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如愿,我们将殊途同归
标签:
诗人往事林程娜时代文艺出版社文化 |
分类: 中国诗歌笔记 |
如果一切如愿,我们将殊途同归
——林程娜读张后《诗人往事》

作者照
读完张后兄的《诗人往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这四百多页拿在手上极为厚重的一本书,是对十九位国内代表性诗人进行的深度访谈,要认真读完倒还真费了我不少时间与精力——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我承认人心大抵是浮躁的,至少对我而言是如此,以至读完了很久才想着为此书写点文字,当然如果不是当初答应张后兄写写读后感,恐怕我又置之书架而未能读完此书,更不会启笔写下感想。故先在此感谢张后兄的督促吧。
“诗歌写作是一个人的写作/就本质而言/诗歌和死亡一样/都是孤独的……/透明的光线照射他们各自的身影/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影子里飞翔/如果一切如愿/我们将殊途同归”——这首诗是诗人张后所写的本书主题诗,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概括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其最后一句深深触动了我:
既是诗人访谈,其中所涉及最深的话题当然就是诗歌,而在这本书中也穿插着一些诗人诗作,又因所出现的诗歌都为诗人回答问题时所引入,与其人生境遇交织渗透,因此也使其中的诗歌访谈带上了一层诗传的文体色彩。如“东北王”诗人郭力家在回答张后对其童年的访谈时,他便在回答该问题的最后引入了一首他的长诗《九大
在《诗人往事》中,也有对被访谈诗人重要诗歌观点、文化思想的多维解读,这也得益于张后在访谈诗人时对所提出问题的独特精心设置。如在诗人小海的访谈中,张后就针对小海的长诗创作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几个问题:对长诗的看法,结合个人创作谈谈长诗写作的问题,结合长诗《影子之歌》谈谈其诗学建构的创作思想。在小海的回答中,我很欣喜地读到我所期待的回答并深感共鸣,他对影子的创造性理解带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小海认为影子是人存在的纯粹形式,这个影子也可以是超越主体的直观能力和理性意志的,它不是生命,但貌似生命,是生命的运动和变化的抽象形式。另外张后在访谈诗人周瑟瑟时,也同样是前后抛出了两个有关他发起的卡丘主义的问题:“……你的卡丘主义,我很纳闷这一理论学说,是蓄谋已久的吗?”“……卡丘是一个开宗明义的文学流派,它不仅仅是诗歌上的,而且是艺术上的,你怎么认为?”我想张后是故意提出这么模糊的问题,因为他将问题宽泛化的同时,其实是在要求对方给出明确的回答。事实上周瑟瑟的回答也是非常明确的:卡丘主义的发起并非蓄谋,并且也不是流派,它是一个艺术启蒙概念,“相互启蒙,相互推动,彻底敞开我们自己,面向未知的世界,探求卡丘的真理,获得卡丘的快乐。”还有在访谈诗人马莉时,张后给她度身定做的一个问题是有关“女性的黑夜意识”,对于这个问题,作为女诗人的马莉有很多话要说:她十分警惕性别意识介入诗歌写作的所谓“女性的觉醒”,认为这其实会造成更加势不两立的性别差异,这种通过“身体觉醒”来证明女性的“思想觉醒”是极为不可取的。马莉个人所理解的“黑夜意识”是超越了世俗政治与男权社会的,她所倡导是一种“生命共存”的宇宙观,一种新的“黑夜意识”——追求存在本体,建立女性高贵的精神品质,如月亮一般博大,用她敞亮视域的光芒照耀着、悲悯包容存在的一切。我为马莉的新的“黑夜意识”所深深感动,我相信博大悲悯的灵魂之光必将召唤更多女性作为存在独立个体的精神觉醒。对于这样的女性主义探讨,诗人安琪也有她独特的看法:“我没有想过我的存在是在为中国女诗人在男权社会争得一定的妇女地位,我只在想为什么我会,生错了性别?”我想这也是新一代女性在寻求真实、平等、高贵的精神生命自我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思想历程。
除了对诗人的重要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以外,《诗人往事》通过张后一系列的问题追踪,对被访谈诗人一些不为人知事件进行公开披露及深层揭示。值得一提的是,访谈中提到了诗人沈浩波因为一本诗集《心藏大恶》而进行的他邦流亡之旅,对于此事,沈浩波在回答时的第一句话就是:“是时候了,那一段历史,我还未和盘托出。”读到这段经历真是让人感到无比震惊和感慨,也不得不肯定我们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进步与包容了,尽管这还并不是一个擅于反思的时代。除此,还有对诗人苏历铭的访谈也是通过张后的探疑式提问,让很多当年的陈年旧事浮现出真实的面目。其实这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呈现一个诗人的往事是不难的,但解读一个人的思想历程却并不容易。从对往事的追溯与还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人、一个诗人成长的人生境遇中所经过的精神历程,他们的纯粹与追求,他们对诗歌的热爱与执着,早已经深深镌刻在他们的生命里了,任凭岁月如何侵蚀也永远无法抹去。所以说《诗人往事》,不只是诗人个体生命的简单叙事,更是诗人个体精神的深层挖掘及思想回顾。
在这本书里,张后似乎对诗人们的童年生活特别感兴趣,正如诗人夏巴尼所说的:“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不知道张后是不是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在访谈中,确实出现了很多对诗人童年生活经历的相关访谈。如对诗人郭力家、秦巴子、何三坡、李小洛等,就分别自然引入了对诗人童年生活的提问,大多数诗人都是娓娓道来,让我们读者深入了解诗人们的童年生活与经历,这些详尽的访谈资料,或许也可给后来的人物传记作家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原始资料。
其实,《诗人往事》虽然是针对个别诗人展开的访谈,但是却在张后有意无意问题的设置下,也在被访谈者针对性和敞开发散式的回答下,使到诗人访谈出现了放射性、开放性的牵涉效应,于是呈现在我们读者眼前的,就不只是包括张后在内的二十位诗人了,而是无数位与其有关之诗人的往事和思想。而且,张后似乎也喜欢让被访诗人互谈对方,于是在书中出现了诗人徐江谈沈浩波、秦巴子谈伊沙、苏历铭谈潘洗尘等,这相互交错的访谈分享,可以说是张后别出心裁的目的性设计,使到访谈的内容多层次多视角,也带给读者们对更多诗人的耳目一新的意外了解。
有书读的日子总是幸福与充实的,只是现实里的时间并不总眷顾我们。当我努力静下心来,利用一天中零碎的时间写下这些谈不上读后感的文字,浮躁的夏日,此刻终于在《诗人往事》的阵阵书香里翻过,窗外有清凉的阵雨匆匆袭来。往事如风也如雨,时间与存在却可以在诗歌与思想里变得更加面目清晰起来,而张后,用他的访谈“记录一种精神,记住一个人群”——“在语言的森林里叶片纷纷,每一个诗歌写作者,都应该拥有他自己的花朵……如果一切如愿,我们将殊途同归”。是的,我们将殊途同归……
作者简介:
林程娜:曾用笔名随风飘,1984年生,广东揭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漳州诗歌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那一刻蓝色的倒影》、《60首诗》。热爱诗歌,热爱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