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草根名博·衣食住行》专栏推荐
这几天,很投入地在网上研究相机镜头。
玩相机,我只算“菜鸟”,水平其实非常业余。
但我玩相机却有一定的“历史”了。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们家住在县里的2号院。邻居家的儿子,在县城唯一的曙光照相馆工作。他大我六七岁,经常跟着他去照相馆玩,一来二去就让我对相机有了兴趣。
八十年代初,我大学毕业的当年,花了三四个月的积蓄,买了一台天津产的“东方牌”双镜头反光式120相机。

双镜头反光式120照相机是那个年代的主流机型,也有135的,很少有人用。120照相机以上海产的“海鸥牌”最有名,不太好买。
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就五十来块钱。发下工资来,零头我留着,其余的交给母亲。母亲也不动我交的钱,办了个存折,单独存起来,说是给我攒着以后娶媳妇用。
我盘算着母亲给我存的钱够买个相机的了,就向母亲提出来了。原以为她不会答应,想好了软磨硬缠的方案。没想到,一说母亲就很痛快地答应了,把存折给了我,让我喜出望外。
等我买上相机才知道,母亲痛快是因为不清楚买个相机多少钱,以为也就花个几十块钱。我把存折交还给母亲的时候,母亲一看存折上只剩下了零头,就不愿意了,吆喝了一通。
印象中花了一百四五十元,在那个年代,这绝对属于高档奢侈品。
买上相机,买了一个胶卷,让全家人给我当“模特”,一口气拍完了。一个120胶卷就拍十二张或十六张照片,没过瘾就没了。送到照相馆冲洗,急切地等待着。
拿到冲好的胶卷一看,象迎面泼了一盆凉水:曝光都严重不足,几乎看不出人影来。
去书店买了几本摄影书,硬着头皮硬啃,快门、光圈、景深......一点一点理解。
理论加实践,进步就很快,不长时间我就能比较熟练地拍人像了。
去照相馆冲洗要花钱,后来就自己学着冲洗照片。找人做了一个照片曝光箱,买上显影粉、定影粉什么的,买上相纸,晚上把门窗堵严实,换上红灯泡照明,就可以洗照片了。
把底片放到曝光箱的玻璃上,把相纸放到底片上,打开曝光箱里的灯,数“1、2、3”计算曝光时间。把曝光的相纸放到显影液里,慢慢就显出影来了。
几乎没有拍过风景,舍不得用胶卷啊。
我最得意的“作品”,是用这台相机的自拍功能,照了个不错的全家福。没有三脚架,放在摞起来的凳子上拍的。
后来工作调动了,来到现在这个城市工作,就把相机放下了。
到了彩照时代,都用135“傻瓜”相机了。我前后用过三台“傻瓜”相机,最后一台是变焦的奥林巴斯,当然主要是用来拍家庭照和旅游纪念照了。
“傻瓜”其实很好用,不用考虑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知道半按快门对焦,就能拍出清晰的照片。傻瓜胶卷相机一直用到2005年。2004年去西藏,仍然带着胶卷傻瓜相机。直到现在,我都有点后悔对数码相机的认识太晚。
到了2005年年底,阿慧同志拿回了一台三星数码相机,也是“傻瓜”,是奖励的。就此进入数码时代。2007年四月去买了台准数码单反富士FinePixS6500fd,玩了一年多,就觉得档次太低,买了尼康D80套机。
这还用了没一年呢,又要换镜头了。
尼康,泥坑,跳进去就出不来了。
附:咱也跳“泥坑”玩玩单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