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从灵岩寺出来沿桥北行,去往云冈石窟群。
过桥有一条大致为东西向的道路,是原来的109国道云冈段。以前,这条道路每天有数千辆运煤车隆隆驶过,整个石窟景区煤尘飞扬。为了减少煤尘对石窟佛像的污染和腐蚀,避免载重车辆对石窟的震动性破坏,1998年国家投资两个多亿新建了运煤专线。现在,这条道路已经成为云冈大景区内的道路了。
P2 原109国道,这张照片是返回时拍的

P3
穿过原109国道往北直行,路上有座石门坊。

P4
过石门坊迎面有座石碑,应该是云冈大景区建设中新立的,没细看是谁题写的、内容是什么。

从石碑转向西行,走不多远,就到了悬挂“入佛知见”牌匾的门楼,走进门楼,就到了云冈石窟群。很想在这里解释一下“入佛知见”的意思,但在网上看了半天资料,依然似懂非懂。我想,佛学的博大精深,岂是我等俗人看点资料就能理解领会的。
P5

P6

进门一看到这些石窟,感觉与印象中的云冈石窟差别挺大。确实,这只是小石窟,让人感觉震撼的在后边。
云冈石窟位于武州(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然山势分为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9000余尊。
这些洞窟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石窟:第16~20窟,也称为昙曜五窟。
中期石窟:是云冈石窟雕凿的鼎盛阶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这一时期(471-494年),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孝文时期,是北魏最稳定、最兴盛的时期,有国力作保证,进而雕凿出更为繁华精美的云冈石窟大窟大像。
晚期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494年),云冈石窟大规模的开凿活动虽然停止了,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下面这两个石窟就是1号、2号窟,一组双窟,属于中期石窟。
P7

一窟旧名叫石鼓洞,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
P8

二窟曾有地下泉水涌出,旧名叫“寒泉洞”。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
P9

P10 1、2号窟西的小窟,佛像已经风化

P11

从1、2号窟西行六七十米,有一处景观叫古道车辙,在岩石地面上遗存有一条车辙,经考证是金代以前铁轱辘车的轨迹。
P12

P13

P14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