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求疵评春晚之三:生拉硬拽的小品《北京欢迎你》
记得在有一年的央视元宵晚会兼春晚颁奖晚会上,未获奖的蔡明在晚会现场接受采访时说:如果观众不喜欢我了,那我以后就不上了(大意)。说这话时,蔡明流出了眼泪。
在那一刻,我真的感到上春晚是件很残酷的事情。挖空心思、费尽心机捣鼓出个作品,人家央视导演还未必看得上,看得上也得根据导演的要求一遍遍修改,改到最后面目全非了,得不到观众认可了,观众不说是导演改坏的,是你小品演员不行。
在那一刻,我为蔡明的坦诚和明智感动。
以为蔡明真的急流勇退了。转过年来,又在春晚上看到郭达和蔡明这对老搭档的身影。
一年又一年,年年春晚都会看到。印象中,这对老搭档的小品,得二等奖都少。三等奖是什么奖?安慰奖。
小品《北京欢迎你》是体现奥运元素的节目,说的是郭达、蔡明饰演的两位老人,争抢一件奥运志愿者穿的上衣,争做志愿者,并且在为别人服务时闹出一些笑话。小品的包袱是,郭达也不是奥运志愿者,他身上穿着用来“显摆”的奥运志愿者的上衣,是他儿子的。
小品的主要情节是为三个人提供了帮助。
第一位是韩国人,内急找公厕。这一环节最“出彩”的地方是,在韩国人向公厕奔去的瞬间,用了一声很大的那种音响效果。大年三十,都吃着年夜饭看春晚呢,配上这种音响效果,你不多吃上碗饺子都说不过去。
第二位是欧美小伙子。小伙子只会说简单的中文,要去五棵松体育馆。蔡明指手画脚,希望用肢体语言让小伙子明白各种地名,但越搞越乱。对这一环节的感觉是,一个缺心眼的老外,碰上了一对傻呵呵的人。
第三位是从广东来北京拍婚纱照的姑娘。志愿者不能光为老外服务,怎么着也得为国人服务一回吧。拍婚纱照要从广东坐飞机跑到北京拍,只能解释为一有钱二北京拍的比广东好。穿着婚纱就与老公走散了,手里只拿着几个汽球,可马上就要坐飞机往回走了。郭达就举着蔡明,蔡明再举着汽球,帮人家找老公了,那丢了新娘的老公就看到了汽球,找到姑娘了。且不说在北京那高楼林立的地方那汽球能举多高,且不说那位老公眼神得多好才能看清汽球是自己新娘的汽球,就说这找的方式吧,如果在二十年前,还能说得过去,放到现在,绝对弱智。现在谁没个手机啊,总不会两个都没有都没带吧?只要有一个人有手机,很简单就联系上了,用得着神经兮兮地着急,用得着举人举汽球啊!
《北京欢迎你》这个小品,我们能看到北京人的热情,但也看到了另外三个问题:一是北京的奥运志愿者工作不够充分,真需要的时候找不到志愿者;二是北京迎接奥运的外语普及工作不充分,一位热心奥运志愿者工作的人,只会一句“北京欢迎你”;三是北京人有点没大有数,不懂外语就敢上街为外国人服务,添乱。
看到报道,小品《北京欢迎你》是命题作文,改了四十多稿,也真难为郭达和蔡明了。
其实,我曾经喜欢过郭达的小品,喜欢的是《卖大米》;我也喜欢蔡明的表演,喜欢的是《闲人马大姐》中蔡明的表演。但他们两人合作的小品,很难让人喜欢。
放弃上春晚或者改为与其他人合作,或许是郭达和蔡明更好的选择。
附:央视:不要喋喋不休,不要太残酷
歌声飘过三十年,少了董文华是遗憾
漏洞百出的小品《黄豆黄》
相声《我有点晕》真够晕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