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后:阅读者(下)
(2017-01-21 09:41:47)
标签:
张后随笔阅读者 |
张后:阅读者(下)
24
我很想知道他阅读的是一本什么书?他坐在我对面,我旁边的人瞧见我拍他,眼神之中很有点内容,我却无视于她的存在,拍就拍了,我就喜欢拍那些阅读纸质书的阅读者,我常常忍不住掏出手机⋯⋯
这个人有四十岁左右的样子,头戴一顶棒球帽,有点像我的朋友,小说家黄梵,他将书摊在自己的手上,他眼神真好,一尺多远,都能看到书上的字,要是我肯定不行。我近视眼,抵近了才看得清。他穿一件横条纹的T恤,湖北的莲子留言说,是在读《诗人往事》吧?我笑,嗯。
2015-6-17
25
下午四点,上来一个女孩。年龄只有高中生的样子。脖子挎一粉色的书包,边上的袋子里还插着一只水瓶。她在认真的捧读一本书。《古老的欧洲》。蓝皮的,像大海。真的是在捧读,捧着读。可见入谜的成度。可以敬!
立宁留言说,阅读的姿态很美。
2015-7-11
26
在地铁里,无论处于怎样的波峰浪谷,我总能一眼就看到阅读的人,我经常将他们引为同道。阅读纸质书的人,是这个世上最可爱的人。
他穿件很朴素的毛线衣,还是绿色的,戴副眼镜,瓶底厚,头抵在门口的不锈钢扶手上,扶手上挂只手袋……
有人留言,夸赞他,说他不浮躁。
CICI说,我也有这个习惯,不喜欢手机看书。
我回复她,好习惯,继续保持阅纸质书的习惯,纸质书阅读会让我静下来,无论
身在何处。
张洁赞扬道,阅读者,美。
我送她一朵鲜花。
CICI留言说,我把书释为伴侣,亲密的走哪儿带哪儿。
我回复她,那就对了。
2015-8-6
27
早上八点多钟,
2015-11-1
28
两边的人都在玩微信,只有她,用套帽裹严自己,在那里一声不响的看书,书是那种国际刊型的,很大开本。里面有插图,隔着远,看不清……
2015-11-18
29
车上人正多,乌泱泱的。
这是一个很时尚的小伙子,梳着小辫,锃明瓦亮的,穿一件大红羽绒服,他用两只手举着一本书,可以看到封底白衬红,有张女人像,但看不到书名。可能是本畅销类小说。
2015-11-19
30
晚上七点多,车上人不是很多,有空座,对面坐着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女的戴耳机看手机,穿什么不说她了,不重要。男的在看一本书,书是牛皮纸四封的,小伙子长的很精神,皮鞋亮得可以照人,从对面的玻璃中反射出我在偷拍的身影。
2015-12-3
31
车上人非常多,亲密得像是一家人。
拎一黑皮包,书就摊在黑皮包,看不出是什么书,会是文学类的书吗?书有一指厚。
木素苏留言,说我偷拍美女。
洛嘉则说,小心人家问你要肖像权的使用费。
我来一句,向毛主席保证。
2015-12-8晚6时
32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画面,我拍了近五年地铁上阅读者,第一次遇到,我不知道俩个人是不是同行人,但是他们并肩坐在一起,出现我眼前时,一个在读《三国演义》,一个在读《红楼梦》。这么巧?或许他们是认识的?夫妻?男女朋友?有趣。将令我为此愉悅一天。至少一天。
桑吉格格留言,她从服饰上猜测俩人不是夫妻,也不是情人。
车到复兴门时,女阅读者下车了。果然他们不认识啊!
为什么不认识一下呢?这么有缘的人?
三色堇留言说,现在很少能遇到读书人了。
诗音则说,拍的好,我也学你拍。
我回复三色堇,所以我遇到就将他们这些阅读者拍下来,我拍了有五年了。
我回复诗音说,好,遇到就拍。
这时,冰河落雪留言,要是旁边再有个人拿本《西游记》,估计你能乐疯了。
张首滨则留言,关键是两人不认识,关键是还有你在看不见处读水浒。
我笑,回复,你懂的。
2015-12-9
33
2016年第一个阅读者,我给了他。他是我拍摄阅读者这些年当中所遇到的最害羞的阅读者。其实他并不知道我在拍摄他,他习惯性的背过身子在车身链接处,几乎将他年轻的头部抵在车壁上,置身度外的一种排他式的阅读。这种方式在我们曾经有过阅读经历中,一般是读手抄本的"黄色"读物,我敏感地偷偷看了一下他读的书名,颇为意外,他读的竟然是杨降先生的《洗澡之后》。
2016-1-6
34
车上人不多,异乡人大都离开了异乡,这个少年不为所动,他在潜心看一本书,看什么书呢?他引起了我的好奇,原来是《东周列国志》。
这本书我是上小学的时候,在邻居二嫂家的箱座上站着读完的,二嫂是郊区一所小学的教师,偶尔会拿回几本小说或故事书,我便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吃过晚饭,便走到她家去,一开始是不好意思向人家借书看的,我记得我那时是腼腆的,久而久之,二嫂看出端倪来了,便张罗让我拿回家自己看,我对此受益良端,后来我成年之后,写作春秋五霸不能不说完全与此有关系。
2016-2-1
35
这是一个很专心致志的阅读者,在充满回家过年的旅人中间,他很有些一反常态。他的宁静。他毫无别人那种急切归家的焦虑感,着实吸引了我的目光。
他穿着一件黑色的棉衣,脚边放着一只黑色塑料袋,装着满满的东西。
他可能坐累了,直起腰时,我看到他手中书的名字,《鬼吹灯》。
2016-2-4
36
最近几天在地铁里一个看纸质书的人都没遇到,我总不能拍自己吧?
香奴留言说,真可怜。
我回复,都是低头看手机的,总算上来一个手中拿纸的人,还是发小广告的。
香奴大乐。
2016-3-18
37
看见这个女孩子非常纯净的脸上时,我像遇到了我的初恋。她一身学生装束,齐耳的短发,提着旅行箱,依在栏杆上,旁无所顾的阅读手中的一本书。我很想将我的座位让给她,又怕打扰到她。她看书的样子确实令人所动。
一个叫梦的微友留言说,这是背单词呢。
我问她,你也这样背过?
她捂嘴笑,说,考试前不分场合各种啃书。
我笑着回复,我一般直接咽下去……
2016-4-2
38
能看到纸质书的阅读者更少了。从画面上一个倚在地铁一角专注于阅读的女人和一个同样专注于手机浏览的男子形成显明的对比。
她长发,戴一架镶金边的近视眼镜,穿着一件黑红相间的长裙,一手抱肩,一手举着书,站在门口的位置,脸上没有化妆。
从卷起的书边略微可以看到封面和封底,衬底是黑色,上边有红的半弧的图案,隐隐的有几排字……
这是一本什么书呢?
2016-5-16
39
小女孩,比短发略长一点的头发,上衣牛仔,下身穿一条黑色的长裤,穿一双白色的旅游鞋,戴着一只口罩,这是四号线的地铁,人不多,玻璃上反射出她的身影,没人倾听,那就读给自己。
2016-5-17
40
他好像在西单上来的,戴着耳机,和眼镜,怀里抱着一只电脑包,手中举着一本书,眼睛始终落在书上……
我偷拍他发在朋友圈,蓝石说,我平时在地铁就这样,甚至比这更忙碌,一手拎菜蛋,双腿夹包。
张爽留言,看书的比看手机的少。
我回复,简直是凤毛羚角。
蓝石留言,1:100,张爽看来你脱离群众啊。
我回复,远非1:100,我看1:1000左右,有时一天都看不到一个阅读纸质书的阅读者!
蓝石和我辨,他说,看“无用”书的人真少,但不至于千分之一。
我回他,你还挺乐观,保守数字,有时几天都遇到不一个阅读者……
2016-6-3
41
地点是巢湖,街道上人车都不太多,他半躺在板车上,车边有一不锈钢的可以保温的水壶,他翘着二郎腿,很舒适的样子,短裤,半袖,胶鞋,从这些打扮来看,可以猜测出是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但从他的举止上来看,谁又敢轻视他呢,他用右手拢住了自己的头部,专心的用左手持书,书卷着,因为距离太远,看不出是一本什么书,但从拍到的相片来看,书的封面是红色的。
2016-8-1巢湖
42
好久没拍到阅读者了,这次逮个美女。她居然读的书是《歌徳诗选》,这大出我的意外。
不禁暗暗向这位古典美女致敬!
她梳很长的头发,分成两绺,披在两肩,围一条柠檬黄的围巾,倚靠车门口的不锈钢手扶上,很专注的阅读着……
我将这个阅读偷拍了一张相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高星留言说,应读《访谈家》。
韩永则留言,把你的诗给她。
2017-1-11
43
已经接近十一点了,从四惠上车,这个阅读者就一直坐在我的身边,很多人在玩微信和小游戏,打发无聊的时间,而她一直低着头阅读一本书。
偷看书页,书眉处显示出一行字,“一击命中要害”。
我说不好这是不是这本书的名字。右页书眉上这样印的,字很小,我猜测也有可能是一篇文章的题目。
她在八宝山准备下车去了,而在她起身的这个时候我才瞥清楚书名,《回来吧,巴芭拉》。
《回来吧,巴芭拉》是约翰·米勒写的一本书,他是美国威斯敏斯神学院实践神学教授。另外著有《无能者的大能福音》。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女儿如何影响和伤害父母,最终在上帝的爱中和好如初的真实故事。
阅读者的年龄大约有三十多岁的样子,从她阅读此书入迷的程度,估计也是做母亲的人。或许是位基督徒吧。谁知道呢?
据说米勒博士生有五个子女,他与妻子深信,他们都是上帝所赏赐的礼物,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201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