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若真有那么多人准备移民到欧洲,势将为欧洲大陆以至全世界造成难以想像的后果。
香港也曾出现大规模的入境难民潮。二战之后及受内地形势影响的几个时期,来自大陆各地的人蜂涌进入香港。他们大部份都获准居留;1970年代起,香港才严格限制移民。
美国在越战中失利,越共取得最后胜利,之后大批华人逃离越南,触发另一轮难民潮。大多数香港人理解他们的心情,因此同情他们的境况。
其后越南又有大批难民涌港,但这次主要是越南人,香港人的反应也不一样了。毕竟,许多涌港的越南人都曾经为越共而战,原本都是“黑睡衣”(译注:越共制服的俗称)。但讽刺的是,这些人现在想去美国享受生活。
美国拒绝收容他们,因为他们本质上是经济移民(而且来自敌国);但同时,美国又强烈反对香港将这些人遣返。由于当时香港的外交政策由英国制定,而英国又遵循美国的意向,香港被迫强颜欢笑地收容这批越南船民。
这种矛盾的情绪也适用于现时非洲及欧洲的现状。不用动太多脑筋都会发现,危机正在浮现。
一方面,没人愿意看到破船沉没、人们(尤其小孩)淹死在海里的情状。无论是利比亚,抑或利比亚以南的众多国家,以至叙利亚及其他地区,都有大批人士因国家动荡或社会运作停滞而逃出国境。因此人道主义情绪高涨。
另一方面,这些人大多数是贫民,而且文化背景与他们想要去的地方截然不同,对收容国造成沉重负担。
另外还有宗教因素:有报道称,在前往欧洲的船只上,国与国的冲突导致难民之间发生争执,甚至半途出现谋杀事件。为什么要对这种人伸出援手?欧洲国家已饱受失业和紧缩政策之苦,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勇于收容这些新来乍到的人?在多个主要民主国家,已有政党传达民众在这方面的忧虑。有些政党成员的立场当然流于种族歧视,甚至新纳粹主义;但许多支持者只是关心家人福祉和安全的普通人。
我们面对现实吧:当一大批人不请自来,部份人还配备武器,这就叫做“侵略”。
若政策过于温和,不但是政治自杀,还会吸引更多人进入,也会鼓励偷渡,并出现人蛇虐待偷渡客事件。
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Tony Abbott)选择强硬以待──上一次选举期间,他在政纲中承诺遣返偷渡船只,由此成为他胜选的其中一个原因。初抵澳大利亚的船民并不能马上进入国境,而是会被送至其他地方的船民营,等待当局审核其政治庇护申请。因此,前往澳大利亚的船民大减,蛇头也再无生意可做。毕竟,谁愿意付出毕生储蓄,只换来在巴布亚新畿内亚简陋的船民营中年复一年地忍受酷热天气?
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解决方式,我也没有神仙棒,无法变出一个法子来。无论是温和还是强硬的政策,都会惹来批评,也各有利弊。
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地中海上演的是人间悲剧,而香港上周公布的政改方案虽令人失望,但相对之下只是小问题而已。
本文作者卢维思(Mike Rowse)是斯坦顿大通国际(Stanton Chase International)董事总经理,并为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