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拓荒牛
拓荒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915
  • 关注人气:76,3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及发展演变

(2007-03-03 20:55:45)
标签:

春节习俗

元宵节

美食

吃元宵

谈天说地

起源与由来

资料

史料

拓荒牛

分类: 杂七麻八
         “卖汤圆,卖汤圆,
         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
    这是大家熟悉的台湾民歌《卖汤圆》中的歌词。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到了吃元宵也就是汤圆的时候了。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还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其乐融融。有人称元宵节是是中国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有着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呢?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及发展演变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据文字载,宋代以前还没有元宵,那时人们过元宵节吃的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到了唐代才有“正月十五日,作膏粥以祠门户”的说法。这种“膏粥”,大概是一种甜粥。时至今日,在我国个别地区,仍有吃“元宵粥”的习俗。有人据此推想,这种“膏粥”就是元宵的前身,不一定准确。经过多年的演变,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南宋孝宗时的大臣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这首诗题目的全名叫《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坐间成四韵》,虽然有些啰唆,但却透露了“元宵煮浮圆子”是前人没有谈过的。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之意,因为它飘在碗里,像是一轮明月挂在天际。天上月圆,碗里汤圆,家人团圆,
    因为汤圆最初只是元宵节的吃食,久而久之,便直接呼它为元宵了。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说明这时开始把“汤圆”称为元宵了。
    到了明朝,人们就普遍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了。《明宫史》说:“初九日后,吃元宵。”刘若愚的《酌中志》详细描述了元宵的做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闻名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
    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过去,民间吃元宵一般都在上灯的这一天,也就是正月十三,所以称“上灯圆子”。而落灯的正月十八日这天,北方则有“落灯面”的说法,即此日须吃面条,意谓天长地久,延年益寿。南方则有吃“落灯糕”的习俗,有年年高升的吉利蕴意。
    明天,让我们唱着台湾民歌《卖汤圆》,合家团圆吃汤圆吧:
             一碗汤圆满又满,
             吃了汤圆好团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