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馒头最深刻的记忆,一直停留在上小学四五年级时看见的精粉馒头上。
那年初冬,学校放假,家是农村的,回家干活。不是农村户口的,组织起来搞复收,去拾棉花什么的。参加复收中午不能回家,要带一顿饭。带饭总不能带窝窝头吧,母亲特许我去伙房买两个馒头带着。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位学生从黄绿色挎包里拿出了他带的精粉馒头,哇,那个馒头太白了,白得带着一点儿淡淡的青,白得似乎透明。我从未见过这么白的馒头,我带的馒头简直不像用白面做的。
同学家住飞机场,父亲是飞行员,他带的馒头是飞行灶的馒头。
这个馒头的白,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感觉,我再也没有见过这么白的馒头。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应粮食中的少量细粮是标准面粉,又叫85粉。所谓85粉,就是100小麦要出85斤面粉。精粉,那时叫富强粉,100斤小麦只能出60-70斤面粉。粮食紧缺,当然要求有较高的出粉率,面粉主要生产标准粉,精粉在市面上见不到,只有少数特殊群体比如飞行员才能享用。
标准粉自然比不上精粉白,韧性也差。用标准粉包饺子,下出来一定会有破的。那个年代吃饺子,都喜欢喝饺子汤,就是下过饺子的水,有破了的饺子,饺子汤带着淡淡的饺子馅的味道,好喝。
虽说标准粉没法与精粉比,平时也难得吃上标准粉的馒头。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放开肚子吃上几天细粮,吃的不是从伙房买的馒头了,是家里自己蒸的馒头,还有亲朋好友送的大饽饽。
馒头与饽饽,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
饽饽这个名称和这种面食,主要在山东特别是胶东农村流行。大致来说,馒头都比较小,一斤馒头四五个。饽饽个头要大,一般一个饽饽要半斤以上,甚至有好几斤的饽饽,吃饽饽要用刀切成片。而且,饽饽有很多花样,插上大红枣的枣饽饽,包上年糕的糕饽饽,还有做上各动物形象的饽饽。我印象最深的是刺猬饽饽,饽饽的表面都做出刺来,还用豆子做上眼睛,活灵活现。饽饽不仅是吃的,还是供品,用来供奉先人,因而要涂上颜色,红红绿绿的,很像艺术品。
在过去,馒头与饽饽还有一些区别,馒头都是伙房、食堂做的,面是用发酵粉发的。饽饽则是家庭做的,面大都是用老面发的。当然了,家里也用老面发面做馒头。
老面又叫面引子,就是发面做面食时剩下的一块小团面,下次发面的时候,把这面团用温水泡碎,加到面中做发面引子,面就发起来了。现在市面上卖的老面馒头,就是用上次发酵的面做面引子发面蒸的馒头。用发酵粉发面快速,但做出的馒头没什么味道。用老面发面蒸的面食,带着特有的香和丝丝的甜,但发面的时间很长,发面的程度完全靠经验和感觉,面稍微发大了,蒸出的馒头或饽饽就会发酸,因此用老面发面,都要加食用碱来中和酸味。
家里都是母亲做馒头,饽饽做的很少,一来是因为家里锅小,做饽饽一锅蒸不了两三个,二来是因为母亲在商店工作,年前是最忙的时候,没有时间做。亲朋好友送的饽饽,是最好吃的面食。家里自己做的馒头,是标准粉的,饽饽大都是去磨房磨的面粉做的,这种面比不上精粉,却比标准粉白得多,也好吃的多,特别是枣饽饽,枣的香甜浸透到面里,与老面引子特有的味道汇合起来,吃上一口,真的是唇齿留香。
现在,山东大饽饽、胶东大饽饽已经成为山东面食的招牌。
过年还会做一种面食,叫“卡子”。
卡子是用木头模具制作的面食。卡子模具是用桃木、梨木等质地坚硬的木头雕刻出来的,形状、图案多钟多样,常见的有元宝、桃、金鱼等等。
做卡子的面要和得硬一些,揉的时间也要长一些,这样做出来的卡子不会变形,吃起来筋道有嚼头。母亲做卡子,我会主动洗干净手,要求帮母亲做,做的就是把面团压进卡子模具中,压实压平,把模具反过来在面板上轻轻一磕,带着图案的卡子就出来了。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春节家里才吃上精粉面水饺了,但母亲在和面的时候说的话我记得,母亲说:这面是好,就是揉起来太累人了!
那一年用精粉包的水饺,下出来一个也没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