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记得她的面孔么?她是“总理让路女孩”,汶川地震小灾民馨懿。
在我的版上,我选用了下面的这张,因为她在本周就要装上假肢了。照片是战友拍的。我知道她,因为她的不幸,因为她的可爱。
馨懿来南京就医后,成了南京媒体的焦点,我也一度想去看看她。可是,在我知道照片的一些细节后,我会为去看她而感到难过。
战友联系到医院时,本说好九点去看馨懿的,但她被接去看中山陵了,他们就在医院一直守到下午五点,于是有了这两张图。战友在电话里感慨:“没有关系,可进不去呵。”馨懿住的是“爱心病房”。
战友又说:“她现在看见人都不让碰了。”她看到人去,就会叫着:“你们出去,出去。”只有医护人员能抱她。
我有些难过。馨懿的到来,激起了大家的爱心和关注,但不可否认,有许多领导和媒体,也将她当成了一种“道具”(我不喜欢这样的词汇,可某种意文上是),他们要抢新闻,要摆姿态。
就如有人对战友说的,六一节、端午节,都拍过她了,再拍报纸也不能老用啊。他说的是实话,馨懿在某些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新闻素材罢了。他们肯定要带些小礼品,而摄影记者们则要选好角度,可以想象出,他们要费尽心思,让她笑起来。
战友的照片里,馨懿都没有笑,甚至有的是不解和无奈。难道,就因为她是“总理让路女孩”,我们就应该给予她这样的“爱心”么?如果,总理没有经过,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灾民,她会不会怕见陌生人?会不会这样满脸无辜?
汶川地震,出现了许多新词汇:“敬礼娃娃”、“可乐男孩”、“芭蕾女孩”、“微笑女孩”、“地震诗(人)”,真是不一而足,有关他们的新闻可谓满天飞。但是,我不喜欢这样的字眼,地震让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不能再让她们因为过度的爱心或者新闻打扰他们了。
让她们安静地走自己的路,好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