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们常说“天下工艺看苏州,苏作精华在吴中”,却鲜少有人知晓吴中的苏作精华,一半以上都在被誉为“洞天福地”的光福镇。
光福地处太湖之滨、邓尉山麓,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汉柏、古寺、香雪海,名人荟萃,其独特深厚的人文积淀,孕育了缤纷多样的民间传统工艺。
光福是近代玉雕、核雕、红木雕和佛雕的重要发源地,从明、清时代起,光福就有从事这四大雕刻工艺的艺人。现如今,光福玉雕、红木雕刻、佛雕和苏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艺都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光福核雕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镇不大,到访过的,无不为其清奇古怪、独具匠心、巧夺天工的技艺所叹服。江南名镇中,无论是周庄、乌镇、西塘还是南浔,都无法找到相通之处。
光福既有湖光山色的天然妩媚,也有能工巧匠荟萃的人文魅力;既有丰富的物产深厚的文化,又有门类众多的民间工艺,可谓是江南少有,全国罕见。
秋阳之下,走进光福。街区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玉雕艺术馆、核雕工作室和红木雕家具店。另外,除了四大雕刻,光福的民间手工艺还包括刺绣、缂丝、吴罗、古铜器、砖雕、船模等,门类众多、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目前光福工艺从业人员有七千余人,占全镇人口的六分之一。光福的神奇在于,这里的山水草木,既有凡尘的烟土气息,也有艺术的空灵感觉。在小镇穿寻,迎面走来踽踽独行的老者,或婀娜多姿的少妇,很可能就是某个艺术大师,你不由对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肃然起敬。小镇有各级工艺美术师一百五十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及高级工艺美术师二十人。孙林泉、陆小琴、许忠英、马洪伟四位大师还是中国民间工艺领域最高奖“山花奖”的得主。

太湖水轻轻荡漾,孕育了古镇丰厚的文化土壤。光福的民间手工艺为它赢得了“中国工艺雕刻之乡”等美誉。包括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在内的“光福四大工艺雕刻”自成体系,已形成了从产品设计、加工、制作到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比较成熟的产销体系,光福相继建成工艺街、迂里玉雕村、冲山佛雕街、红木精品展示馆、中国工艺文化城等工艺文化发展平台,工艺雕刻年产值近十亿元。
一个小镇的民间手工艺术门类浩繁,又汇聚了如此多优秀的乡土艺人和艺术大师,可谓一绝。当然,尽管光福在民间工艺圈名闻遐迩,但社会公众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原来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酒香也得会吆喝。我们政府要着力把这些人才推出去,不能让他们捂在‘家’里面。”光福镇党委副书记许文清代表镇党委、镇政府说出了心里话。
这几年,光福当地政府积极引导,以协会为平台,不断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承办了多项国家级工艺赛事,帮助乡土艺人开阔视野,提高技艺。如举办“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等,除此之外,还“走出去”参加各种技艺交流活动。
前年,光福20位工艺雕刻师携50件“苏工”雕刻精美作品,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巧夺天工——光福雕刻艺术展”。这是光福也是吴中、苏州雕刻艺术作品首次亮相国家最高剧院。去年,“福聚匠心——苏州光福手工艺作品台湾展”在台湾举办,展示光福11位工艺大师的65件手工艺精品,除四大雕刻之外,还增加了缂丝、刺绣,传播发扬了光福丰富的工艺种类和精湛的制作技艺。
今年国庆前,以“苏作天工·根植吴中”为主题的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苏作工艺展”在欧洲丝绸之都法国里昂拉开帷幕,掀起了一股“中国民间工艺苏作风”。展览展出的手工艺精品均出自吴中区光福镇,镇内十二位民间工艺大师所创作的十八件艺术作品,涵盖了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刺绣和缂丝六大门类,集中展现了苏作精髓。
“政府、高校、协会和个人,四股力量一起发力,一定会走出传统工业的发展新路。”光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玉雕大师孙林泉信心满怀。“在大家的努力下,光福发展会更好,‘工艺雕刻之乡’美名会流传更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