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问题,我曾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赵本山的小品大都能让人开怀大笑,而其他费尽心机创作表演的小品大都漏洞百出,就是让人笑不出来呢?
前些日子看电视,偶然看到郭德刚的一个访谈节目。2月4日,郭德纲到济南为其2月14日在省体育馆举办的“相声专场”造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郭德刚说了一段话:演员实际上是分为卖艺的和“卖身”的两类。所谓卖艺的,就是靠卖票来生存的演员,你没有厚实的艺术功底,没有拿手的作品,卖不出票去,你就没法生存。所谓“卖身”的,就是属于艺术团体的演员,有工资,有待遇,衣食无忧,演出是为完成演出任务而演出。
郭德刚自己当然是卖艺的了,德云社班主嘛,由相声个体户发展为经营相声的私营企业小老板。
听完郭德刚这段话,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原来是演员的身份决定着艺术的质量。
姜昆鼓了好多年,今年带着《我有点晕》重上春晚,结果却倍受非议。其实对姜昆来说,这已经很不简单了,作为中国文联曲艺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能拿出个相声段子,真的已经很不简单了。
赵本山、小沈阳等东北的二人转演员,当然也是卖艺的。虽然这些年老赵办公司,搞集团,把文化产业做得红红火火,但他仍然是个文化私营企业老板兼二人转演员。
看看其他在春晚上吆吆喝喝、装腔作势的小品演员,大都生活在京城,住在富人区,不是国家文艺团体的,就是部队文艺团体的,脱下便装就穿军装,都是有组织有地位的人啊!平时就是在这个节那个庆的晚会上表演个“命题作文”式的小品,反正是政治任务,没水准不要紧,底下照常掌声一片。
身份为什么会成为决定艺术质量的因素?因为身份决定着你提高艺术水准的迫切程度,决定着你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远近。
郭德刚要不停嘴地说学逗唱,一天不张嘴,一天没收入。而天天表演又要求他不断创作新段子,尽是老掉牙的段子,谁买你的票?因为天天置身于观众中表演,他对观众的喜怒哀乐很了解。
赵本山更是一直生活在东北那肥沃的黑土地上,因此,他的小品最有生活气息,他的小品语言最有生活情趣,他的表演最质朴。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脱离了人民群众生活的艺术创作,只能是胡编乱造,肯定不会受到人民的欢迎。
附:漏洞百出的小品《黄豆黄》
相声《我有点晕》真够晕的
生拉硬拽的小品《北京欢迎你》
别给赵本山扣上“政治错误”的大帽子
《暖冬》的一些台词很无聊!
老套而虚假的小品《吉祥三保》
喜欢《不差钱》的理由:它让我开心大笑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