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文选自《凤凰周刊》第227期
纪念一场并未发生的聚会和献给西藏的青春
23个人物有名有姓,有男有女,有生有死。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个性,相遇在西藏。
这些人是当时西藏文学艺术领域的精英,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实践、飞扬的青春乃至生命,影响了西藏艺术的各个层面,形成了当时以拉萨为中心的西藏新文化人群体。一方面,他们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油画、影像,使得西藏的文化艺术从另一个角度另一种色彩得以表现,呈现在内地人的视野;另一方面,在他们各自的生命旅程上,西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虚拟的聚会
20世纪80年代的拉萨,集合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于小冬也是其中一员。于小冬出生于沈阳,1984年自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申请进藏工作,1997年离藏,在西藏生活了13年,一直坚持画西藏,特别是以藏民为主题的西藏群像的创作。
说起他们当年的进藏动机,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比喻是:40年代的进步青年向往并奔赴圣地延安,他们希望去远方寻找自己的艺术理想。
80年代后期开始,这个群体中不断有人离开西藏——内调,出国,也有人永远长眠在那片土地上。这时于小冬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虚构一个聚会,把这些人邀请到一起。于是便有了油画《干杯西藏》的诞生。
《干杯西藏》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画中虚拟了上个世纪80年代“藏漂”一族代表人物的一次聚会。他们中间有作家马原、扎西达娃,诗人马丽华、贺中,画家于小冬、李新建、韩书立,摄影家车刚、罗浩,戏剧家牟森……
本来于小冬想取名为“最后的晚餐”,但是马原与他商量“最后的晚餐”是否过于凄凉,建议改名为“与西藏干杯”。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创作体验。”于小冬说。这幅画的创作随着他对西藏和画中人的认知修改了很多次,从画里所使用的绘画语言、人物造型、构图,细到桌子上红布的皱纹,所有人物的排列,一切都经过了仔细推敲。
在一个群体的青春已经结束,理想开始变化的时候,于小冬将他们当初的激情和离别的茫然,在《干杯西藏》中定格。鲜红的桌布显示了他们对西藏的热情,绛紫的天空代表了他们的彷徨与忧郁,洁白的哈达寄托了对死者的哀思。
真实的画中人
于小冬在画里追求了一种宗教绘画风格的意境:没有更多的高光亮点,没有斑斓绚丽的服饰色彩,所有这些人物都像圣徒,显得洁净并略带忧郁。
不得不提的是画中两位佩戴哈达的女子,当时,于小冬他们那群人中的女性原本就不多,但是画中的逝者恰恰都是女子,她们都长眠在西藏了。作家龚巧明1985年搭乘的车翻落到陡壁下的激流中,年方37岁;作家田文,上世纪80年代西藏文坛的女才子,1987年在弃车步行穿越被泥石流冲毁的公路时,被一块飞石击中头部身亡,年仅29岁。
2006年4月22日~5月12日,“渡—于小冬西藏油画展”在北京仁艺术中心开幕,《干杯西藏》仍然是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幅作品,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马原曾说,这幅画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最后一批理想主义者。20年过去了,这幅画的人文含量和历史价值更加凸显。正如作家马丽华所言,“那个西藏已经消失”,终将有一天,画中人也会一一消失,只有这幅画,定格了一次并未发生的聚会和他们曾经献给西藏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