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5日上午,从锡惠名胜区(原锡惠公园)通过绣嶂门,进入惠山古镇文物古迹区、历史文化街区。
惠山古镇文物古迹区位于绣嶂街与秦园街十字口西,是原锡惠公园的一部分,现在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景区,惠山门是文物古迹区的标志和入口。
惠山门
惠山门坐西朝东,在东边还有古华山门,因为惠山古称华山。我们从绣嶂门走到十字路口,从惠山门进入文物古迹区,出来后又向北去了秦园街,没有注意到古华山门。
惠山门也是惠山寺山门,原来是惠山寺的金刚殿。飞檐翘角的两层古式建筑,下层的门洞上方有“锡惠胜境”四个大字,上层悬挂着蓝底金字的“江南第一山”牌匾。江南名山大川很多,只有三百多米高的惠山怎么就敢称“江南第一山”呢?这源于乾隆的一句话。乾隆曾七下江南,多次到惠山,认为“唯惠山幽雅娴静,江南第一山,非惠山莫属”。
惠山门前两侧是惠山寺唐宋石经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侧为唐陀罗尼经幢,是无锡现存最早的地面文物。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
幢,梵语叫“驮缚若”,意译为幢。幢的本意就是旌幡,原本是中国古代作仪仗用的以羽毛为饰的一种旗帜。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佛教徒在长筒圆形绸伞上写经叫经幢,为了保持耐久,又将经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来也称为经幢。
从惠山门进入文物古迹区需要验票。
文物古迹区内的绣嶂街上正在举办菊展,还建了一些园林景观,感觉很影响古迹区的风貌。
我们先去游览了寄畅园。寄畅园是江南著名古典园林,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回头再说。
出寄畅园去了惠山寺。
惠山寺位于惠山古镇绣嶂街西端,惠山东麓。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盛极一时。千余年间,惠山寺六次遭灾,最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年间。1863年,李鸿章在惠山寺废墟上建昭忠祠,辛亥革命后改为忠烈祠。2002年,惠山寺在原址重修,并于2004年4月26日恢复了宗教活动,而后又逐步完善了寺庙功能。2008年1月6日,惠山寺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
惠山寺天王殿
天王殿是原惠山寺的二山门,重建惠山寺时对照明代惠山寺图,这里应为天王殿遗址。重建的天王殿是一座歇山顶建筑,三个拱门。屋顶戗脊东西两面分别饰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金字。
过天王殿,前面建有御碑亭。
御碑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清乾隆六次南巡,途经无锡,每次都写下游历惠山的诗章,御碑东西南北分别刻有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四十五年(1780)下江南游惠山时写下的诗篇。
正面的诗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作:“寄畅园中眺翠螺,入云抚树湿多罗,了知到处佛无住,信是名山僧占多。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涧草自婆娑。阇黎公案休拈旧,十六春秋一刹那。”
在御碑亭前还有座建于北宋末年的三孔石梁桥,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石桥叫金莲桥,因为石桥两边的水池里植有金莲花。石桥墩上,一边四个螭首,桥两侧有雕刻精美花纹的石护栏。
螭(chī
)或螭首,是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属于一种没有角的龙。在中国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石桥两边的金莲池
金莲花,学名:萍蓬草,别称:黄金莲、萍蓬莲等,睡莲科、萍蓬草属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走过御碑亭,到了大同殿门坊前,这里有棵古银杏树。
这棵保护编号为“无锡古树名木002”的雄性银杏树,相传为惠山寺住持性海植于明洪武初年(1368),距今已有600多年了,是无锡市区树龄最长的寿星树。树高21米,树干直径近2米。树上寄生一植物“薜荔”也逾200年。
在古银杏树北有座六角亭,亭内摆放着一块石头,叫听松石床。听松石床又名听松石、偃人石,是一块天然的褐色大石,长约两米,石面平坦光滑,一侧微翘若枕,宛似卧榻。石上有“听松”等三段题刻。据称这块石头在唐代就是闻名于世的江南奇石。李白、皮日休等写有咏听松石床的诗。
我只是远观了一下,没过去拍。
在古银杏浓荫所覆盖的石阶之上,屹立着一座雕镂精美的门坊,中间有竖额贴金的“大同殿”三字。大同殿原是惠山寺的大雄宝殿,因始建于南朝时期的梁大同三年(573年)而得名。
穿过大同殿门坊,到了大雄宝殿。
复建的大雄宝殿为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外设围廊。金底的“梵宇慈云”是乾隆御笔。
这男女老少都在拍什么呢?
原来是一只肥猫,正闭着眼迷糊着呢!
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不二法门”,从这里进入另外一个院落,分布着讲经堂、罗汉堂、大悲阁、藏经楼等,这些建筑都是重建的。惠山寺内还有一个历史建筑叫竹炉山房,乾隆曾在竹炉山房品二泉茶,题诗并赐“竹炉山房”匾额。这些建筑我们都没看,随着游人往南去看“天下第二泉”。
古人评了诸多天下第一泉,有乾隆御封的济南趵突泉,茶圣陆羽评定的庐山康王谷谷帘泉,还有镇江的中泠泉、北京玉泉山的玉泉、峨眉山的玉液泉、衡山的水帘洞泉等,但称“天下第二泉”的却只有无锡的惠山泉。
位于惠山白石坞下的“天下第二泉”,原名惠山泉,相传是唐大历年间无锡县令敬澄开凿的,泉水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唐代茶圣陆羽曾到无锡访友,居惠山寺,饮过惠山泉后,对清冽甘美的泉水很是赞赏。后来扬州刺史李季卿邀陆羽煮茶品水,陆羽品评了天下二十种宜茶之水,认为“庐山康王谷泉第一,惠山石泉第二”。从此,惠山泉就以“天下第二泉”闻名于世,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了。
天下第二泉分为上、中、下三池。上池为圆形并围有八角形围栏,中池为正方形,紧靠上池,围着雕有莲花祥云图案的方形围栏。两池中凿有相通的水口,上池和中池的形状含有天圆地方的寓意。
泉上建有护泉亭,现在的护泉亭为晚清时期重建的,亭壁上嵌有元代翰林学士、书法家赵孟頫书“天下第二泉”石匾。

靠外的方形的中池中,铺满游人投进去的硬币。实在是不能理解国人这种到处投硬币的行为。
在护泉亭东建有木结构的漪澜堂,歇山顶,四面环廊。漪澜堂在宋时就有,苏东坡游惠山时就写过“还将尘土足,一步漪澜堂”的诗句。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
漪澜堂前是长方形的二泉下池,中池的二泉水通过暗渠从漪澜堂底流入下池。下池是三池中最大的,池沿的石制围栏上雕有代表吉祥的蝙蝠图案。
池壁正中有一石螭首,清泉从螭口流出,构成“螭吻飞泉”胜景。
千百年来,二泉为历代文人所赞赏。唐代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无锡籍诗人李绅曾竭力赞誉惠泉水,称其为“人间灵液”。相传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很爱惠山泉水,曾令地方官吏用坛封装,驰马传递数千里,从江苏运到陕西,供他煎茶。因此唐朝诗人皮日休曾将此事和杨贵妃驿递荔枝之事相比,作诗讥讽:“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苏东坡慕名品泉,吟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天下第二泉”的佳句,“小团月”是当时的御用贡茶。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还吟了一首咏二泉的诗:"南朝古寺惠山泉,裹名来寻第二泉,贪恋君恩当北去,野花啼鸟漫留连。"现代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一曲《二泉映月》,更使二泉名闻天下。
在北面的侧墙上,镶嵌着清代书法家王澍的“天下第二泉”巨字刻石,笔力猷劲,神采飞扬。后人将陆羽品泉、苏轼题诗和王澍刻石称为“二泉三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