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诗人中国】伊沙访谈录4

(2009-02-11 22:05:59)
标签:

抒情诗

诗歌

现代主义

诗人

伊沙

中国

文化

分类: 大爱无言

是我的诗让我站在了浪尖上

——张后访谈诗人伊沙

 

11/

张后:不知什么人学问大如牛,竟将诗歌化分成口语诗歌和抒情诗歌两个部分,看来好事与无聊者多矣,你几次参加国际诗会,他们如何化分诗歌?我意思是说,按国际惯例咋个分法?其实我这话问的也有毛病,诗歌就是诗歌,干嘛非要化分呢?我被那些伪知道分子搞晕头了,伊沙你就在此给个说法吧?怨不成哪天谁非得整出来个方言诗歌,普通话诗歌不可?另外,马上就到海子辞世二十周年祭了,很多人在为此忙纪念的事情,如果按以上的分法,海子是抒情诗阵营的代表人物,你是口语诗歌阵营的代表人物,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吗?

 

伊沙:这没办法。从浪漫主义抒情诗到现代主义意象诗再到后现代主义口语诗,西方人走过了几百年的路,台湾人从五十年代开始走后两个步骤,大陆人从七十年代才开始走,用几十年的时间走人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路,所以你会在一个时间段看到这几种诗型并存的“奇观”,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这就是我们的现实。从国际上来说,我感觉现代主义意象诗与后现代主义口语诗还是并行存在的,只是写意象诗的一般都是老诗人,写口语诗的一般都是中年以下的,当然还有二者杂糅的风格(“第三条道路”?呵呵!)。浪漫主义抒情诗几乎已经绝技,我想大家都会觉得:它很老土、已过时,这没什么可论证的——我记得在2002年瑞典奈舍国际诗歌节上,有个柬埔寨的老女诗人朗诵的就是这种过时的老土的浪漫主义抒情诗,把大家听得那个烦,我想那个国家的诗歌大概还处于现代主义以前吧——由此我就要说到海子,怎么说他呢?我觉得他是个现代主义意象诗与浪漫主义抒情诗的杂交体,他是法律系毕业的,没有系统学过中外文学史,他对诗歌的发展进程很糊涂,所以,他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但丁、荷尔德琳那种诗人,最次也能成为拜伦、雪莱那种诗人,而将庞德、艾略特视作小人物——这种狂妄是因为无知。庞德也梦成为但丁,但人家已经知道不能正着来而要反着来不能顺着来而要逆着来。如果我从最终的生命结果来看海子,我就会变得更宽容一点:他只活了25岁,写作不可能分阶段了,只能一次性燃烧。他是有才华的,算是一个早熟并且早夭的天才,他对现代汉诗的贡献在于抒情浓度的加大并推向极端——对现代汉诗来说,抒情诗的课也是需要补的,五四那点实践也是很不充分的,我觉得海子的价值主要在这个点上。他最热的那个时候——1990年代初吧,我一方面也受到他诗的吸引,一方面又对满诗坛都变成了麦子地的现象痛心疾首,我在1992年的文章中说他使中国的现代诗倒退了十年——还好,这个局面没有持续多久,我(首先是我最自觉的也是我)和其他一些诗人用富有个性的作品说:“不!”我对海子从始至终都是很公正的——网络时代真好,不信你可以去百度,键入“伊沙、海子”四个字,你会看到我对他种种评价,有赞扬、有批评。我对所有诗人都很公正,只是有些同志只能听进赞扬而听不进批评,你赞扬他十句批评他一句,被他一笔勾销,还把你给恨上了,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同志,我称之为“阴郁的弱B”,其实是一点自信都没有的。

 

12/

张后:我看过好些诗歌选本中和相关书中(比如杨黎的《灿烂》)都有你和他们四个人(于坚、何小竹、韩东、杨黎)在一起光着膀子的合影,当我看到你们谈笑风生的样子,心中好生羡慕,五大霸主各执牛角,豪气干云,才大气粗,一时成为江湖美谈,我想知道现在你们几个人的来往情况如何?不知你愿意不愿意率先谈谈这方面的信息?

刚刚在诗江湖上看到你2009年的新作,伊沙,你太勤奋了,你写阿翔的最后那句,我差点掉下泪来,“老友,不知你是否听懂了我的这句话——在这老熊掰玉米的时代,什么都在丢,但别把爱人给丢了?”

是啊,爱人不能丢,老友也不能丢的?这世界究竟有多少值得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呢?

 

伊沙:是的,我听了很高兴!我在青海人民2003版的《伊沙诗选》上选用的也是那一张“五人照”,看来这一张是这一组“眉山半裸照”中的经典,这是否与当时拍照时的一点功利心有关?拍照者(好像是石光华?)说:“编委来一张,书上要用。”——说的是《1999年中国诗年选》,我们五人是编委,何小竹还是主编。这张照片记录的正是所谓“民间”在“盘峰”之后的正式结盟——这次“眉山会盟”对于后来中国诗坛日后的格局划分乃至现代诗的发展意义重大!现在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这一点。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你你我我。我现在和他们四位的来往情况?你想知道我就愿谈:一、韩东:大使级外交关系。经历过“沈韩论争”后短暂的“断交”,也时有观点上潜在的分歧,平时也不联络,十年再未谋面,但关键时刻老韩总是给我很大的支持和推助。他严肃写作的精神至今对我还有影响,是四人中我最敬重的一位,我用我的长篇小说向其致敬!二、杨黎:大使级外交关系。经历过“橡皮之争”后两年的“断交”,十年以来,见面较多,一见就喝,喝得痛快,聊得高兴!是我在性情上最喜欢诗歌写作现状最看好的一位!我用我的诗向其致敬!三、何小竹:大使级外交关系。在性格与待人行事的风格上,小竹与我相去甚远,甚至于在外人看来有点天然对立。十年中,虽未断过交,但总感觉有点什么不舒服似的,去年秋天西安见面,相见如故,一喝酒一聊开,也没有什么嘛!我以为:小竹是个有江湖之心的人,这就好交往了。四、于坚:邦交中断已近两载。四人中我最早结识的,我大学时代就将其诗《作品第39号》编入《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词典》并写了评析文字(同时还有韩东、柯平)。90年代,他对我偶有提携与关照。“盘*议”上在其遭到围攻之时,我拔刀鼎力相助,与之成为并肩作战的盟友。“盘峰论争”后步入两国关系的“蜜月期”(堪比五十年代的“中苏友谊”和二战中的“英美关系”),但双方在价值观和诗歌上不断拉大的分歧与明显的对立,也被友谊所掩盖,直至20075-6月间,我写诗讥讽于、于上网骂我娘,关系遂告破裂,双方撤回大使,从此不再往来。情况就是这样。再给大家贡献一条好玩的观察线索:这五人的关系是互相牵扯的,有分就有合,有人破裂,就会有人复原,这头热一点,那头就会凉一点,好像热能总量只有那么多,平均分配不过来似的。哈哈哈!

谢谢你在问题中列了我的诗——“老友,不知你是否听懂了我的这句话——在这老熊掰玉米的时代,什么都在丢,但别把爱人给丢了?”——谁说我没有名句?出手就是名句!我有点被自己写下的诗句所感动!对不起!我就是一头掰玉米的老熊,随掰随丢,一路丢来,把“老友”给丢了!不说了,再说我要哭了! 2009-2

 

 

本贴由长安伊沙于200921120:35:24在〖诗江湖〗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