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王国——《访谈家》的前世今生

标签:
访谈家张后 |
分类: 大爱无言 |
一个人的王国
——《访谈家》的前世今生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帘照在我穿着白衬衫的背上,我对着镜头开始这样阐述我自己:我大概从2009年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访谈工作,我觉得访谈特别能够走近一个人的生活,甚至一个人的灵魂,我对这些都是很着迷的,当然这和我平时喜欢阅读散文和作家随笔及人物传记书籍有关,受之影响颇深,什么《毕加索传》那,《凡高传》《马背上的水手》《波兰斯基回忆录》《马尔克斯》《贝克特》《野生金基德》等等,我的书架上都可以看到,以前最喜欢查建英《八十年代》,后来读到杨黎写的《灿烂》,他写的第三代人,这个很令我震憾,因为他写的人物我几乎全都认识和见过,而我本身也是一名诗人,熟悉诗人的故事和想迫切了解诗人更多的故事,适时,一个诗人邀请我给他做一个访谈,他也不怎么就窥测到我有热情能担当此任?挺神奇的。一股冲动之下,我便应了他,从此打开这扇门,我做的第一个访谈就是刀,又是诗人又是画家,首先是他的画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画了很多刀币和布币,倒不是他特别喜欢钱的原因,当然没人不喜欢钱,没人排斥钱,而是他以刀为名字,又将刀币和布币画得有点像驴皮影的那种颜色,这便很艺术了……我是不是扯远了?
做完刀的访谈,我就一发不可收了,迄今访谈近千人,先在《新诗代》《今天》论坛和我自己创建的“访谈诗人中国”网站及天涯凤凰等互联网上连载,又从汉诗协会的《汉诗月报》上四个版面的进行纸媒连载及一些报刊杂志进行不定期的转载,一直做到现在,并开创了《访谈家》。
访谈七年来,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不过还好,始终热情不减,并不影响我正常的写作,相反更激发我的创作欲望,不算摄影、绘画艺术作品,我至少写了有五百万字的量……
2012年时我先将我访谈过的那些诗人,比如潘洗尘、伊沙、沈浩波、车前子、何三坡、杨黎、安琪等等精选了一些,自筹资金印了厚厚的一本书《张后访谈录——访谈诗人中国》1,我不能只是将这些访谈在网上传播一下就完了啊,网上有许多的不确定因素,挂着这家网站,这家网站一被瓦解或一关门,就什么都没有了,流水无痕,我只相信纸上印出的文字才可能保留下去或传递出去。还特别邀请了我的好朋友,南方诗歌研究中心的张德明教授写了篇序言,《对话中的诗意追踪与诗学建构》。他对我的访谈有非常大的嘉许和肯定,他这样写道“这是一次有组织的诗歌行动。它虽然不是单纯的诗歌创作,也不是纯粹的诗歌批评,但其难度并不比创作和批评低,因为这样的对话要想有效,诗人的挑选、话题的设计、理论的预制等都是至关重要的,随意的放谈和漫无目的的絮聒最后可能变成一种没有意义的扯淡。何况当下是一个功利主义的时代,许多人只在意对自我的一味凸显,只注重经营自己的个人作品集,对这种“对话体”的文本形式并不怎么高看,张后能坚持做下来,能笼聚诸多诗人来参与这次对话活动,这种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人钦佩。我认为,这本访谈集,并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诗歌行动,而是能显示出不凡学术价值的艺术工程,其学术价值在于,通过主持者和受访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问答,张后引领我们对诗人的生活细部和生命深层处进行了真实而具体的诗意追踪,同时在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的对话之中,某种富有理论性的诗学建构又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施……”
朋友的称赞让我勇气倍增,本来想1、2、3……一年一本书这样做下去,后来时间的拐点到了2014年,命运青睐于我,时代文艺出版社的总编辑郭力家先生亲自从长春乘了6个小时的动车连夜来北京找到我,他说他注意到我的《张后访谈录——访谈诗人中国》了,很想将之公开出版。这当然好了,有这样的机会,我求之不得,于是2015年的3月,一本称得上“高大上”版本的访谈录《诗人往事》诞生了。这个书名也是郭力家先生起的,可见他策划出版的能力十分强悍!
精选了小海、侯马、周瑟瑟、卧夫、李轻松、徐江、马莉等一些诗人。
正式出版的周期很长,其中也磨损掉一定的内容和篇幅,《诗人往事》出版之后,书店和当当网也卖得很火爆,我开始认真思考“访谈诗人中国”的出路来,我不能只满足于一年、两年出版一次的需求了,太被动不说,访谈的力量与影响缺乏连续性,我得办本纸质的刊物才相得益彰。
办本纸质的刊物,“豁”我自己都吓了一跳,张后您是不是“疯”了?这能行吗?
这能行吗?为什么不能行呢?我这个人的性格一较起真来,不说别人怕,我自己都害怕,十头牛也拉不回,就是撞上南墙也不会回头的主儿。不掉黄河不死心。
说干就干,首先策划刊物的宗旨,有了宗旨,一切就有了方向,“以谦卑的情怀,访谈诗歌现场;用鹰隼的眼睛,关照诗人生活。”这个是做《张后访谈录——访谈诗人中国》时的访谈宗旨,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变化,要根据你要做的事情,提供依据和参考,因为要做出版物了,访谈的内容就不能太单一,要照顾更多的读者需求。扩大访谈范围,这对于我并不是难事,我本来就是一个兴趣多元的人,习文写诗的同时,我也喜欢电影,写剧本,十几岁时便利用录音机制作广播剧,2012年时,我就亲自上阵执导了世界首部关于诗人海子的电影《海子传说》,我从小又特别喜爱收藏,对各种艺术门类的东西都不陌生,我也喜欢绘画、书法,没事也偿试,虽然知道的人不多,我是那种轻易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的人,有一天我要搞一个我的个展时,你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
《访谈家》
既定方针,是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打造的是一个中国当代
文化史的访谈。
▲
《访谈家》宗旨
“打捞时光记忆,记述心灵火花;
分享时代经典,缅怀光辉岁月”。
主编:张后
2016-11-25北京
阅 读 访 谈 可 以 改 变 人 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