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响乐和"死了都要爱"

(2006-12-12 21:35:26)

张爱玲在她一篇名为《谈音乐》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吵闹,中国的锣鼓是不问情由,劈头劈脑打下来的,再吵些我也能够忍受,但是交响乐的攻势是慢慢来的,需要不少的时间把大喇叭钢琴小喇叭凡哑林一一安排布置,四下里埋伏起来,此起彼应,这样有计划的阴谋我害怕。”

我喜欢音乐,但是交响乐却没有学会怎么去欣赏,所以看到张大才女写出这样的话,很是觉得说出我心里想说但是却不太能自己说出的话。所以有了接下来的“侃侃”,权当在这里和家人聊聊家常,纵使说的有些不到之处,想必自己的家人也是不会见怪的吧。

音乐虽然不分国界,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再世界性的旋律仔细聆听,也能听出旋律里细微却永久的乡音。中国喧哗热闹的音乐充满喜庆的味道,但是中国也不乏恬静柔美的作品,远到几百年几千年的音乐作品不说,近的像《梁祝》这样的作品我想每个中国人都会喜欢,不仅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还因为这音乐里诉说的就是我们身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从小就听的烂熟不过的故事,化成了如泣如诉的琴声,毫不费力的就能轻易转进你的心底。海顿、门德而松、贝多芬等等等等这那么许多音乐大师的作品的确也是恢弘壮丽,但总觉得那是别人家的东西,跟自己没有多大的相干的。像贝多芬的交响乐所描述的《英雄》《田园》之类的主题,似乎总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些距离,而且因为主题庞大,心里早就肃然起敬,因为有了“仰视”的心情,就少了一分亲切的感觉,所以我觉得交响乐在家里录音机前欣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非得要走进音乐厅那么近距离聆听。有些声音,并不会因为近距离的交汇就能真正产生心底的共鸣的。

比起这些高雅音乐,我更喜欢听流行歌曲。听流行歌曲不需费力,无需伤神。因为不会给你多少必须聆听的压力,所以你要是觉得旋律好,你就哼哼。要是觉得歌词妙,也可以唱唱,都不会有太多难度,具备自娱自乐的全部条件(我很难想象有人能把整个《命运交响曲》给哼哼出来,就算哼出来,估计也累得够戗)。喜欢的歌手和歌曲实在太多,无法枚取,也就不一一例举了。单说最近很让我喜欢的一首流行歌是信乐团的《死了都要爱》。一开头歌词是这样的:死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这样才足够表白/死了都要爱/不哭到微笑不痛快,宇宙毁灭心还在。。。歌词刚劲直白,伴着主唱略带苍凉却极富感性激情的高亢声音,瞬间就已经把人狠狠的给震住了。紧接着曲风一变,主唱又用磁性深情的声音娓娓唱来,告诉大家怎么样才算“死了都要爱”,如果“死了都要爱”你必须得如何如何爱,歌词虽然没有太多深刻的哲理,旋律也许更无法相比莫扎特的华丽,但因为唱出来的每一句都是我类平凡人热切的心声,听着听着,手指就不由自主的在最后一个音符结束之前,按在CD机上的回放格了。

张爱玲在她《谈音乐》一文中的最后一段写的很有意味,在这里我斗胆移花接木的把那段文字移到这里,算是拙作的结尾,如果大家要是觉得前后不是那么融汇贯通,或者觉得我些许带些抄袭之嫌。那也是因为在自己家和自己家人的闲言碎语,做不得数的!交响乐和"死了都要爱"原文如下:

 “中国的流行歌曲,从前因为大家有小妹妹狂,歌星都把喉咙逼得尖而扁,无线电扩音机里的《桃花江》听上去只是价啊价,叽价价叽家啊价……”外国人常常骇异地问中国女人的声音怎么是这样的。现在好多了,然而中国的流行歌到底还是没有底子,仿佛是决定了新时代应当有的新的歌,硬给凑了出来的。所以听到一两个悦耳的调子像《蔷薇处处开》,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从西洋或日本抄了来的。有一天深夜,远处飘来跳舞厅的音乐,女人尖细的喉咙唱着:蔷薇蔷薇处处开!偌大的上海,没有几家人家点着灯,更显得夜的空旷。我房间里倒还没熄灯,一长排窗户,拉上了暗蓝的旧丝绒帘子,像文艺滥调里的 沉沉夜幕。丝绒败了色的边缘被灯光喷上了灰扑扑的淡金色,帘子在大风里蓬飘,街上急急驶过一辆奇异的车,不知是不是捉强盗,哗!哗!锐叫,像轮船的汽笛,凄长地, 哗!哗!……哗!哗!大海就在窗外,海船上的别离,命运性的决裂,冷到人心里去。 哗!哗!渐渐远了。在这样凶残的,大而破的夜晚,给它到处开起蔷薇花来,是不能想象的事,然而这女人还是细声细气很乐观地说是开着的。即使不过是绸绢的蔷薇,缀在帐顶,灯罩,帽沿,袖口,鞋尖,阳伞上,那幼小的圆满也有它的可爱可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