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记忆:剃头过年

(2010-02-11 23:50:15)
标签:

随笔

春节记忆

生活记录

过年

理发

剃头

拓荒牛

真情年代

杂谈

分类: 随笔纪事

    今天晚上,冒着寒风,踏着积雪,去理了发。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干干净净迎新春。对个人来说,也要打扫一下卫生,洗洗澡,理理发。

                       春节记忆:剃头过年
    有句老话:“有钱没钱,剃头过年。”剃头就是理发,看来理发过年的民俗也是源远流长。为什么过年要剃头?传统的说法是,正月里剃头不吉利,要剃头得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才行。虽然不怎么在意吉利不吉利,但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在年前理发。慢慢地也理解了过年理发的意思:在辞旧迎新之际,理发实际上是表示“从头开始”,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和期待。

    小时候,理发也不是个容易事,印象中,在县城的理发店理个发,要花一毛五分钱。许多人并不去理发店理发,而是找个会理发的人帮忙理一下。那时候会理发的人很多,不少人家家里有理发工具,孩子头发长了,就自己动手理一理。学校的老师,基本上都有理发工具,看到哪个男孩子头发长了,下了课叫到办公室,很快,男孩子就一头轻松地出来了。

    我基本是去理发店理发。当时县城里有一个国营理发店,在人民大街上,与母亲工作的副食品商店紧邻着。十岁那年,我们家搬回县城,第一次跟着母亲走进国营理发店,一下子就被镇住了:理发店雪白的墙壁下,靠南北两面墙摆放着二十多张专用理发椅,椅子正对着一面宽大的镜子,边上还有陶瓷洗头盆。我哪见过这阵式,以前在乡镇都是去只有一间小屋的剃头铺理发的。

    以后,一般都是去这个理发店理发。跟母亲要钱理发,母亲一般会很大方地给我两毛钱,一毛五理发,五分钱买支冰糕什么的。县城只有这一个国营理发店,经常要排队挨号,春节的时候,理发的人多了,等上两三个小时是常事。我等得不耐烦,也会去一个小理发店理发。这个小理发店在城关医院的斜对面,理发师是两个老头,戴着老花镜理发,理时候,还要把头发上打上一层肥皂,黑白分明,看得清楚。两位老人理着发,说着话,不急不慢。有一年的春节,又去那个小理发店理了发,母亲一看就说:谁给你理的?耳朵边上的头发还大长长!

    来这个城市上大学的时候,开始都在学校附近的理发店理发。以后,看到一些同学走很远的路,去东风街靠近李家街的一个理发店理发,问一个同学为什么去那儿理?同学说,那儿有一位女理发员,理得好,人也非常漂亮。我也跟着同学去那个理发店理过一两次。一个小店,三四张理发椅。也见到了那个女理发员,二十七八岁的年纪,漂亮得象仙女。不过,我没得到过她的服务,理发也是挨号,哪个椅子空了你就去哪个椅子坐着理,没有选择权。毕业四年以后,我调到这个城市工作,又去那个理发店理过几次发,再没见到过那位漂亮的女理发员。

    在这个城市上学的时候,最好的国营理发店叫上海理发店,不知道理个发多少钱,觉得会很贵,一直没有勇气进去理个发。以后,上海理发店改为上海美发厅,有勇气进去了,却没有进去的想法了。现在,上海美发厅已经拆了。

    理发改叫美发,是时代的进步,体现着人们对美的追求。现在,叫美发已经很土了,人家叫发艺、丝艺,叫专业发型设计室,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也不叫理发师了,叫美容师。这种改变,可是革命性的,一是价格高了,把你的头发整成艺术品,不高说不过去;二是挣钱的目标变了,由以男人为主变为以女人为主了。这年头,女人的钱好挣。

    男人的理发也不叫理发了,叫精剪,这一精一剪,价格可是上去了。

    我很多年没去过发艺、丝艺什么的,还是去理发室理发,是阿慧同志原来单位的理发室,单位发理发票。我是很愿意在单位的理发室理发的,感觉去的人不杂,消毒也比较好,毛巾什么的都是给一个人用过就换,很切合我这有点假干净人的心理。阿慧同志跳槽后,要去外面理发了,很不情愿,阿慧同志就说我毛病多,俺要干净也成了毛病?

    去外面理发,找个理发店真不容易,只能去那些发艺、丝艺了。我去这些店,都选择有女理发员的店,找女理发员理发。哟,好那什么吧?不能说不是,但不是主要原因。现在那些发艺、丝艺,大都以焗油、染发、烫发、卷发为主,美容师都是帅哥,染着花花绿绿的头发,戴着花花绿绿的围巾,还修眉描唇的。一看到他们,就想起穿花裙子、说话“娘娘腔”的小沈阳,就浑身起鸡皮疙瘩。女的呢,你再染再描也是女的,心理上感觉不别扭。

    这几天,去了三四次发艺、丝艺了,都人满为患。今天下午回家前又去了一次,仍然要等一两个小时。打算不理了,回了家。后来一想,年复一年都是“从头开始”,不能破了这个规矩。咱得发扬民俗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就顶风踏雪又去了。

    继续等待。看了看价格表:精剪二十元。

    等了一个多小时,让头发“艺术”了,当然,还是找的女美容师。

    今年理发晚,靠到二月二“龙抬头”再理发,没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