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看到了两条与重庆考生民族造假事件有关的新闻。
一条消息说,7月3日,北京大学接到第二例重庆考生民族造假举报。经查证,这位名叫田中的考生是重庆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随后紧急磋商,可能再次宣布弃录该考生。
一条消息说,重庆教育界一位人士表示,去年北大在重庆招录的24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是获得了加分的。知情人士称,正是从何川洋父母给儿子改动民族成分的2006年起,这一做法开始“流行”。消息还披露,巫山县去年的高考文科状元龚余因为别人的加分而失去上北大的资格;去年的重庆文科状元刘超然也因为加分者太多,差点没上到北大……
今天又看到了一条消息:“有很多媒体要求公布违规学生名单”,重庆市招办综合处处长李萍回答:“别管他们!”
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奉行的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此,高考改变了许多寒门学子的命运,通过高考,他们实现了“鲤鱼跳龙门”,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后来,高考有了加分政策。加分政策分为鼓励性加分和照顾性加分两大类。鼓励性加分,是指考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就,由此获得一些加分的机会;照顾性加分,是指考生的自然属性和国家相关照顾政策下的加分,如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加分。我认为,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不幸的是,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社会态势下,加分政策越来越多地被权利、金钱所左右,被权利、金钱所侵蚀,成了权贵们为子女插上腾飞翅膀的工具。
比如,备受关注的浙江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模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是副区长、建行行长、财政局副局长等地方权势人物,其余6名全是教师子女。
所以,后来浙江高考加分公示,就采取了“删繁就简”,只公示考生的报名序号、姓名与分值的办法,虽然广受质疑,却避免了很多麻烦。
假如,重庆公布了所有民族成分造假学生名单,公众一定会从中发现有更深背景的学生名单。因为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改变的民族身份,别说平民百姓了,就是一般的有钱人,怕是也很难办到。对这些“背景”怎么办?科级干部处理,处级干部、厅级干部也一概处理?难!
假如,重庆公布了所有民族成分造假学生名单,那么一定会有人要求追溯历史。去年北大在重庆招录的24名文科考生中,就有17名是获得了加分的。这些加分的学生中有没有造假舞弊的?查不查?查出来怎么办?难!
假如,重庆该公布的公布了,公众会不会要求各地都详细公布加分学生名单呢?比如,要求浙江重新公布加分学生的所在学校、加分的具体项目等等......公众又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如果各地都把获得各种名目加分的学生名单详细公布出来,我相信,各地都会出现一批该受到查处的“背景”。不说别的,就说那些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加分的学生,有几个没有背景的?重庆招办不公布名单,不仅是重庆的“背景”不容许公布,各地招办也不会容许公布。
这名单,说到家是没法公布!
不公布,媒体紧逼,公众质疑;公布,拔出萝卜带出泥。
咱走着瞧吧!
附:嫖幼局长“不知幼”,该称天下第一傻?
很气愤:让“近期”愚弄了一把!
斯人已去,声音永存——送别罗京
总得有人出来澄清方静“间谍门”疑云吧?
华晨宝马成为官员用车的意义
“间谍门”始作俑者阿忆还配站在北大新闻讲堂上吗?!
是媒体在瞎忽悠还是张召忠出尔反尔?
“间谍门”事件中,方静的组织在哪?
“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说明了什么?
向中国最有良心的倒塌高楼致敬!
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远比同情心重要
绑匪怎么知道建设局长不差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