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

在前面五台山的多篇游记中说过,不能去五台山五座台顶朝拜的,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这里有句话这样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因此,黛螺顶上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黛螺顶最初建寺,有说是在唐朝的,当时称青峰顶,确切建寺时间是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和补修。从明万历二十年(
1592) 到清代乾隆十五年( 1750) ,曾名大螺顶,乾隆十五年改名为黛螺顶,一直沿续至今。
为什么称为黛螺顶呢?从山下仰望,黛螺顶是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树木之中,常有云雾缭绕。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所以称黛螺顶。
还需要说明的是,黛螺顶是座寺院。名子中不带寺的还有菩萨顶等。
黛螺顶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
黛螺顶牌楼,正面写的是“大螺顶”,背面写的是“青峰顶”
P2 天王殿

天王殿一殿二用,既是寺院中轴线上的第一重大殿,又是寺院的山门,也称山门殿。天王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的是弥陀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
P3 进入黛螺顶的边门

进入黛螺顶需要购买门票,票价八元。
P4 旃檀殿
P5

进入寺门,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的建筑映入眼帘,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殿外观两层,二层匾额“调御大夫”,殿的周边有回廊。
旃檀殿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站立在佛坛之上,这跟一般寺庙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称为站坛佛,此殿也叫站坛殿。因为原塑像是用旃檀木雕刻而成,故为旃檀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又称旃檀佛。旃檀,是檀香的意思。檀香木是一种质地坚硬的名贵木材。
P6 香火鼎盛

P7

P8 五方文殊殿

P9

旃檀殿后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大殿五方文殊殿,这是黛螺顶的主殿,是到黛螺顶“小朝台”的地方。
五方文殊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殿内供奉着五方文殊像,也就是五台山五台上的五种文殊塑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
P10

P11

P12

P13 大雄宝殿

P14

黛螺顶的后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殿堂。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歇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P15

P16
下午四点半出黛螺顶,再看看山下的台怀镇寺庙群。

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很是陡峭,而且每一级的台阶落差很大,上不容易,下也不是个轻松事儿。看到有人往另一个方向走,询问了一下,说那边有条马道,路不好,但坡比较缓,我们便决定走马道下山。
P17 上山的缆车,基本空着。

这便那条马道。回来写游记查资料,才知道这条道路准确说叫古道,是大智路修建以前登黛螺顶的的道路。
P18

P19

P20 下到山底,经过一个叫金界寺的寺院

P21

P22

往停车场走,经过一个马场,明白了为什么叫马道,原来是供马驮游人上山的道路。
P23

P24

到这里结束了自贺晋豫冀第一站五台山的游览,9月20号继续北上,游览悬空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