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企海外并购为何阻力日增?

(2016-12-23 11:01:16)
标签:

杂谈

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的模式由来已久,在许多方面也受大家的欢迎。例如,总部位于上海的光明食品集团收购英国维多麦食品公司时,几乎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维多麦食品公司借此得以获得资本的注入,可能还会获得进入中国市场更为可靠的机会。同样,中国在原材料方面的投资也采取了多种形式,并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并购进行探索。

然而,中国最近尝试获取更具战略重要性的科技公司或公用事业公司的努力,却面临着外国当局更严格的审查与反对意见。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美国的警告后,中企对德国芯片技术企业爱思强公司的较小规模的收购案因安全原因而受阻。尽管这笔交易被叫停实际上可能是出于重要的安全原因,但对瑞士农业综合企业先正达的另一笔规模大得多的收购也正面临着管理部门的拖延,而阻拦收购先正达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安全原因。实际上,就连爱思强公司也一直在向中国出售设备,迄今并没有引起任何担忧。

虽然这些交易上了头条新闻,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收购一直面临着不利处境。早在2005年,中国石油企业中海油就放弃了对优尼科公司金在东南亚很有影响的一家美国石油公司的投标,因为中海油在美国遭遇了政治层面上的强烈反对意见。此后一段时期内,中国技术公司对海外企业的大量专利资产的收购也引起了一些担忧,但最终还是获得批准。因此,现在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些交易今天面临着反对意见?是因为对等原则吗?

公平地讲,中国近年来海外收购的增加是与中国范围更广的“走出去”战略相一致的。因此也许海外的反对意见高涨,仅仅是这种范围更广的收购案在数量上增加的必然结果。但推理的逻辑看来的确开始改变了,似乎围绕着资本投资的战略问题变得更为重要了。

撇开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意义不说,还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外国投资者感觉到,在中国投资多么困难。例如,人们长期翘首以待的外国投资法仍在讨论当中,只有在其生效后才会开放特定的经济领域。简而言之,被中国视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部门仍将对海外企业关闭大门。因而,很难设想中国的石油或钢铁企业甚至汽车制造企业,在近期内会归外国所有。

一种更进一步的考虑是,虽然中国正致力于发展创新导向型经济,也许创新导向型经济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出现,也许要比我们估计的时间早一些,但目前中国仍倾向于购买技术,而不是自己发明。就此而言,没有外国对中国技术企业有相应需求,外国企业往往希望的是获得市场准入。

简单地讲,在中国近些年来大规模的收购之后,现在的情况是其他国家开始对出售尖端技术企业是否明智提出质疑,就好像它们是把下金蛋的鹅卖掉了似的。显然,中国企业界认为,他们正在购买通往技术更先进的未来的捷径,他们也许是对的。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问题不言自明:有谁会在知情的情况下向他们出售这样一家企业呢?

由于全球贸易减速,以及这种减速所预示的利润减少的前景,世界各国正开始考量自己的竞争优势,更加珍视自身优势。因此,并非完全出人意料的是,各国对于这些交易会进行更加严格的审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