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赵新宇
郭洁家里算热闹非常。她生了一对龙凤胎后,妈妈和婆婆都来到北京,六口人忙进忙出,还养着一只大白狗,屋檐之下每日都是人间烟火。
这烟火来之不易。2012年4月,郭洁感觉腹部有些疼痛,就去医院检查。“本来没觉得多严重,也没什么难过的症状,”结果B超显示在子宫部位发现了疑似恶性的肿瘤。“我整个人蒙掉了。”
但郭洁仍算是幸运,她的病情没那么重,医生诊断为子宫内膜的“癌前病变”,暗示她不必急于切除子宫,然而,即使最佳治疗方案也会使子宫大受损伤——从此失去怀孕生子的能力。
郭洁跟丈夫结婚三年还没有生孩子。这样的病情让家里的气氛变得敏感而脆弱。郭洁的妈妈希望能再找找别的法子,“如果失去生育能力,婚姻肯定稳定不了。”
“我当然不是那种会离弃妻子的人,但那时首先想的是寻找希望。”郭洁的丈夫言语间也流露出当年的压力:“主要就是因为我们两人都想要孩子,如果有一个不想要了,那问题倒解决了。”
全家人最终达成一致:寻求保住生育能力的治疗方法。于是,他们成为协和医院刘海元医生试验“转化疗法”的理想对象。
所谓转化疗法,就是给患者注射远高于孕妇水平的孕激素,促使癌变的内膜逆转为正常的内膜。据刘海元计算,这个疗法的治愈率大概为60%-70%,而保住生育能力的成功率是30%-40%,算是不错的效果,但不能像手术那样免除后患,“如果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转移,容易扯不清责任,所以很多医生对它有顾虑。”协和是国内采用这一疗法最多的医院,20多年来,也只做了一百多例。
郭洁的病灶局限在子宫内,又有强烈的生育要求,非常适合尝试这种治疗。她每三个月一个周期服药,期末到医院刮宫检查。郭洁对转化疗法反应敏感,很快就用B超看到了病灶减小,到第二次刮宫,已经查不到癌细胞。
再经过三个月的补充治疗,刘海元告诉郭洁,她可以试着怀孕了。
这个过程就没有之前那么顺利了,2013年一年,郭洁两次怀孕都以流产告终。到2014年初,她又一次怀上了孩子,并出现了严重的妊娠反应。在煎熬中,郭洁喜悦无限,也提心吊胆,能不动尽量不动,生怕“动作大了把孩子晃没了”。直到两个孩子都顺利出生,护士抱给她看的时候,心里悬着的石头才终于落了地。
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18期,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封面故事《希望之书——大陆癌症治疗报告》,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