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档 |
天风浩荡助英雄气势
--记杨中有其人其画
谷昊 张广闻
"杨中有石画艺术展"在军事博物馆隆重展出。连日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有将军,有战士,有画家,有评论家。人们在流连中发出惊异:鬼斧神工,天造地设。
作为一名画家来说,杨中有的青少年时代并没有什么令人称道的业绩。他虽然自幼喜爱书画,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他这方面的才能发挥得十分有限。入伍后,他一直在我军的医疗战线上工作,当过军医、主任医师、医务处主任、院长,是个杰出的医疗工作者。然而,无论干什么工作,隐藏在他心底的艺术冲动从没有泯灭过。
1976年,杨中有休假回到老家辽宁锦州。一个春天的午后,他漫步在故乡的小河旁,青悠悠的山、碧绿绿的水,好一幅浪漫的景观。杨中有低头见到碧清的河水里美石五彩缤纷、清莹透彻,他一下子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立即脱去鞋袜,下水捡起来。就在这一刻,鹅卵石的形状和纹理,唤醒了他沉睡多年的艺术之梦,仿佛天性中的艺术细胞被激活了。他在心底暗下决心:我要做一名有创建的画家。随后不久,第一幅石画在杨中有的手里诞生了。从此,业余爱好广泛的杨中有在人们的眼中消失了,一个痴迷于石画艺术,业余时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托付给石画艺术的画家杨中有出现在大家面前。
杨中有是一个悟性很高的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不事雕琢为大美。杨中有通过石头的纹理,触类旁通,"悟"到了中国绘画的真谛,使他在尝试创作石画之际,就已为它确立了高层次的艺术水准;即石画应顺乎天然之美,融人工之美于一石之中,诗、书、画、石化为一体,既有传统,又有新意。这样的境界使石画脱离了工艺的范畴而登上艺术的殿堂,并与民间的"玩石"有了本质的区别。千百年来,美石是文人雅士上乘的收藏佳品,多少才华横溢的人惊叹它的鬼斧神工之美而把玩不已,然而他们也就是"把玩"而已,没有在"观赏"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但是杨中有却悟到并做到了,是杨中有选择了石头,还是石头选择了杨中有?总之,石画艺术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中有清醒地意识到,要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一件令人称奇的艺术品,在创作上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构思,二是技巧。前者要求作者需有独特的眼光,能够发现石纹内在的美,并以此为契机,去构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后者要求作者在绘制过程中,必须寻找到合适的材料、方法和手段,使绘画部分与石头天然的纹路融为一体,无人工雕琢之迹。杨中有先选择技巧问题来突破。他利用出差、休假时间,遍访名山大川,寻找可供作画的石材。开始他醉心于形状纹理奇特的鹅卵石,后来他终于选中了色泽高雅、纹理奇魅的大理石。在色彩、工具、画法的研究上,他发挥了医生的特长,采用科学试验的方法,进行配色、涂刷、罩染。成百上千次的反复,伴随着惊喜、沮丧、失望,终于取得了成功。构思是创作的关键,往往要耗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他养成了看石的习惯。观石、悟石,与石头的交流成为杨中有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面石而坐,凝神深思,直到把石头看活了,才动手加工。一次友人送来一石,石纹气势恢宏,杨中有每日面石凝思,三月未动。一日读宋玉的《风赋》,读到"天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之句时,突发灵感,茅塞顿开。于是提笔向石遂成《天风浩荡,助英雄气势》一画。图中高山斜身而上,巍峨浑如大地的脊梁。风云为其势,群枕为其护拥,稳重博大,俯仰百变,豪气冲天。看过此石画者无不为其叫绝。
(解放军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