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苏联剧院里的“托儿”
苏联解体前,国内剧院里活动着很多“托儿”,他们或者专门鼓掌和喝彩以带动观众席气氛,或者喝倒彩以及想方设法破坏演出。康斯坦丁·伊柳先科是其中一员,他在2016年夏季接受了俄罗斯媒体采访,揭露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1980年代末,尚为大学生的他一次偶然机遇认识了鼓掌领头人,从此进入这个神奇行业。这个年轻大学生从此可以任意进该剧院看演出,他只需要给检票员出示一张旧票,对方做一个撕票的动作后就放他进去,他在幕间休息时付给检票员1卢布。
组织上发给伊柳先科的票售价1.8卢布,但他可以按照10到20倍的价格转手,运气好的时候能卖给外国人以赚取外汇。靠转手剧院门票赢利,不光是伊柳先科这样的“托儿”,还有很多更专业的“黄牛”。剧院窗口于每周六卖票,观众不乏通宵排队者,每人只被允许买有限的几张票,而“黄牛”会从别人手里收购门票,再以高价转卖或者去商店换食品。计划经济下的苏联,一切物资都短缺,伊柳先科目睹有人在食品店里用门票成功换取蛋糕。这份外快工作的性价比不低,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托儿”们通常都热爱它,甚至愿意舍命来守护它。一个“托儿”曾冒险拦截一辆脱缰的马匹拉的马车,车上是一个小有名气的芭蕾舞女演员,死里逃生的他解释动机:“它们差一点把我的所有‘产业’给毁了。”三年后,苏联消失并给所有领域带来翻天覆地变化,伊柳先科告别这一行。
抗战大后方,技术工人爱跳槽
战前中国的工业集中在沿海城市,尤以上海为工业重镇。当沿海地区悉数沦陷后,大后方的重庆和昆明成为当时中国的工厂集中地,其次是贵阳、西安、宝鸡。战争初期,工业设备和物资的内迁还算顺利,但熟练技工未必愿意跟随政府和企业去内地过苦日子,所以技工短缺成为战时生产的一大难处。后方工厂里的骨干技工多来自上海、无锡、广州、天津、汉口等城市,本地先前无成熟工业故无法培养技工群体。西迁的技工,或者由政府专门运送,或者由政府和厂家一起运送。
当时在西南、西北的工厂里,技工供不应求,绝无失业之虞,跳槽现象因此极其普遍。本事过硬的技工根本就不屑于跟雇主争取提高待遇,他们认为这纯属浪费时间,跳槽一次,收入就增加一次,换厂动作川流不息。雇主们一方面从别厂挖人,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骨干员工被人挖走,便更加依赖外来的技工培养本地工人,但养成速度很慢,本地工人始终不能取代外来技工。技工们过于频繁的跳槽自然影响了工厂生产,也降低了战时生产效率,行政院为此在1943年初公布《战时管制工资办法》,同年7月颁发《战时全国技术员工管制条例》,多少缓解了危情。
文/陈祥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6年第29期总第5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