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艺术中国】访谈宋醉发1

标签:
摄影立体主义艺术作品新诗宋醉中国文化 |
【访谈艺术中国】
打开多面主义观念这扇窗
——张后访谈诗人、摄影家宋醉发
张后:“多面”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譬如你从镜子中会看到自己两张或多张不同的脸颊,但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它仍旧令人充满好奇与疑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多面主义的?以前我曾听说过有个“多棱主义”,但他们的主张和宗旨和所谓的“多棱”完全是两码事,只是炒作一个概念而已,而与你昨天(2010年1月10日)的一席谈,令我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你能否更进一步的阐述一下你的“多面主义”观点?
宋醉发:世间万物无不多面。空间里可见多面,时间里可见多面。在我为多面主义观念命名之前,我曾经想了几天,试图想出,或者找到一个单面的事物,但我失败了,宇宙里根本就没有。
我惊讶于千百年来那么多经典作品,可以违反万物存在法则,只以单个面貌存在的现象。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达芬奇的画、李白的诗、莎士比亚的剧作、托尔斯泰的小说、贝多芬的交响乐谱……为什么那么多伟大的心灵在献出自己的创作时,要毁掉作品成形前后的其它面貌,或者封杀作品戴上荣誉帽子以后的继续生长权呢?原创者们凭什么不顾自己所处时代他人的感受,不顾以后千秋万代受众的感受,武断地让那些伟大的原创止步于自以为最佳的一面呢?
多面主义观念诞生于2003年的一次顿悟。当时,我的摄影作品《树之舞》一张底片制作了两种不同的效果,感到都不错,难以取舍。随后,因为编一本书,我来到北京,住在花家地中央美院招待所。那几天,我注意到隔壁房间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生,她每次出门都换一身打扮,这一现象使我突然就想到自己那幅两难取舍的摄影作品,难道作品与人不同吗?为什么作品不能像那位女生一样,打扮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出门”呢?
由此,我开始审视这种现象的理性层面,进而提出了多面主义艺术观念的第一种向度:一品多面。当我将自己关于多面主义观念的思考,从摄影艺术领域延伸至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领域,越想越觉得普遍适用。在与诗人们、摄影家们、画家们、音乐家们、评论家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多面主义观念虽然倍受质疑,关于观念的思考却进一步成熟。我发现多面主义观念远不止一种向度,一感多面,一题多面,多面主义的艺术理性在交流中越来越丰富地展开了。
说到交流,举个有趣的例子。一位诗人,他同时也是北京某高校中文系教授,他断然否定诗歌创作存在“一品多面”的可能。说,一首诗,哪怕改一个字,或者改一个标点符号,那都应该是另一首诗了!何况所谓“一品多面”倡导改那么多字,改成那样哪能还是一个作品呢?我想了一下,问他,你收入自己诗集的诗,与几年前发在诗歌刊物里的同样这首诗,一个字都没有改过吗?我印象中有好几首诗改过的,而且,你不止改一个字吧,难道你认为自己几年前几年发在诗歌刊物里的,与后来收入自己诗集里的,那不是同一首诗吗?大概他没有料到我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有点语塞,说,那……自己改……当然,或许存在“一品多面”吧。我说,多面主义提倡的就是原创者自己改呀!我们为什么要剥夺一首好诗进行不同语言“打扮”的权力呢?
多面主义观念三个基本向度如下:
一,倡导原创者将一个作品置于创作时间或感觉空间的变化中,追求作品不同面貌的呈现(即“一品多面”)。在创作空间向度上,倡导将每个作品可能有的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角度思考的面貌呈现出来;在创作的时间向度上,倡导将每个作品可能有的童年、青年、成年、甚至晚年等不同阶段的面貌呈现出来。
二,倡导原创者将整体或局部的灵感变换于不同作品形态中以不同面貌呈现(即“一感多面”)。
三,倡导原创者将某个有意义的,复杂的创作主题,分散开来,组成系列面貌,进行分别的呈现(即“一题多面”,或“一名多面”)。
如果说,第一种向度可以喻为一个美丽的身体穿不同服饰呈现,那么,第二种向度可以喻为一件美丽的服饰打扮不同的身体;第三种向度可以喻为一顶帽子戴在不同的头上。当然,第三种向度与以前常见的组作品(例如组诗、组画,同题诗、同题画等)在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度,不过并不完全一样。同题诗或同题画往往并非一个原创者所为,因此相似度小一些;组诗或组画往往有各自分列的作品标题,与多面主义“一题多面”也不尽相同。
当然,多面主义也有一些非典型性向度。其一,非原创者对他人原创作品进行改编。高鹗续写《红楼梦》或许还算相对正面的例子,网友“恶搞”影视作品大概可以算相对反面的例子。其二,作品的跨界演变。例如,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交响音乐作品被进行各种风格配器演唱等等。
说到这里,我相信多面主义观念的脉络已大致表述到位。但是,关于多面主义观念的影响性,爆发力,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估算出来。
至于你说的“多棱主义”,我没有听说过。不过,我常常听说新诗领域又冒出所谓的主义或观念。比如最近有人提出所谓的“大诗主义”,号称诗歌要进行“大抒情”、“大修辞”。提出者说,“我喜欢用老弗洛伊德的理论来作比:生命力是Libido,诗歌是本我,随笔是自我,虚构(小说,甚至剧本)是超我。”还说,“我要继续探究这种大抒情,孔子曰:诗言志,这已经是直达目的的探索,从此就没有变过。”我觉得这种所谓观念,其实就是将一些西方和东方已有的说法随意柔和起来,不仅不具有原创性,而且观点柔和得十分混乱。什么是“大诗主义”?作者的解释是“这样大诗主义就是,从宇宙精神(意)到元素(象)再到语言(言)的具体而微的象征化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在内心一瞬间完成的,最终诗歌文本会通过元素昭示那个宇宙精神。”这种非文学艺术理论语境,用词大到疑似故弄玄虚的解释,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伪观念。尽管提出者不断搬出孔子,搬出海子,搬出昌耀,搬出老子,搬出国内外一大堆风格和观念极不相同的诗人来标榜自己的“大抒情”、“大修辞”,在理论上,这样的“观念”无法立足仍是显而易见的。
张后:我有过一段时间(2004-2008年)总写系列诗,就是将一个题目,连写三首诗(譬如我的“在”系例),曾有一个朋友编选诗集时,却把我的三首诗搞为一首分为1节2节3节发表出来,令我很为不满,因为三首诗虽为同题,但所要表达的情怀却大相径庭,你的“多面主义”的提出,分成多面的方法一下子解决我的烦忧,有人说你的“多面主义”实际上就是西方的什么新立体主义或曰超现实主义的变种?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这一理论实验的?《多面主义》诗画刊怎么办起来的?
宋醉发:从你的表述来判断,我觉得你遇到的三诗一题现象,符合多面主义的第三种典型性向度,一顶相同的帽子,分别戴在不同的诗歌身体之上。
立体主义观念是乔治‧布拉克与帕布洛‧毕加索等人在二十世纪初共同创立的一种艺术观念,提出将不同角度观察的多维立体的感受进行二维平面的构成性表达。新立体主义指的是立体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的综合立体主义。这个阶段的立体主义比较成熟,比早期立体主义在表现上有很大改进。这一时期,画家开始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再只是强调局部的分解。色彩渐渐丰富起来,事物的形态又重新被重视。
超现实主义始于法国,是十九世纪2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文学艺术流派。代表画家有达利等人,主要特征是表现“超现实”的梦境、幻觉等。
不论是立体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都是针对作品表现对象而言的一种艺术观念。例如,我创作的影像艺术作品《毕业那年》,画面中人物的四个眼睛是不同角度拍摄组合起来的。视线朝向不同角度,象征毕业时机会较多,不得不眼观六路。这种将被摄对象的多维视觉效果进行二维构成,就属于立体主义方式。再如,我创作的影像艺术作品《手拿眼睛的裸女》,画面中人体成碎块向上升腾,这当然是超现实主义的画面构成方式。
而多面主义观念,是针对作品本身,或者针对原创者的灵感,针对呈现面貌而言的。所以,《毕业那年》的A和B面,以及《手拿眼睛的裸女》A和B面,都是多面主义的呈现。如果每个作品只以单面呈现,就不属于多面主义。
由此看来,多面主义与西方的立体主义或超现实主义在观念上完全不同。尽管多面主义与立体主义有着立体的,全方位观察的相似方面,而多面主义所谓“灵感”与超现实主义所谓“梦境”也有着相似的属性,但因为观念针对的对象大不相同,所以在本质上,它们完全不同。
2003年12月我完成诗剧《心渊》的第一稿后,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多面主义诗歌和摄影文本的创作实践。刚开始,我陶醉于给一首诗穿上不同语言服装,给一张摄影底片以不同色彩、不同裁切、不同视觉效果带来的趣味,并没有觉得这种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已颠覆了自己以往对作品的认识。
大约是2006年8月,我首次在广州举办“中国诗歌的脸”展览,那个展览开幕时热闹了一阵子后,有几天门可罗雀,非常安静。我独自一人坐在展厅里,让思维像脱缰的野马狂奔。不仅一次次在脑海里反复回味别人就多面主义提出的各种质疑,演绎、推想反驳的论据、论证过程,还顺着展厅里诗歌的脸,把朦胧诗以来所有新诗流派或群落进行了观念上的梳理。我发现三十年来,中国没有一个原创于本土的新诗流派,“今天”、“他们”、“非非”、“莽汉”、“撒娇”、“下半身”、“荒诞派”等所谓“诗歌流派”,其实要么是一些诗歌的群落概念,要么是一些有西方母体的观念或流派。如果说“非非”具有一定的原创性,提出的却是一种不可能做到的观念:写语言之前的诗。这是一种悖论!不论是杨黎,还是周伦佑、蓝马等人,从来没有任何人的哪一首诗,能做到诗于语言之前。当然,非非还提出了一些其他不能算原创的观念,可以忽略不计。
也就是在“中国诗歌的脸”广州展厅那些平静的日子,我开始想办一个民刊,像早期《非非》那样,作为观念的阵地,把阐述多面主义观念的文章,以及相应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放进去。可惜那时的我,由于对“中国诗歌的脸”投入太大,不可能再有实力办一个民刊。
2008年,我认识了诗人陈隽达,他听说我提出的多面主义是惟一没有西方母体的本土原创艺术观念时,尽管对多面主义观念还有疑问,却当即表示,只要我想办一个以“多面主义”为名的诗画刊,他就愿意出印刷费。2009年6月,《多面主义》诗画刊(纸刊)创刊,至今已出了两期。以《多面主义》诗画刊为阵地,多面主义观念及相应的各种作品文本,就此登上社会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