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老爷子、老太太那儿,二老让我吃琪子、吃料豆,是才从超市买回来的。
琪子、料豆是二月二的传统吃食。
在我们这儿的传统习俗中,腊八节、元宵节、二月二是与春节连在一起的节日。腊八节是过年开始,元宵节是过年的结束。但因为元宵节过后还处在冬闲阶段,过年的新衣裳还穿在身上,家里过年摆放出来招待客人的瓜果盘也不会收起来,一些过年的讲究的也一直延续到二月二,比如过了二月二才能理发的习俗,所以到二月二的这段时间,仍然有着淡淡的年味。过了二月二,这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拜年,如果不是在头几天去拜,拜年的人会说:来拜晚年了。主人会说:不晚不晚,有心拜年,十五不晚。还会有人说:有心拜年,二月二不晚。
民俗专家是这样解释“二月二”这个节的。
农历二月初二,叫春龙节。人们认为二月二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又把二月二称为春耕节。
我们这儿好像没有“春龙节”这个叫法,反正我是没听说过,都是叫“二月二”。在我的印象中,以前,这二月二在习俗上算是个大节,不是冬至、夏至等可过可不过的节日,而是与元宵节、端午节平起平坐,必须要准备吃食的的节日。
过二月二,全国各地有不同的习俗,有吃面条的,有炸油糕的,有爆玉米花的,有吃猪头的等等。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地方,就是两种吃食:琪子和料豆。
不知道“琪子”的琪是哪个字,查了半天字典也没查到用在面食上的“琪”字,就用了这个表示一种玉的“琪”。还有一个表示倾斜的“欹”字,倒是挺符合“琪子”的形状的。想了一下,还是用“琪”吧,有种食品不就叫萨琪玛嘛,认识这个字的多。
琪子是用面做的一种菱形的小食品。做琪子的面要和的硬一些,要放上一些白糖。以前白糖也凭票供应,一般人家舍不得放白糖,大都是放糖精。把面擀成厚饼,斜切成菱形的小面块,放到盖垫上凉干,再用锅炒熟炒酥,就是琪子了。琪子硬而酥,带着甜味,透着面香。

超市里买的琪子,不如以前家里炒制的好吃。
料豆大都是用黄豆炒制的,也有用青大豆的。讲究的人家要把豆子加上佐料腌一下,凉干后再炒。炒的时候还要加上一点儿糖。炒料豆绝对是个技术活,炒得好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一咬就碎,脆生生,香喷喷,越嚼越香。
不过,这料豆好吃是好吃,却有一点儿“美中不足”,就是吃了放屁多。男孩子不在乎,可着劲吃,可着劲放,嘻嘻哈哈就过去了。女孩子如果不注意出了声,会很难为情。所以,女孩子吃料豆都很节制。


料豆,黄大豆和青大豆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是一个很让人期盼的节日。二月二的头一天,家家户户炒琪子、炒料豆,空气里都弥漫着火爆的香气。二月二当天吃过早饭,把口袋装满琪子、料豆,背上书包,急匆匆地冲出家门,边吃边走。遇上小伙伴,就交换着吃,你给我一小把琪子,我给你一小把料豆。进了学校,到了教室,人人嘴不闲,“咯嘣咯嘣”的咀嚼声响成一片。
男孩子还有独特的吃法。两个人站得远远的,相互往嘴巴里扔,看谁扔得准。到教室外面,把琪子或料豆高高抛起,看谁接得住。仰着头,张着嘴巴,接住了,咯嘣一咬,要多得意有多得意!
二月二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是理发。
我们这儿都是在春节前理发,有着辞旧迎新的意思。再理发,就要等到过二月二或者过了二月二了,早理不行,不吉利。龙抬头的时候理发,有两个意思:借龙抬头理发,讨个吉利,寓意“出人头地”;过了二月二,是真正过完年了,要开始一年的劳作了,这时候理发,也是寓意从头开始,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期待。
二月二这个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淡了,淡到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节日。近几年,二月二又逐渐回到了生活中,标志就是超市卖起了琪子、料豆,昨天我在一个便利店都看到了琪子。这几年,节日经济越来越红火,没有节日的时候也要制造节日,二月二也就进入了商家的视野,传统的二月二食品进入了超市。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带来了传统的回归。
回归就好。
今天是正月的最后一天,后天就是二月二了,在这儿请博友吃琪子、料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