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国每年的食物浪费到底有多严重?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一个课题调查显示,内地餐饮的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除了餐饮的食物浪费,中国每年粮食产后的损失浪费至少达3500万吨。这两组数据合在一起,相当于近3亿人一年的口粮被白白浪费掉了。
前一种浪费,主要发生在饭店和食堂的饭桌上,而后一种浪费,则发生在粮食的储运及加工环节。据国家粮食局对外公布的信息显示,因农户储粮装具简陋,保管水平低,每年农户储粮受鼠虫害及霉变的影响,损失约2000万吨;粮食主产区的露天储粮、“危仓老库”与包粮运输等物流方式,使粮食储运时损失达750万吨以上;为迎合消费者对粮食口味和外观的追求,粮油加工企业的过度加工,损失达750万吨以上。
相信每个人看到这些数字,都会感到心痛。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全世界有7.95亿人处于食不果腹的状态,而中国则有1.34亿人营养不良。一方面是天量的浪费,一方面仍有大量的人在忍饥挨饿。
粮食是土地的精灵,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生命之源,这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但是他们没想过的是,浪费粮食也相当于在洗劫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破坏已经濒危的生态环境。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一公斤粮食需耗费近一吨的水,加之粮食在加工制作中,消耗的水量更多;农药化肥的滥用也早已让土地资源不堪重负。全球温室气体排放,20%来自农业生产。浪费掉的粮食对城市环境也造成破坏。各类餐饮垃圾易腐烂变质,在垃圾收集和运输的过程中污染环境,而填埋场的垃圾渗透液也会污染地下水,是大气污染和蝇虫滋生的原因之一。所以,浪费粮食,既是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侵蚀,也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意味着对人类劳动缺乏基本的敬畏和尊重,将导致整个人类付出代价。
为此,应把珍惜粮食、减少粮食的损失和浪费,纳入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
首先,需提高农户的储粮条件。中国的农户家庭储粮,每年约占到粮食总产量的50%,鼠害、霉变、虫害及农药化肥的污染,使农户储粮损失率超过8%,这是一笔极大的浪费。中国乡村的地理环境复杂,政府只有针对不同环境采取应对措施——例如,对农户分散的山区,国家应有资金扶持,为农户提供科学的储粮设备或为村庄建设新型粮仓,主动改善农户储粮条件——才能真正减少农户在储粮过程的损失。这些年,国家粮食部门虽已采取了一些行动,但显然投入得还不够,覆盖与惠及的农民数量还太少。
其次,要让粮食从田间生产到民众餐桌的各个环节皆有法可循,政府的监管也需有法可依。那些发达国家的粮食生产与流通之所以水平高,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通过立法规定了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的责任、权利及义务,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如加拿大有《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麦法》,美国有《粮食仓储条例》,澳大利亚不仅1942年就制定了《粮食法》及实施细则,为应对WTO,1995年又制定了《新粮食法》。这些国家的粮食市场发达,交易秩序井然,浪费极少,主要得益于法律体系的健全。中国虽在4年多前就起草了《粮食法(征求意见稿)》,但至今仍未正式公布。今年初,全国人大曾明确表示今年将制定粮食法,但眼看年底已至,仍没有立法动静。作为粮食生产大国,立法对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储存与物流水平、规范粮食交易,作用不言而喻。
其三,需在全社会倡导“惜粮”“节粮”的国民文化。中国是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文化传统,但这些年刚刚称得上丰衣足食的国人,就开始有了讲排场、比奢华的暴发户心态。这也是中国粮食在餐饮环节浪费越来越大的主因。人固有选择自己食物的权利,但自然资源是众生共用的,人并没有浪费的特权,并且,人在浪费粮食的同时,也会减少在其他行业的消费,从整体上说仍会增加社会运营成本与推动物价上涨。
倡导“节粮”的国民文化,不只是提提“光盘”口号,还需从改变我们的用餐方式入手。目前中餐的大桌用餐,无疑要比分餐或自助式用餐,更易造成浪费。改变膳食结构也很重要。当下人们喜欢吃抛光的精制米,有行业协会做过测算,仅此一项中国每年就损失大米约80亿斤,相当于2000多万人一年的口粮。而这种精制粮远没有粗粮更符合现代营养学的要求。
此外,培养食堂、餐饮与超市这类与粮食相关的行业规范与“惜粮”意识,同样重要。
只要这些行业主动担当了“节粮”“惜粮”的把关者,建立相应的奖罚制度,国民素质改变起来也很快。比如在德国,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浪费超量有人举报,就可按规定罚款。超市对过期食品的处理,现在也是食物浪费的一个源头。丹麦为减少食物浪费,对虽然过期但食用后没有危险的食物,皆可专门贩卖,也吸引了大批顾客。据说丹麦过去5年已减少25%的食物浪费,与“停止浪费食物”之类公益组织的各种活动有关。
改变中国巨大的食物浪费刻不容缓。中国的资源与生态已难以支撑这种浪费,再浪费下去,何谈未来?
文/周兼明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36期总第6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