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赵新宇
“我的抗癌经验?太简单了,就是发现得早。”王文平一脸轻松,如每日吃饭睡觉一般无甚特别。实际上,这位上厕所也会忘记关门的随性汉子,对癌症高度警觉和细心,坚持每三个月去医院做一次超声检查,正是这种小心,在肝癌来袭时救了他一命。
王文平有肝癌的家族史,他的母亲和哥哥均因此疾去世。连续送走两位亲人后,王文平意识到自身所受的威胁。
起初,王文平的肝功能指标几乎正常,一些医生认为他是肝炎病毒携带者,建议他服用抗病毒药物,但也有医生认为没什么问题。直到B超查出肝纤维化,他开始吃中药调理。调理疗法并不见效,王文平肝脏的状况反倒逐渐恶化,出现了肝硬化。2009年左右,王文平再次为肝求医,一位上海华东医院的老教授斥责他,“早该吃抗病毒药,怎么拖到现在?”
“也许那时就已经出现肿瘤了。”回忆起这段,王文平有些遗憾。2010年,王文平的肝部发现了肿瘤,“在中山医院一查查出来不对,当天下午就住院,第三天就开刀,动作很迅速。”
切除的肿瘤只有两厘米大小,王文平几乎没受什么苦就完成了治疗。此后,他还是每三个月做一次B超,每年做一次核磁共振,一晃已经快满五年,并没有再查出什么问题。但手术以后再去检查,王文平每次都惶恐不安,“怕查到复发,就像等生死判决书。这跟还没有患过癌症时感觉完全不同,一旦得过那病,就好比股票被戴了ST的帽子,脑子里始终都在担心会不会出事。”
即使有这样的定期“审判”,并不妨碍王文平享受生活。无论是癌症患者的NGO还是肝病患者的公益活动,王文平都是积极的志愿者。2011年,他又恢复了一年一度的自驾游,“东北,内蒙古,云南,贵州,新疆我去了两次,就差西藏啦!”
原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18期,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封面故事《希望之书——大陆癌症治疗报告》,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