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谈诗人中国】王雪莹访谈录

(2009-02-08 05:25:28)
标签:

张后

诗歌报

访谈录

王雪莹

中国

分类: 大爱无言

 

提灯守望的歌者
——张后访谈女诗人王雪莹

 

1/
张后:王雪莹是我所知道的最早的一个黑龙江的女诗人。她的诗在当年的《诗歌报》上没少发表,我记得那阵能在《诗歌报》上发表诗歌的就牛逼透了。还记得这是我什么时候说过的话吗?能不能谈谈你当年的诗歌创作情况?

王雪莹:我上网查了一下,这句话是你在200510月的随笔《走东北》里提到的,也就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之后不久。记得见面时你的话很少,我们几乎没有正面交流。
作为写诗的人,错过了建安与盛唐,但没有错过诗意飞扬的1980年代,是幸运的。质疑与挑战,颠覆与继承、歌颂与赞美……一切都是年轻的、新鲜的、热气腾腾的,像白练飞花、烘炉出水……
而一滴露珠,借助阳光发出自己的微芒,是多么的顺理成章和微不足道。
19831992年,青春的眼泪与微笑,在长长短短的诗行间氤氲、弥漫、消散……凝成一个小小的、美丽的、沉甸甸的心结。

2/
张后:我又找到我曾经誊写诗歌的日记本,本子都有些泛黄了,一看就知道有些岁月了,上边有你的两首诗歌,一首《你在雪夜离去》,还有另一首《关于雪》,这两首都有,和你的名字吻合,你是不是特别喜欢雪啊?你迄今为止写了多少首有关雪的诗歌?
   
王雪莹:这两首应该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写了多少,没有统计,但作品里雪的意象应该很多。很长时间我不确定自己对雪的态度,就像很多时候我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我怕冷,年深月久的苦寒令我时生厌倦。去年,有评论人提到我作品里的冰雪精神,令我吃惊。我不得不相信环境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渗透力。
一直以来,骨子里的忧患意识让我对所有热爱的事物都心存戒备,有意无意地保持距离。因为不想见到烟花散尽的荒芜,只能做一个遥远的守望者。开阔而节制的爱更能保持爱的本真与纯粹。这也许是我喜欢厌倦与流连怀念与遗却这些悖论的词组的原因吧!
也许我不在雪里,但雪在我心里。

3/
张后:李轻松夸你的诗是飘在天地间的精灵,纯净、透明。可我一直想探询?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全可以一跃成为蜚声华语诗坛的鼎级行列的诗人,为什么后来好像一夜间就在诗歌公众视线中消失了呢,并且消失的是那么彻底?那么突然?那么绝决?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你是否遗憾于这一阶段的空白?如果涉及他人的隐私,可以忽略不谈?

王雪莹:没有所谓的隐私。相反,必须承认,我起步的阶段是幸运的,与发稿编辑关系简单,不需拜访和结交。对于一个兼具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的女性,直接、决绝、甚至盲目割舍几乎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路途。过于干净的心灵难免脆弱,而这脆弱往往会以任性、强悍甚至骄傲的面目出现。
生存与生活是两个很容易纠缠和混淆的概念。我不在这个现场的时候是因为我去了那个现场,那个现场剥夺了我的文字,却给了我更丰富、更独立、更深刻的思想。
我一直相信诗意的人生超过诗歌本身。那些写废了的诗人本身就是证明。在另外一种行走里,也许道路更加渺远,天空更加辽阔。殊途同归应当不是一句空话。

4/
张后:韩作荣先生在你的诗集《另一种声音》中说:了解一个诗人,最便捷的方法是读其作品。其实我觉得这并不完全对,因为诗歌恰恰是最能隐藏一个人的秘室,诗里面的语言全是密电码,外人实际上无法完全破译和参详,我认为最能加深读者对诗人了解的途径而是访谈,这一形式最能深刻挖掘常人所不知道的,外人所未能觅见的灵魂轨迹?

王雪莹:呵呵,你在为自己做广告吗?凡事没有不二法门,比如要进一间屋子,蛇有蛇道,猫有猫路,前提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我同意你关于密室和密电码的说法。心灵如海,宽阔幽深、起伏莫测,很难有哪位全能的智者掌握重重暗门的所有钥匙。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局部的风景,彻底破译的想法纯属徒劳。但文字是活的,就像麝和鼬都会散发出自己的气息。敏锐的嗅觉会迎风而至,所以高山流水的美谈代代不息。
访谈不失为背景揭示的捷径,但有些受访者也许不接受,也许不说真话。语言很多时候不能真正驾驭思想的迷宫,这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5/
张后:一个女人的生命,就是一朵花的过程,盛放或凋零自有其不可归避的时序。一个诗人的生命,却有着超越时空的力量,当疲惫的身体已停止了在山川大地的跋涉,其充满神性的翅翼仍可向着更高的远处飞翔……”。你经过长时间的消隐之后,我已从你步入2000年以来的诗作中体会和感知你的归来,完美之姿/缓慢地展开/一如回落的潮水再起//幽闭之花重开……”(《幽闭之花》),但我在这里要提问的是,你归来是归来了,你觉得你的归来在诗歌上有什么改变吗?换句话说,你只希望自己归来便可以了吗?有没有更高更远的计划和写作目标?

王雪莹:一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蛇蜕,好奇感让我对这种平时最为恐惧、厌恶的动物观察了许久,其艰难、缓慢的过程令我呼吸窘迫乃至生出庄敬之意。当仪式结束,我在想,这一条是否还是原来的那一条呢?所有的变化都脱胎于旧有的轨迹,变与不变是相对的,非刻意所求。
山在高处,山脚下的人各持心怀。运动者以健身为目的,好高者以登峰为目的,闲散者以耳目愉悦、心灵感知为目的。我属后者,边走边唱,能走多远走多远,走到哪里是哪里。

6/
张后:当代抒情诗人仿佛成了稀罕物日愈少见了,你怎么看?譬如赵丽华那一类的诗人?甚至还有更嚣尘上的那种原生态口语写作?譬如刀歹?你仍坚持写抒情诗道路吗?

…………………………………………文章略

 

王雪莹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满族。

1983年开始诗歌写作。

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林》《诗神》《绿风》《诗歌报》《诗选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诗人》等报刊杂志并收入多种选集。

著有诗集《倾诉》,《另一种声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访谈诗人中国网站:http://fangtanzhongguo.5d6d.com/bbs.ph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