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档 |
聂长江 谷昊 本报记者 刘璇
12月15日,记者应解放军第458医院神经外科的邀请,在白色围裹的手术室里目击了一个特别救治手术。被救治者是一位患帕金森氏病的老将军。
8点30分,两名护士把四肢震颤、肢体僵硬、已卧床数月的老人推进了手术室。只见监护仪的荧光屏上波光闪动,显示着将军此时的血压、脉搏和呼吸。科主任、主刀医生唐运林简短而有力地下达命令:“开始手术!”
病人的CT片被放置在一台数字化仪器上,唐主任手持电脑鼠标在图片上来回移动,屏幕上立即出现一个三维坐标系,计算机自动分析计算出靶点的数据,靶点模拟定向后,手术位置也就确定了。紧接着,护士对陈将军实行碘酒消毒、局部麻醉,将其头颅固定。这时,唐主任弯下身幽默地对他说:“您一定要好好配合,才能打胜仗啊。”老将军微笑着点点头,然后静静地闭上了眼睛,显得异常的镇静。助手刘医生按照唐主任事先在患者头部划的线,用手术刀将其头皮割开一个4厘米大小的口子,然后用螺旋钻在头骨上钻了个一分钱硬币大小的洞,整个动作十分利索,无血流出,并不像记者想象那般难以目睹。根据立体定向仪精确计算出的靶点位置,唐主任取出一根直径为1.5微米的电极针小心翼翼地插入洞内,并在由计算机控制的微推进器的提示下,一微米一微米地向靶点靠近。在此过程中,记者看到,老将军的面部一直很安详,并无痛苦感。这时,电脑屏幕上的波形与病人手脚颤抖的频率出现一致。唐主任抬起头来,示意大家:关键时刻到了!记者屏住呼吸,双眼盯着将军的手脚。奇迹发生了———就在唐主任轻轻拨动电极针的同时,老将军的手脚停止了震颤!刘医生扳动了一下他的手脚关节,告诉主任:“还有点僵硬。”唐主任继续拨动电极针。十几秒钟后,僵硬的症状也解除了。当陈将军睁开眼睛,他怎么也无法相信困扰自己14年的顽疾,竟在不到两个钟头内离他而去。他愣愣地躺在手术台上半晌,终于喜极而泣。
手术的当天下午,当记者再见到老将军时,他的行动已经恢复自如,他感慨地说:“我戎马一生,谁知到晚年却得了这么一种怪病,自己痛苦,还得拖累儿女。现在好了,赶上了新时代高科技,赶上了458医院医生的高明医术,我又有了新的生命!”
是啊,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日益发展,激光、微电极等高科技设备的不断介入,电脑和人脑更默契地配合在一起。人脑指挥电脑,电脑辅助人脑进行操作。人脑电脑的有效结合,给医学界疑难病症的治疗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据唐主任介绍,他们科室进行帕金森氏病、癫痫病、精神病的研究,已有十余年了。这三种疾病在从前都属于内科治疗,通常治疗的方法也只有吃药。病人花了大把大把的钱,可病情只能得到偶尔控制。而且,对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的“电休克”治疗,和从前对帕金森氏病采取的手术治疗,也有对病人身体危害大、疗效不佳的缺陷。但近年来,他们采用从国外引进的“细胞刀”、“ 128导联癫痫刀”和“电极针”,则完全由高科技技术担纲,由电脑代替人脑以微米为单位确定手术位置,由电极针代替普通的手术刀进入头颅操作,用激光手术技术一次性切除病变部位或阻断不正常的精神环路。手术既准确,创伤又小,不会伤及大脑中其他功能部位。
唐运林带领的攻关小组正是凭着“别人不做的,我敢做;别人敢做的,我要做得更好”的劲头,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而谈及个中滋味,唐主任却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患者和家属的眼睛是亮的,他们向记者讲了很多。值班室里,有好几个专门装咨询信件的大麻袋,里面的信件有上万封。医生们不管工作多么累,每封信必看,重要的必回。现在,神经外科每天就有四五台手术,经常是来不及休息,就赶着点上手术台。唐运林主任由于长时间的站立,他的腿患上了严重的静脉曲张……其实无需多说,那一张张漾满喜悦的脸,那一封封真情实意的感谢信,那一条条弯弯曲曲、急剧膨胀突起的血管,已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