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42真相】2012年第36期 12月25日刊

(2012-12-27 13:34:23)
标签:

杂谈

分类: Contents目录

   编者按
   近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报告文学作品《温故1942》改编的电影《1942》上映,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引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热议。“温故知丑,以史为鉴”,是媒体替冯小刚总结出来的拍片宗旨。
   其实,电影面世前,来自这本报告文学的颇多“段子”多年来已常被人们提及和引用,譬如“日军开进刘震云家乡放粮救灾”“这次灾荒导致中国政府大失人心,后来的河南会战中日本仅用六万军队,就歼灭了三十万中国军队”“五万中国军队被河南农民缴械”……随着段子传播越来越广,它们倒像是其来源与真实性无需检验的史料一样,经常被媒体引用和发挥,甚至依此构建出某些价值体系。文艺作品不妨虚构,不过,打着“以史为鉴”的旗号,还是需要做经得起检验的考据。
   本刊为此请多位相关领域的长期研究者,各展其长,根据有据可查的史料试图重构这场大灾。诚如电影所言,国民政府当时的确存在反应迟缓及贪腐现象,但事实的另一面同样需要被了解,包括当时并存于河南的日占区、国统区、中共根据地三种力量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冲击,包括灾年中国的抗战实况及其对大灾的影响,包括灾情披露及救灾过程的真实经过,也包括电影及文学素材提供者—美国人白修德书写历史的全过程。
   在多位国内著名民国史研究者眼中,这场大灾以“这就是一场人祸”作结显然有失公允,当年的中国有远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而“人祸”结论的形成过程,是同样值得探讨的另一话题。
  凤凰周刊2012年最后一期,第36期,12月25日重磅推出
  
   
【1942真相】2012年第36期 <wbr>12月25日刊
【1942真相】2012年第36期 <wbr>12月25日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