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同于大陆将能源安全上升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态度,英国语境下的能源安全更关注消费者能否以合理的价格来获得满足其所需求的能源供应。
原题为《华人企业控制伦敦能源安全?》
“你也许有兴趣知道,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纪录片《穹顶之下》中,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大臣爱德华·戴维(Edward Davey)在谈到能源安全的话题时,笑着这样说。这家中国公司很快引发了舆论的好奇。其实,中国民众对这家公司背后的主人并不陌生——曾经的华人首富李嘉诚。2004年至今,李嘉诚接连收购了英国四大供电商和供气商,承担着英国超过25%的燃气供应和30%的电力供应,其精心构筑的能源王国几乎征服英国全境。
而李氏财团之所以能在英国能源市场纵横驰骋,则源于英国政府长期以来将吸引外资作为增加市场内部竞争、改善能源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施。

随着近年来中英关系不断升温,中国在英能源投资项目呈现出井喷态势,截至2014年底,已有500多家中国企业落户英国,李嘉诚及其家族正是其中执牛耳者。李氏财团旗下的电能实业公司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英国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及可靠的市场监管制度,也具有稳定而理想的资产回报率,这些都成为吸引其进军英国市场的重要因素。
自1991年收购英国最繁忙的港口费利克斯托港以来,李嘉诚就开始布局其庞大的英国投资棋盘。此后,李氏财团不断扩张其在英国市场的商业版图,接连收购了英国主要供气商北方气网公司和威尔士及西部公共事业设备公司,并将法国电力集团旗下的英国电网业务、海堤电力公司的发电业务及英国最大供水与污水处理公司之一的诺森伯兰水务公司、铁路租赁公司三巨头之一的英国铁路集团和第二大移动通信公司收入囊中,交易数额不断更新,接连创造了当时香港上市公司对英国电力资产的最大收购案和金融危机以来英国私营水务行业的第一笔重大收购。
能源、水务、铁路、港口、电信,这些有关基建与民生的关键领域逐渐掌握在李氏财团手中。据英国《每日邮报》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以来,李氏财团在英投资总额已接近500亿英镑。
快速、大规模的在英投资为李氏财团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有关“李嘉诚放弃大陆资本转投海外市场”的经济争论,更在英国本地掀起轩然大波。
早在2011年,英国《每日邮报》就曾发表评论文章称,李氏财团在英投资规模堪比建立了一个“李嘉诚王国”。2015年初,该报再度发表题为《中国的节俭富豪买下了整个英国》的报道,称尽管李嘉诚在过去二十年里已经默默收购了大量英国资产,然而大多数英国人却对这位已在英国成功构筑商业帝国的“商界超人”知之甚少。
以燃气、电力为代表的能源领域是李氏财团在英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整个财团溢利的主要来源。随着李氏财团逐步完成对英国四个主要供电商和供气商的收购,并组建全英最大的配电商英国电网公司(UK Power Network),李嘉诚已拥有英国超过25%的燃气供应和30%的电力供应业务,其能源资产遍布苏格兰、伦敦、怀特岛及英格兰东部、东南部、南部和北部地区。
借外资加强能源安全英国能源政策强调市场机制的重要性,自1986年英国燃气公司实行私有化改革,英国成为能源市场自由化的积极推动者。
通过肢解国有能源企业所有权、调整产业结构,英国政府不断鼓励大量新兴的私有企业以及海外投资者加入能源市场,增加市场活力与自由竞争,从而破除老牌国有企业对能源市场的长期垂直垄断,使消费者能够自由选择能源供应商。
构建自由竞争的能源市场更为英国能源安全奠定基石。英国贸易与工业部发布在2003年和2007年的《能源白皮书》就已强调了市场自由化在维护英国能源安全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然而,尽管能源市场自由化的成功经验使英国目前依然保持其欧盟第一、全球第四大能源安全国的领先地位,但英国官方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英国能源基础设施存在严重的老化问题,全国近五分之一的发电站或在未来10年内关停,输配电网也亟待维护更新,仅这一项就需要在2014-2020年间投入1000亿英镑。加之近年来能源成本不断上涨,欧盟一体化政策也导致英国市场更容易受到欧盟市场波动的影响,仅凭英国能源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满足其维护基础设施及稳定能源市场所需的各项资金需求,这促使英国认识到有必要通过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来应对能源安全领域的种种挑战。
及时、有效的投资正是解决英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不同于大陆将能源安全上升为“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态度,英国语境下的能源安全更关注消费者能否以合理的价格来获得满足其消费需求的能源供应。
目前,英国能源领域的投资项目已初见成效。2010到2014年间,已有超过160亿和38亿英镑被分别投至电力和燃气系统。到2020年,这些数字将被更新为340亿和76亿英镑。
其中,海外投资者的参与不可小觑。伦敦大学学院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斯帕塔乌认为,“通过吸引海外投资者,英国可以提升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巩固其能源安全。”为此,英国将企业税基本税率下调至20%,并因此成为G20集团中税率最低的国家。而对于研发并应用创新技术的海外投资企业,企业税将进一步优惠至10%。
李嘉诚正是在英投资者行列中的佼佼者,其控制的能源企业在维护英国能源安全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仅2014年,李氏财团所有的北方气网公司和威尔士及西部公共事业公司就分别斥资4100万和7500万英镑,用于更换和维护超过940公里的老化燃气管道。这一方面增强了燃气输送的安全可靠性,为李氏财团带来了稳定的收益,同时也为英国政府节约了大笔资金,巩固了当地能源安全。
在更为清洁而实惠的能源选择面前,英国民众对于前来瓜分能源市场的海外投资者也并不反感。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学家德姆斯基对《凤凰周刊》记者表示,“英国民众并不担心国内能源网络的控制权易主,相比之下他们更为关注电力、燃气和石油的支付价格,这些才会真正对他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开放电力市场、吸引外部投资、增加自由竞争是英国解决现有电力供应短缺、基础设施陈旧、新建产能并网的重要举措。此外,多个私人企业的参与打破了政府主导的电力行业局面,企业间的自由竞争不仅破除了政府一家独大的垄断状况,还可以在电力价格上形成优惠,使得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均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利益。
近二十年来,英国能源市场的合并重组不断增加,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国有资产改由海外投资者持有,从而形成了多国投资者相互竞争的格局。
中企影响将继续扩大多样化的能源进口和供应商为英国能源市场注入了更多活力,庞大的能源投资也为应对风险提供资金支持,但海外投资者也可能成为影响英国能源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由于近年来英国燃气生产能力不断萎缩,英国不得不通过燃气进口来填补能源需求的巨大缺口,这多少削弱了英国在面对突发能源安全风险时的应对能力。2009年俄乌危机爆发,由于俄罗斯切断了对乌克兰的燃气供应,英国本地燃气价格因此上涨了17%,这提醒英国政府必须在现行能源安全策略中纳入对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考量。
为减少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性,英国政府开始积极推行到2020年减少20%能源进口与消费量的能源效率政策。此举旨在确保英国不易受到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由此维护其能源安全水平。
在稳定能源市场方面,英国是欧洲国家中最为倚重市场机制来规制能源行业的国家。
但目前,英国能源市场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仍以英属能源公司为主,其企业规模、业务范围和市场份额都是新兴海外投资者难以匹敌的。能源市场的大部分控制权依然由英国掌控。与此同时,吸引投资依然是英国增加市场内部竞争、改善能源安全水平的重要措施,并逐渐染上一定的战略色彩。
英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最为严格的国家之一,低碳减排正逐渐成为英国能源安全策略的基本目标。《英国低碳转移计划》称,2020年清洁能源应占英国能源供应的15%,全国40%的电力应源于低碳能源。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发展国内清洁能源的生产能力,来进一步减弱对海外能源进口的依赖,实现愈发严格的低碳发展目标。这表明,清洁能源作为英国应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新思路具有重大投资潜力。
中国投资者已经注意到英国能源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除李嘉诚外,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广核、华能集团和英利集团等大型企业也纷纷入主英国能源市场,清洁能源已成为现阶段中英能源合作的主要议题之一。
为进一步鼓励中国企业赴英投资,2014年3月,中国发改委同英国内阁办公室部长奥利弗·莱特文共同发布了《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指南(2014版)》,这是中国官方发布的首个针对其他国家的投资指南。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该指南的发布凸显出英国政府在吸引中国企业投资上所做的努力,同时也表明英国吸引外资来改造能源等领域的努力已初获成效。
同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英国首相卡梅伦邀请率经贸代表团访英,双方签下了价值140亿英镑的投资协议,能源领域依然是此次合作的重点内容。这一方面为中英两国在能源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同时也暗示着未来中国在英国能源市场的影响力还将不断扩大。
实习记者/卢伊
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总第55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