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家》深度访谈“赶路”诗人张建新(上)

标签:
张后张建新赶路诗刊访谈家 |
分类: 访谈家 |
↑诗人张建新(2006年望江 古雷池)
试将薪火煮新茶,诗酒趁年华
——张后访谈诗人张建新
“新锐、朴素、大气、震撼”,海纳各路英雄
张后:我们好像就是在《赶路》认识的?还记得你是怎么进入“赶路”这个群体的吗?
张建新:我们好像是在赶路认识的,时间太久了记不太清楚了。大约2000年初,我终于圆了一个梦,买了一台电脑,对于我而言那时拥有一台电脑是件特别奢侈的事,心里想着这辈子抱一台电脑来写作就心满意足了,其它的什么都不需要了。电脑买回来后,除了上班和吃饭睡觉,每天基本上都扑在上面,搜索和收藏了很多文学网站和诗歌论坛,然后把自己写下的诗贴论坛上去,看别人回帖评论,然后回帖交流,感觉很新鲜。那个时候诗歌论坛特别多,很多论坛非常活跃。后来在西陆网看到一个叫“云逸轩”的文学论坛,觉得不错,就经常去发帖交流,一来二去就和那里有朋友混熟了,“云逸轩”也就是“赶路论坛”的前身了。当时看到创办人的名字为“任意好”,就觉得这个人的名字挺有意思,记得当时的版主还有房东、阵风、懒人笨人等,后来,可能认为我写的东西还行,就邀请我也当论坛的版主,于是,每天晚上都去回复评论别人的帖子,忙得不亦乐乎。
2003年,赶路论坛搬迁到乐趣园,那也是赶路最为辉煌的时期。期间,先后相继担任赶路版主的有阵风、张建新、肖雨、房东、三个A、储劲松、骆驼、庞华、张后、老德、如风、水笔、阿斐、陈坚盈、孙家勋、陈洪金、杜撰、萧相风、小衣、盛慧、乌鸟鸟、马梦、唐纳等几十位诗人,论坛汇聚了一大批实力诗人交流、探讨诗艺,构建赶路诗群。赶路诗歌论坛开放、包容,倡导“好诗主义”,以“新锐、朴素、大气、震撼”的风格海纳各路英雄,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诗人。通过开展“赶路诗歌周评”等活动,发现和挖掘优秀诗人,推介其优秀作品,成为当时人气最为火爆的诗歌论坛之一。2004,《赶路诗刊》纸刊创刊,重点栏目设置有:刺破青天、绝对推荐、淘尽黄沙、赶路收购、银河群星、争鸣共振等,对入选“刺破青天”栏目的作者授予“赶路三星级诗人”荣誉称号,从2004年部分栏目发放稿费到2005年全部发放稿费,成为中国首家发放稿费的民间诗刊。
《赶路诗刊》纸刊以“尊严、真诚、省察”为美学标准,倡导“新锐、朴素、大气、震撼”,提出“典型”诗歌立场,与赶路诗歌论坛形成了互动,纸刊选稿都在论坛上进行,坚持公开、透明、公正的办刊思路。“御鼎诗歌奖”的评选活动也在赶路诗歌论坛上进行,将候选作品贴到论坛上,由大家品评优劣,作为获奖的重要依据之一。《赶路诗刊》曾别出心裁地将论坛帖子以原貌形式印到诗刊之中,保持了诗歌讨论的现场感,也算是国内首创。
真诚、可爱、可亲,充满激情
张后:在“赶路”之前一般喜欢在哪里玩?你觉得和《赶路》这批诗人有什么不同吗?
张建新:我基本有了电脑之后就在赶路了,除了赶路,最常去的是海啸创办“新诗代”诗歌网站,我也是那里的版主,在新诗代也结识了一批很好的朋友,海啸、汉江、冬箫、三色堇、袁伟、南方狼等,后来我们去了海宁相聚,商谈《新诗代》诗刊创办之事,我们都是《新诗代》诗刊的编辑,随后我们就创办了《新诗代》诗刊,由学苑音像出版社出版,并将所刊发的诗歌请人朗诵制成光盘附在书后,这大约也是国内较早的有声诗歌读物,不过,几年之后《新诗代》停刊了,但可喜的是十几年后的今天,海啸又把大家聚在了一起,《新诗代》即将重新启航,这是我这几天最为开心的事。除了赶路和新诗代,其它常去的诗歌网站和论坛还有若缺、平行、不解、诗生活、或者、诗先锋等,大都是去浏览一些好的诗歌作品,偶尔发帖子交流,听取论坛诗人的意见,结识了一大批优秀诗人,我很少外出,现在认识的很多外地诗人朋友基本是论坛时代相识的。
赶路这批诗人大都是怀抱诗歌理想的“草莽英雄”,真诚、可爱、可亲,充满激情,为诗歌不遗余力地付出,我是个缺乏激情的人,我留在赶路可能更多是被他们这种精神气质所吸引,记得第一次和任意好见面时,他的拥抱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2005年抛出“用金钱堆积诗歌的高度”的“口号”,再到2008年“建设诗坛第一交易中心”的构思,全面践行“在物质内部对抗物质”的意识,用世俗的方式为诗歌的价值正明。
同时他们对世间黑暗嫉恶如仇,对世间疾苦的帮助不遗余力。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任意好立即召集在论坛发起为灾区募捐,不少佛山本土诗人和赶路论坛上的全国诗人都慷慨解囊,之后,赶路迅速编辑出版了《赶路诗祭:5·12四川大地震》特刊,并将《赶路诗祭:5·12四川大地震》进行义卖,任意好专程与部分赶路诗人一起开赴灾区,将诗友们的捐款、义卖的书款亲自送到灾区老百姓手上。
2007年,《赶路诗刊》开始启动
“御鼎诗歌奖”评选,每位获奖者颁发奖金一万元及奖杯,为当时奖金最高的民间诗歌奖项。唐煜然、张执浩、宋晓贤、沈浩波、唐欣、巫昂、殷龙龙、秦巴子、毛子、老德、张建新等先后获得
“御鼎诗歌奖”,伊沙获得“御鼎诗歌奖·十年成就奖”,沙马获得“赶路致敬奖”,同时,上届“御鼎诗歌奖”获得者自然成为下一届“御鼎诗歌奖”评委,有推荐“御鼎诗歌奖”候选人的权利。
2009年元旦,赶路在佛山举办了“首届中国·御鼎诗歌高峰论坛”,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广州,小县城的交通不发达,到时还没有高速,到现在也没有铁路,我提前去海子家乡怀宁,然后由怀宁的诗友们送我上火车,奔赴广州。到广州后,任意好派他的弟弟阿斌接站,在广州火车站与同时赶来的诗人如风、琳子一起赶往佛山,如风还从河南扛来了一袋他们家乡的特产核桃。在佛山,见到了诗人、评论家陈陟云、伊沙、宋晓贤、沈浩波、张执浩、徐江、荣光启、小引、丁成、唐纳、乌鸟鸟等,以及《赶路诗刊》编委任意好、老德、阿斐、水笔等赶路兄弟,有近百名其时国内一线诗人参加,产生了较大影响。
↑张建新与张后(2016年8月14日在安徽怀宁独秀山)
赶路这批诗人很重兄弟感情,惺惺相惜。在我最为困难、灰暗的那段时间,大约是2012年,任意好与他的弟弟阿斌从广州飞往南昌,在南昌与老德、水笔一起专程驱车来望江看我,他们直接导航到我们单位大门口,让我很是感动,感受到兄弟之间的温暖。在回南昌经过安庆的路上,我还陪他们一起与诗人沙马见了一面。但是对诗歌非常认真,常常为了一首诗激烈争论,甚至不惜红脸,但争执之后并不影响彼此间的感情,这一点也是赶路诗人很可贵的品质,作为赶路创办人的“带头大哥”任意好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记得有一年评选“御鼎诗歌奖”时,任意好和我通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讨论一位候选诗人的作品,他的认真可见一斑。有一次,诗人沙马的诗经评委评选,被列为“御鼎诗歌奖”候选作品,任意好被沙马处于生活和疾病的困境仍坚持写作的精神所感动,以及基于其作品的足够优秀,经评委会讨论,为沙马独立设立了一个“赶路诗歌致敬奖”,也足以窥见其诗歌担大义的精神。任意好还出资为赶路兄弟们出了一套诗集,我的第一本国内正规出版社出版的诗集《雨的安慰》就是赶路诗丛的其中一本,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才能对海子的诗做出正确评估
张后:套用一句“亲戚是远来的香”,2016年我们一同去过诗人海子的老家,不知你有没有发现那里对诗人海子的认知程度远远不及其他省市,只是这几年觉得诗人海子是一块“法宝”了,才来“抢救性”开采和挖掘海子这座“金矿”,据你所了解的,你能谈谈诗人海子吗?海子在你心里是怎么样的?
张建新:我们是相识十余载,终得见一面。海子的家乡怀宁与我生活的县城望江县相邻,同属于安庆地区,安庆人杰地灵,诞生过陈独秀、张恨水、朱光潜、程长庚、严凤英等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上著名的“桐城派”也是在安庆辖区的桐城市,当下优秀的诗人很多,是安徽的诗歌重镇。但安庆是欠发达地区,可能是财力不足,也可能是领导的思想认识不够,一直以来,对文学艺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海子也是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似乎成为了安庆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于海子的价值引起当地的重视必须要感谢外地的诗友们,比如卧夫,以及你们外省诸位的推动,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我不熟悉的诗友们在身后默默助力、奉献财力物力,也要感谢怀宁本地的诗友为海子呼吁。
我印象中最早是老世专门过来为重修海子墓了解情况,他联系我之后我就联系了怀宁的诗友黄涌、路顺、柏羊等,陪他一起去看望海子父母,然后去看海子墓,还记得老世在海子墓前动情地朗诵诗歌,并在北京的诗人间募捐重修海子墓的费用。后来,卧夫也和老世一起过来了,卧夫谈到准备在海子墓边修建诗歌碑林,刻上海子作品的初步设想,我在安庆陪了他们一天。
2009年,由诗人卧夫出资修葺的海子墓已初步完成,这一年,也是海子去世二十周年,为此,诗歌界在海子故乡怀宁高河开展了纪念海子活动,西川等海子生前好友、诗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纪念活动,缅怀海子,也推动了当地政府对海子的重视。这几年,政府拨款修建了海子纪念馆,就在海子家的对面,你上次来也看到了。
海子的确是一位极具天赋的诗人,我最早读到海子的诗是源自1990年代周俊、张维编的《海子、骆一禾诗选》这本书,这本书应该也是第一本海子的专集。那时我刚开始写诗,而海子已经辞世了,他的诗以及他选择卧轨自杀都让我感受到很大的震撼,他的诗充满激情,有极大的感染力。记得有人说过海子是中国农耕文化最后的意象,我查了一下,是敬文东说的,原话是:“海子是农耕时代最后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宣告了农耕时代在现代汉语诗歌中的完美谢幕。虽然海子从来不是中国新诗方向的开创者,但他的确是一位最杰出的终结者。”一段时间内,海子被不断神化,我以为,这是不正常的,只有回到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才能对海子的诗做出正确评估。海子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有着纯净心灵的“孩子”,就象他在诗中写的“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唯健康是最大的财富
张后:我知道你的职业场是在医院,总和一些病人打交道,我不知道医院的工作对你认知诗歌有触动吗?我读过你的那首长诗《自闭症》,我觉得我没上网以前是对自己很自闭的,这种自闭使我长时间愿意停留在幻想当中,你自闭过吗?
张建新:因为家贫,我工作比较早,从1990年开始我就在医院工作,那时我才17岁,因迫于无奈,我并非是心甘情愿参加工作,中间通过自己努力有种种挣脱外出的机会,但终因母亲的不舍而放弃,数年之后万般无奈终于放下男儿走四方的野心,开始写诗,并收回目光,来审视我所工作的这个地方。
我在医院不是做医生,而是后勤人员,并不直接与病人打交道,但也经常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人一生病,什么都不重要了,唯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但病好了之后,又有种种欲望随之而来,这是奇妙的人性。在医院工作久了,对生老病死慢慢变得司空见惯,加深了对生命的不可把握的认知,脆弱的肉体与生命之轻像夜晚的黑色波浪常常席卷着我的内心,到后来,这种感觉缓慢了下来,不是消失了,而是安静了下来,像一双平常的鞋子就那么随意摆在地板上。这些情绪也不知不觉地浸润在我的诗歌中,或许也有潜在的东西时刻在提醒自己什么是最根本的真实,什么是虚幻的浮云。
大约1993年还是1995年,具体哪一年记得不太清楚了,有一个大约7岁左右男孩的死给我的触动非常大,而我也是不经意中遭遇那次死亡的。那时我还是单身汉,住在医院单身宿舍里,黄昏时喜欢一个人散散步,在医院的围墙外面,突然看到一个中年农村妇女坐在地上,她怀中躺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脸色如白纸,那妇人面无表情,夕阳余晖穿过围墙边的小树斜照在生者与死者的脸上,一种大悲哀之后的平静和木然,死亡居然能如此宁静!这让我触动相当大,至今仍历历在目。巧的是,那时我刚开始写诗,之后公开发表的第一首处女作就命名为《离开》,就与这次所遇的感受有关。
关于自闭,我想我应该有过,前面说过,我17岁参加工作并非我甘心情愿的,实属无奈的选择,因为我一直认为我应该继续读书学习,离开小县城去外面更大的世界闯荡,一个人在逐梦的年龄被斩断了逐梦的权利,让我长久以来一直怀疑自己没有经历过青春,那段时间好像是空白的,再加上青春期的苦闷,那些年一直情绪低落,活得很颓废,不爱说话,不想与人交流。幸好我喜欢踢足球,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下班后和同学们一起去球场踢足球,在球场上,我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生龙活虎,和球友们有说有笑。但从球场回来和工作时,我又感觉自己陷入了被那阴云笼罩的情绪之中,现在想来,真应该感谢足球,是它解救了我,让我有了一个发泄和排解的渠道。
我只觉得我有话要说
张后:《自闭症》发表出来后,引起了不错的反响,你能不能谈谈你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怎么想起来要写这样的一首诗?
张建新:《自闭症》写于2006年,是零零散散逐步完成的,后来用了近一周时间修改完善,但创作之前的酝酿有很长一段时间。《自闭症》贴在论上之后,有不少朋友都表示喜欢,被《赶路诗刊》刊发在“刺破青天”栏目,后来又分别被《新诗代》诗刊、《山花》杂志和一些诗歌选本刊发。任意好曾评论《自闭症》为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中为数不多的一首杰作,我想除了他对这首诗的喜欢之外,还有诗歌兄弟之间的友爱和鼓励。
《自闭症》一诗虽获得不少朋友的谬赞,虽然它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客观地说,《自闭症》应该称得上是我早期诗歌中较为重要的一首,也是我长久以来情绪和思考的一次发酵。也没有刻意想去写一首这样的诗,创作这首诗的动机是偶然的,我只觉得我有话要说:“我、我们和这个时代秘而不宣。”因为诗的出因大都是偶然的捕捉,可以是长久思考的一次突然闪光,可以是一点一滴的某种触动,等等。《自闭症》一诗可能与我个人性格有一定关系,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是个比较悲观的人,也不大善于沟通表达,生活上很多事情我都习惯于一个人承受,再加上个人的成长经历,在时代大背景下,想以个人的生活状态、命运反射出现实中的秩序、道德的混乱、信仰的迷失、存在的真实与虚幻。
口语只是诗歌的一种言说方式或者策略
张后:你怎么认为当下流行的口语诗歌,你认为它的流行说明了什么诗歌问题?
张建新:我一直不太赞成口语诗这样的命名,口语只是诗歌的一种言说方式或者策略,不能以口语去给诗以命名,这样未免粗暴和粗陋。口语的言说方式并不新鲜,在国外早就有了,且不说国外,我们老祖宗的很多古诗都是有口语性质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都是此中高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难道不是口语吗?甚至更早的《诗经》,我认为都是口语。为了方便,我还是以你说的口语诗来谈吧。
口语诗的流行,有着时代的必然性。一方面从现在的生活方式来说,生活的节奏加快,也同时带动了其它方面的节奏的加快,就诗歌而言,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推动了口语诗的进程,人们的阅读大都是以浏览的形式为主,阅读的耐心在不断降低,迎来了“读图时代”,这种快速阅读心理需求导致了诗歌的干脆、直接的特征。另一方面,口语诗来自于诗歌本身发展的探索,希求通过这个变化和探索来打破一些固有的约定俗成的诗歌样式,有破旧立新的意愿。还有一点,就是话语权的争夺,比如“盘峰论争”中“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立场”的对垒。批评家谢有顺在《谁在伤害真正的诗歌?》一文中说:“幻觉可以抹杀事实,幻觉也可以建立起一个诗歌的利益集团,这种荒谬的局面在《岁月的遗照》的选编意图中表露无遗。这个选本最好还列有推荐阅读诗集、诗论集,列的也是知识分子写作群体的那几个人……”。而王家新在《纪念一位最安静的作家》中说:“真正的诗歌秩序或权威是无法靠强权或什么权力策略来建立的,因为它是一种艺术权威或尺度而非什么,它的建立,只能靠作品本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靠艰巨、深入的写作本身所尊定的一切,靠它所达到的高度和强度,所拓展的疆域和幅度,所确立的艺术认知和批评气候。否则,且不说住在北京,即使住在中南海里也不灵……”
从文本而言,口语诗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使诗歌从人们普遍认识的“阳春白雪”降到“下里巴人”,很大程度上壮大了诗歌人口。从铺天盖地的网络上和诗歌杂志上,口语诗已然成为诗歌主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事物一旦广为流行,必然携带着某种弊端,我们对需要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很多口语诗根称不上口语诗,只能称其为口水诗和段子,鸡毛蒜皮式的流水账每天大量生产出来,对于诗歌无疑是一种灾难。我不反对口语诗,个人也做一些这方面的尝试,但我要说的是,好的口语诗也是有难度的。
有效读者
张后:你如何定位诗歌和人,和人的身体,和人的生活的关系?
张建新:广州诗人黄礼孩办的一份诗刊叫《诗歌与人》,我很喜欢这个刊名。还有莱耳办的一个诗歌网站叫《诗生活》,都直接将诗歌与人、与人的生活关联在一起。毫无疑问,没有人就没有诗歌,诗歌与人,和人的身体,和人的生活是一种紧密相连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种不能完全对等的关系。诗歌会对人提出要求,这是一种奇怪而微妙的感觉。人当然应是诗的主体,然而当你写出一首诗之后,它就已不再属于你,像你植下的一株花草,它开始了自己新的成长。我一直认为,一首诗必须经过与读者的共同合作,才能称之为一首完成的诗,当然,这个读者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己,有句话说“诗永远在寻找它的读者”此言不虚,也可以看出诗对读者也是有要求的,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诗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因此,有一个词很关键:有效读者。与知音二字有着类似的意思。很多诗人写诗好多年了,想出一本诗集,自己好不容易掏钱出了一本,诗集出来了,整捆整捆地拉回家堆在房间里。能力强的人找一些有门路的朋友卖掉,神通广大的人还能通过卖诗集挣钱,不过大部分诗人都是没有这些神通的,也有不少不愿腆着脸皮求人,只能天天盯着这些书发呆发愁,看着它们一天天蒙上灰尘,被家人数落。那些被卖掉的书大部分人都不会看,纯属面子账,过些时候这些书就会出现在垃圾收购站里。我有一些诗友出诗集并不选择一出就是个几千本,他们只印个几百本,给真正爱诗的人去读,这就是有效阅读。
与思想相比,我觉得诗更倚重于感觉和体悟,身体对于诗要完全打开,这是诗对于身体的要求,身体要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官神经,把最细腻、最真实的东西表达出来。诗和身体之间可能有存在着某种奇怪的契约,当身体生病时或情绪低落时,写出的诗必然附着有这些悲观和晦暗的色彩,当身体健康心情愉悦时,写出的诗就会或明亮或闲逸一些。
生活可以没有诗,但诗一定得有生活这个土壤。在我们的生活中,写诗、读诗的人毕竟少数,我所居住的小区那幢楼对面的一楼有一户人家开了个窗帘店,后来慢慢改成了麻将室,一天到晚很多打麻将的人在里面娱乐,直至夜深,仍然听到哗哗的麻将声,他们乐此不彼,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除了白天工作和做完家务之后,爱上了去健身房或者走路锻炼,一身大汗后回家洗澡睡觉,也是很酣畅的事。这些在看我来与我们写诗并无不同,只是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我不明白为什么在很多人顽固的认识之中非得把诗与生活摆在对立面,在他们看来诗必然是阳春白雪,不是常人之物,诗人必然是不食人间烟火,生活中的神经病人。写诗的人也常常遭到讥讽,这可能与诗人比较偏执的言行有关,也与现实世界中人越来越功利导致的诗歌边缘化有关,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嘛。时下,流行一句时髦的话叫“除了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从某个方面来说,这句话既矫情致极又十分扯蛋,它把生活与诗完全割裂开来,又把诗和远方并置于一起。但诗并不在远方,而是在我们身边,在点滴的生活之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除了生活,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也表明了人除了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当物质富庶到一定的时候,精神生活就显得很重要。有很多老人退休以后就开始学写古诗,学画画,写毛笔字,还有一些学唱戏,学跳舞等等,都可以表明这一点。想起前两天看到一句话“人是有待完善的动物”,这个完善应该指的也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
而对于诗人而言,生活必然是重要的酵池。越来越恶心那些虚无缥缈的无病呻吟的诗,什么莫名其妙的痛啊、恨啊、孤独啊,那些与你有关系吗?你天天抽着中华喝着茅台开着豪车泡着美女住着别墅,你痛什么,恨什么,孤独什么?这些真实吗?不过臆想的罢了,你得写写与你熟悉的生活,不要站在云端看世界,而是要更深地进入到生活的内部,去感受、审视和思考它,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才能获得共鸣。生活是对诗歌和人的双重考验,写诗,很多时候是在生活中干着抽丝剥茧的工作。
我喜欢马
张后:我记得你的简介中有过你生于新疆的经历,你在新疆呆过几年?留恋那里吗?新疆的经历对你的诗歌成长有过影响吗?我好像在你的诗歌当中这样的印迹没看过?
张建新:说起新疆,我很尴尬,我在那里出生,但对那里却一无所知。父母亲在那里支援边疆建设近20年,母亲38岁时生我,但我只有几个月大小就随母亲返乡了,所以关于新疆的记忆现在仍是一张白纸。以前在填籍贯或祖籍时我都是填上新疆,后来分清楚了,填籍贯时填新疆,填祖籍时填父辈的出生地。
我在新疆出生,也很希望我能够在那里长大,因为在那里很小就可以骑马,我喜欢马,这个对我是个很大的诱惑力。母亲对我描绘的当时的生活令我很向往,在农场里每家有一头奶牛,自己挤奶喝,像我这边卖的那些苹果一般落到地上都没人要,都是喂猪吃。冬天外面特别冷,你不包裹得严严实实出门的话,时间长了用手一拽耳朵耳朵就会掉下来,但在家里很暖和,只用穿衬衫就可以。新疆人晚上外出时都在马靴里插一把匕首,所以晚上千万别在行人后背用手搭他们的肩膀,他们会以为是狼,也不敢回头,一回头就面临被狼咬断喉咙的危险,所以晚上你在后面拍他的肩膀他不敢回头,会抬脚从马靴里抽出匕首向后捅去……母亲说的在新疆的种种见闻让我感觉很是新奇,也一直想去那里看看,但因为时间和琐事缠身,就一直没能成行。据母亲说我出生在伊宁五区区政府,前段时间,我的挚友徐永红去新疆考察,我让他替我去找找我出生的那个地方,他问了很多人结果没找到,看来变化很大。
前些年,为了方便工作和儿子读书,从永固村搬到县城,在搬家清理垃圾时我意外发现了一张小硬纸片,竟然是母亲当年支援边疆建设的支边证,我赶紧收藏起来,如获至宝。记得小时候,父亲从新疆回来带回来了一束马尾,送给喜欢拉二胡的姑父用做二胡的弦,这在当时可是稀罕的东西。这几年,父母亲和当年援疆的战友联系上了,他们之间已有30多年没有消息,老战友们联系上之后,老人开心得不得了。他们的战友有的留在了新疆,有的返回故乡,经常书信往来,相互寄地方的土特产,一封封信都是手写七八张纸,我和哥哥充当了他们之间的信使。前些时候,我把父母援疆战友的信拿回家一封封读,感受着他们激情飞扬的岁月,体会着他们之间那份的珍贵友情。
虽然没有在新疆成长的经历,但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呼吸的第一口空气是新疆的空气,也曾有人说我长得像新疆人,哈哈,我倒是挺乐意他们这么看。在诗里我也偶有提到新疆的,比如十几年前的诗《个人履历》中就有记录从新疆返回家乡的诗句:
火车
从1973年的新疆出发
在南京有个停顿:
儿童医院病房
瘦小的花蕾被打开
暗房滴水
记录着
一个幼小孩子:
他的奔跑,他
脚下浮现的
隐约黄昏
但火车是个什么东西?
它呜咽着穿过隧道
我至今
仍不明了
前一篇:张后的蓝气球(张后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