思想对当时及后世教育的影响,这种眼光是很独特的。而这100位思想家中,排在第一位的中国的孔子,不过遗憾的是,中国只有孔子一位。

而且,我还注意到,作者基本上是按照思想家的出生先后依次介绍的,这使得读者在获得了一种“史”的感觉的同时,也为同时代思想家进行比较提供了可能性,甚至引导读者读出他们思想的延续与传承之处。例如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费希特等人的教育观点,就会有一些“交集”。维果茨基对皮亚杰的理论多有批评,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都出生于1896年,而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都出生于1889年,而且都是当月的26日,算起来维特根斯坦比海德格尔大了5个月,可是二人因为诸多原因,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不啻于一部《全球教育史》。

阅读本书,仅用了2天的时间,这也得益于过去几个月集中阅读教育著作的经历。在我的知识构架中,教育知识与理论越来丰富。过去从未听说的“大师”,逐一迈进了我的精神世界里,像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尼尔、布鲁纳、舒尔曼、伊里奇、伯恩斯坦、诺丁斯、吉鲁等等。但遗憾的是,本书中还有大量的思想家我不是很熟悉,更没有系统阅读他们的著作,特别是哲学家的哲学著作。以后还要在不断阅读与了解中,扩大“战果”与“领域”,不断充实自己的教育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