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记忆】粗粮当家的岁月

(2012-07-19 16:32:34)
标签:

生活实录

纪事

舌尖上的记忆

细粮

粗粮

拓荒牛

真情年代

杂谈

分类: 随笔纪事

    我居住的地方,靠近早市。

    早市就在宿舍院东面的街道上,每天早晨,那儿就成了人声鼎沸的市场。周一到周五,八点收摊,周六、周日九点收摊,过了这个时间,街道就人去路空,没了喧闹。

    出了宿舍院后门,就到了早市,日常生活实在是太方便了。

    早市的摊位都是固定的。在靠近宿舍院后门的地方,有个卖五谷杂粮的摊位,有各种豆子,有玉米面、全麦面、豆面等等。没在这个摊位买过什么东西,但看到这些粗粮,会想起粗粮当家的年代。

 

    沾父母的光,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家是通常说的吃“国家粮”的。在那个年代,吃国家粮是生活最有保障的群体,但也有不少的难处,除了粮食定量不够吃,还有以粗粮为主的供应比例。

    细粮和粗粮的划分和供应比例,不是全国一个标准,而是由各省市根据粮食生产情况制定的。在我们山东,细粮就是小麦面粉,除了面粉,其它的粮食都是粗粮。印象中,六十年代未到七十年代,细粗粮的比例是:细粮占30%,粗粮占70%。以一个人每月定量三十斤粮食计算,细粮只有九斤。这细粮,要留着过节改善生活吃,要留着招待客人吃,还要留着家里谁生病了吃,平时,就难得能吃上细粮了。

    在那个年代,吃细粮,吃白面,就是舌尖上的幸福。

    供应的粗粮,主要是棒子面,棒子面是我们那儿对玉米面的俗称。

    我们家是“一半吃伙房一半自己做”状态。因为父母都上班,没时间自己做面食,主要从伙房买着吃。蔬菜呢,从伙房买不合算,一份菜一两毛钱,一人几筷子就没了,多买又买不起,就主要靠自己做着吃了。

    从伙房买面食,主要是买用棒子蒸的窝窝头吃,上顿窝窝头,下顿还是窝窝头。那个时候的棒子面窝窝头,不是现在精磨又加了小米、豆面的窝窝头,是粗磨的纯玉米面,很粗糙。新蒸出来的窝窝头,还有点绵软,到第二顿再吃,就变硬了,吃到嘴里往下咽,有“拉”嗓子眼的感觉。

    父亲经常下乡,下乡回来,要给父亲买两个馒头吃。我和姐姐吃着窝窝头,眼睛会忍不住多看上两眼馒头。父亲一般是吃一个馒头,把另一个馒头一分两瓣,分给我们姐弟吃。

               【舌尖上的记忆】粗粮当家的岁月
    平时的特殊情况下,也能吃馒头。有一年初冬,学校放假,组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参加复收劳动,去地里拾落下的棉花,中午不回家,需要带一顿饭。带饭不能带窝窝头了,母亲让我买两个馒头带着。带饭能吃馒头,参加复收劳动的积极性就很高。去了几天,姐姐有意见了:不就去拾个棉花吗?还得非吃馒头!

    那个年代,人们想出了一些“粗粮细做”的办法。伙房粗粮细做的办法是蒸玉米面发糕。发糕膨松暄软,又加了糖,比窝窝头好吃多了。伙房一蒸发糕,家家户户抢着去买。不过,因为蒸发糕比较费事费力,伙房一年也就蒸个三五次。

                【舌尖上的记忆】粗粮当家的岁月

    过春节的时候,各家也会“粗粮细做”,把粗粮包上一层薄薄的白面,做成饽饽的形状,叫做假饽饽。做假饽饽一般是用玉米面或全麦粉。

    所谓全麦面粉,是整粒小麦在磨粉时,仅仅经过碾碎,而不除去麸皮的面粉,当时全麦粉也划在粗粮里。全麦粉看面有些发乌,蒸出馒头来黑乎乎的,因为有麸皮,很粗糙。刚吃全麦粉馒头,觉得还算好吃,吃多了觉得而不如玉米面。我们家过春节时都是用全麦粉做假饽饽。把做全麦粉饽饽的面团揉好了,包进一块白面皮中,做成“白于其外,黑于其中”的饽饽。

    现在全麦粉很时兴,说是带着麸皮营养价值更高,超市里有全麦粉面包和糕点。


    近些年来,吃粗粮逐渐成了时尚,记得有个手机段子这样说:上班勤走路,衣服穿棉布,吃饭要食粗。科学研究也证明,粗粮细粮合理搭配,更有宜于身体健康。

    下班后,去超市买几个窝窝头吃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