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林雪诗歌的侠与义(李犁)

(2013-03-12 13:32:06)
标签:

转载

分类: 曲水流觞
嗯,李犁写的好!

 

 林雪诗歌的侠与义(李犁)

   

[转载]林雪诗歌的侠与义(李犁)
     2013.2.26日上午。与省作协创研部领导和同事在铁岭《银州文学》首发庆典上。 照片提供/梦儿
[转载]林雪诗歌的侠与义(李犁)
2013 2. 26日上午。与省作协创研部领导和同事在铁岭《银州文学》首发庆典上。照片提供/梦儿

[转载]林雪诗歌的侠与义(李犁)
2013.2,26日上午。 与省作协创研部领导和同事在铁岭《银州文学》首发庆典上。照片提供/梦儿

林雪诗歌的侠与义


   

    林雪在天津作协时,业余时间被一个民刊请去兼任主编。第一天与民刊的投资女老板去外市采访,晚上一道乘车从回家,路上女老板说起他们和林雪共同认识的一个朋友,女老板颇有微词,并提醒大家与此人合作要小心上当,并且越说越来劲越说越离谱。这时林雪按捺不住了,对女老板说:“X总,你可以提防他,也可以不跟他合作,但是不允许你这样侮辱我的朋友。”女老板愣了一下,还继续夸张地歪曲事实,林雪于是和司机说:“停车,我要下车。”这个民刊的另一个老板也就是女老板的老公也在车上,急忙出来打圆场才把此事摁下去。

    上任第一天,敢给老板直罗锅,并当面揭竿而起,这种事只有诗人才有这个勇气和脾气。我听到这个事,除了有点摩拳擦掌之外,还真地很佩服林雪,也更深刻地了解了林雪品格中侠义的一面。难怪外地来东北的诗人说:你们东北男诗人都很阳刚,女诗人也很阳刚。

    但是我认识林雪快三十年了,还真没发现她这么勇敢。她早期那些作品也不是以阳刚取胜,反而更多的倒是有着阴柔之美。也就是深情感伤,美丽脆弱还有隐喻和梦幻。尽管情感也激烈甚至凛冽,但一种忧伤像化不开的薄冰淤积在诗歌里,所以很多年前我曾经用深水下的火焰来比喻她的诗歌。那么如今她的这种仗义执言和单刀直入,是潜伏在她雅致柔和外表下面的本来性格,还是经历了若干风雨与花簇之后的一种洗练和简单呢?

    不管是本性使然还是活到了份,这都标志着林雪和她的诗歌在往回走。这让我想起前几年好久没交往的林雪给我发过个短信,大意是年龄大了,也许是生命不多,总是怀旧,总是想起老朋友。我当时安慰她说这是诗人太敏感,先天悲观,一切都很美好云云。其实这潜在地说明林雪的写作在回归,在寻找生命开始时的美好,和向故乡和往事皈依的情感。往回走不是倒退,也不是复辟,而是寻根和回家,回到自己最初的样子,回归到人性本来的模样。这也是一种抵达,一种经历了舞舞咋咋复复杂杂后的真实和自我,一种洗去铅华后的质朴和单纯。正如她自己诗中的直言:“我试着学习在虚无和忧伤之间/选择忧伤,在爱的荒谬/和不爱的荒谬之间/选择爱。在所有正确的事物面前/读出那所有错误谎言的名字﹍﹍”还有:“如果你从没对一棵小草腑下身去/如果你的双膝,从没跪在泥巴里/如果你从没使一首诗/从树枝流到根部/我们只为我们所知者哀伤”。这种真实和真诚以及担当和责任让她的诗歌视野变得很开阔,于是水洼照亮的羊栏,甬路旁的野芹菜,黄昏下的白杨树,麦田里无家而归的孩子都成为她诗歌中的主角,而这些物与人不再是她情感的喻体,也就是说她不再让这些事物来承载对应象征自己的情感和命运。诗歌在这里只是一种呈现:这些事物就这样生长生活着,我们也就是人以及诗人、诗歌该怎样认识他们面对他们感受他们的命运?这里诗歌的主体和客体发生了改变,写的事物变成了主,诗人的位置变成了次。这种改变对林雪来说,也许是无意识的,但越是没有痕迹的不刻意的变化,越标志着林雪的襟怀已经打开,并越来越辽阔。它让一个诗人能随时发现那些可怜的弱小的事物,也让一个诗人的目光越过自己旁及到那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别人的境遇,这就是一种品质,一种关怀和爱,常说的正义感同情心和悲悯情怀。而所有这些的表现就是侠义。

    我喜欢侠义这个词,它让人热血沸腾,它代表着正义和真诚,坦荡和牺牲,还有情谊和泰山一样的信诺。有了它所以她才能对消失在落日麦田里的孩子久久不能忘记:那个孩子/在失去麦田的岁月里怎么活?/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侠与义,一种大侠义。它让诗歌有了情怀和高度。想起那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侠义的诗人才是大家,有侠义的诗歌才能大气。一个自私的诗人也许能写出几首好诗歌,但绝对无法写出与时代比肩的大诗歌。

    侠义也是诗人写作的发动机,它让你总能发现要写的东西,要说的话,这些对林雪来说就是总能有感而发。对于一个职业写作者来说,发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要有感。漫长的写作过程,会一点一点磨蚀掉一个作家的敏锐力,并变得迟钝和失语。阅读林雪的作品,感觉她的写作越来越宽泛,越来越机敏,而且万物皆能诗。她的心中仿佛有无数的胚芽在孕育,春风一过就是绿茵满坡。这也说明她对万物充满了侠义和关爱。这主要有两条线,一个是视觉里的万物,一个是回忆里的人与事,有时也是先看见了一个事物,然后引出一个回忆一个亲人。但不论写的是什么,她的诗歌中都充满了疼痛感。这是对诗中的人与事的遭遇的同情和怜惜。

    所以林雪的诗歌核心没有变化,那就是冷。这么多年过去,诗歌的温度依然维持在零度以下。仿佛一股秋风在深入骨髓,这种冷凝聚成一把剑,有寒气但还不逼人,锋不利但足以让心流血。这就是爱受阻,愿望不畅通,生命有限,人多么无奈无措无力等等人生存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其根源还是现实不能被理想照亮,人类固有的宿命造成的。如果甘愿这样束手就擒诗人就没用了,关键是诗人包括林雪的心灵是充沛的,也是沸腾的,她想通过自己的激情抱负还有热爱来舔破这一切,于是火焰与冷水、理想与现状、有限与无限、爱与剥夺的抗争形成了诗歌的抑扬顿挫和高山盆地。读者也随着连绵起伏的文字在波峰和浪谷中间跌宕。侠义在这里的精神是我要我要的生活,我要我要的爱。诚如林雪诗中所坦言:“我只想活着,并一直爱下去。我来到这里/寻找和给予/不被猜忌和误解的幸福。寻找和给予更温柔的一双手/在夜里互相擦去眼泪和血迹寻找一个臂弯/以便支撑着不被生活的巨石辗碎。寻找一只翅膀/加上我的一只,逃离或跃入命运的深渊”。

    侠义在这里变成一种互相温暖互相给予,并绝不退让。这也说明林雪不是一个先天悲观的诗人,只是善于感觉到悲观罢了。而反抗这种悲观的态度更绝然更彻底。这种心灵上发出的呼喊,虽然声音不大,但坚决会持久下去,并直接穿透另一颗读诗的心灵。

    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变化是,林雪在表达方式上越来越平易自然。与她思想上往回走到故土和亲人相比,技术上往回走到了朴素和简单。这让每一首诗歌来得都很轻松省劲。她写诗更像是说话,不论是自言自语,还是有话要说,都是随时随即。不冥思苦想,不咬牙切齿。而是谈笑间强虏如灰飞烟灭。其思维也从过去的顿悟、断想、梦呓的点射变成整体、线状和顺水而流。这里重点推荐两首诗,一个是《母亲与碗》,一个是《电话》。这两首诗歌都是结构完整并奇妙,而且它们集中了我前面说的所有的好诗歌元素,平淡平静的陈述却有着无限的杀伤力。前者是通过母亲的碗由多到少,来展示一个家庭的变化和聚散,也说明了人类的生存生长的过程。其中的骨肉情肠让人有种利刃刮骨的感觉,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让你眼泪一点点积聚,最后泪如泉涌,直至一剑封喉。而后一首则是通过一个独眼建筑工人给家里打电话来展示他真实的生活。他每一句都是很好,吃得好,住得好,挣得多。但每一句后,诗人都把真实的生活刨开给大家看。她一刀一刀下去,最后剜出你的心。其残酷的真实让你不得不嚎啕大哭(与前一首对比)。

    这两首诗最好地体现了林雪的的侠义精神和悲悯情怀,到这里她的心已经完全敞开,自动(不是主动)地去接纳和感受别人的苦难,而一个与苦难能肝胆相照的诗人才是大诗人。同时林雪似乎也放弃了诗歌的技术操练,因为写诗对她犹如习惯,似乎她不是在写诗,而是她用习惯的写诗方式在记录生活,在向世界说话。这精神与方法的敞开与大气,预示着她依然在领跑着辽宁女诗人,那些还在字词句上较劲的女诗人们也应该练练自己的内功,让自己的心灵和笔尖都和生养我们的大地接壤上。

 

2012年12月28日夜至29日凌晨于北京

 

   附林雪说说

 

1关于本文的发表

     昨天午后,接到同事李的电话,说2012年第四季的作品述评已经领导审阅完毕发到辽宁作家网上了——心里感觉好一阵轻松:毕竟同事们为之准备的阅读和评述都忙了快两星期。两部长篇将近40万字的阅读量,不过是最少量的字数了。没定稿时,心悬悬的,最焦虑的时候连好友多发条短信都没心思回——写诗当然也是这样的一种沉浸状态,不是我有多专注,而是才力不够,只能尽量保持住心境和书临。刚好李犁先生来短信,说今年二期《海燕》已出版。我回复说我还没收到,于是李犁马上用邮件转给我。于是也有了这篇博文。

   

2 关于本文的缘起

    去年秋天,在一次有关诗歌话题的交流中,《海燕》杂志社主编李皓先生告诉我,他有一个想法:2013年的〈海燕〉杂志将开辟一个类似《辽宁诗歌巡礼》的栏目,每期重点介绍一位省内成熟诗人的成熟作品,并配发一位评论家的评论文章。我听后的感受不只是高兴,还有敬意——《海燕》作为一本准省级的文学刊物,这几年办刊思路清晰,在定位刊物和读者层面中,有自己准确的方向。刊物风格时尚大气,城市文化元素丰富。每期的主编寄语独树一帜,在朴素寻常的生活细节中总能出精致的哲思。在许多省级文学刊物步履维坚、难以为继的情形下,〈海燕〉竟是上下半月刊,甚至计划办旬刊,个中神妙,非比寻常。李晧在和我交流设想时,说曾有朋友建议他在即将推出的《诗歌巡礼》栏目中重点推出60后诗人,而且只推选6人。他和我意见一致:尽量多选择些诗人,不只局限在60后,50、60、70直至80、90后,以形成辽宁诗歌一条丰富的景观带。于是今年第一期上首推诗歌宿将李松涛,只是老李犁要辛苦多了,由他主评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

 

3 关于本文中所说“在天津时做兼职”并与投资人的冲突  

   那个兼职的确是朋友竭力推荐的,且工资不菲。推辞不过答应去看看时,恰逢那杂志社开年终总结大会。老总听说我们到了,热情地往会议室相让,不知就里地一步迈进——全场20几人竟然热烈鼓掌,说欢迎新主编上任——那种情况下你能怎么选择?大喊说“你们搞错了!我只是过来随便看看的?”那个冲突也是真的。女投资人当晚喝了不少酒,也许处在一种不清醒状态吧!她一路“相夫”我都沉默,那只是别人的家事而已。后来她直呼林雪,让我听着:某某某就是个什么什么。我才从副驾驶位上转头接话的。说时目光平视,声音不高,语气相当友好。和李犁写的差不多吧。而这个故事,是女投资人的老公说出去的。

 

4 关于李犁

     李犁,父母起的名字是李玉生。辽宁人。属牛,长相如牛,性格像牛又像马。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美学硕士。上世纪80年开始写作诗歌和评论, 1989 年诗歌《走出家园》获诗潮杂志社和香港东方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东方诗潮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在辽宁先后担任过报纸和文学杂志以及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出版诗集《黑罂粟》  《一座村庄的二十四首歌》、文学评论集《拒绝永恒》、诗人研究集《天堂无门——世界自杀诗人的心理分析》。 长诗《北方》2001 年获中国诗歌学会举办的“首届美岛杯中国网络诗歌大奖赛”一等奖。现在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做艺术总监。

    附诗一首

        土 豆

  

       在北方 不能不说的是土豆

  土豆是乡村孩子的乳汁

  多少年了

  他们忘记了出身 却

  改不掉他们命中土豆的颜色

 

  土豆是母性的

  它诚恳宽容

  即使怀孕的日子

  深沉的叶子也开着谦逊的花朵

  让人感到诚实有内容

  像那些端庄朴实的乡下姐妹

 

  土豆内向从不张扬

  但土豆是个有心计的歌手

  你稍不留神,它就把意义唱遍全身

  你提起秧苗 就有一群群兄弟姐妹跑出来

  它圆润的脸蛋像民歌

  饱满充实 从不势利眼

 

  土豆很有气质

  简单中却变化无穷

  在夏天 当土豆被犁铧翻过来

  一垄垄 望去

  土豆就是圆号中吹出的一堆堆纯色的金子

 

  这是我一辈子看见的最大的光芒

  陶醉在这片波浪里

  你会忘记这是一个金钱时代

  你会感到亲人最亲 土豆最好

  甚至 一堆火两个土豆

  就能把饥饿干掉 就能

  把生活变得美好

 

  土豆代表着典型的东方文化

  它会不知不觉地磨掉你的粗暴和铁石心肠

  而土豆不吱声却很有内劲

  吃了它

  你会一辈子也掰不开攥紧的拳头

 

  最高潮是在夏日的午后

  一对青年在土豆花的呵护下妥协

  迷迷荡荡的草茎倒下去

  爱情长起来了

 

  在我路过土豆地时

  有一种歌唱就从那里泛起并向我涌来

  我按响了汽笛并脱帽

  向土豆致敬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