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香港的关锦鹏

(2007-10-29 11:06:59)
标签:

艺术赏析

书评

关锦鹏

分类: Books三地书榜
  作为香港的关锦鹏
  □ 文 严飞

 
 《关锦鹏的光影记忆》张美君 编        三联书店(香港)

  关锦鹏一直是香港影坛别具一格的导演。他的作品偏离于香港传统商业电影的作风,善于将人物的爱恨纠缠放置于大时代变迁的宏大叙事体中进行解构。解读关锦鹏,就等于看清楚香港的一个侧影。
  作为第一本较为全面的关锦鹏电影研究,本书集结了数十位香港电影、文化及艺术工作者和学者的视野,以《光影中的文化政治》、《镜头下的吉光片羽》、《谈影说戏》、《以戏论戏》4个章节系统探索了关锦鹏的光影记忆。而将这4个章节串连在一起的主线,则是此书对关锦鹏电影风格所概括出的8个字——“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从香港浸会学院传理系毕业的关锦鹏,以助导的角色步入香港电影界。这个时期的香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一批深受西方电影艺术冲击的电视创作者,如徐克、许鞍华和章国明等,纷纷投入到电影创作之中,掀起了一轮香港电影工业的“新浪潮”运动。
  新浪潮电影有两大特点,一是本土导演对香港都市题材的社会写实反映,二是他们在电影工业中寻找多元表现空间的努力。相较其他新浪潮导演,关锦鹏的定位比较特别,故意在商业与独立之间游走。他的电影表面上充满了商业元素,但实质上却保持着商业电影中一分独立的人文精神,坚守着对艺术形式与主题的追求;他偏爱文艺片种,却从来不肯妥协地加入无厘头式的喜剧元素,将自己视野中的城市喜剧诠释成具有香港特色的都市呓语。
  这种“既近且远、既远且近”的美学原则,塑造出了关锦鹏作品中许多不朽和丰富的文化影像。
  以1988年拍摄的电影《胭脂扣》为例。随着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1980年代后期的香港迈入了一个历史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在过渡期间,随着中英双方关系的变化,一个殖民时代即将逝去,香港人在未来面前备感困惑。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的急速发展,却使香港在经济上成长为国际的大都会,香港电影整体生态环境也相应地充斥着纸醉金迷的商业味道。香港人于大时代前的躁动不安,就此矛盾地与经济奇迹的神话并存于吊诡的时空中。
  在拍摄这部影片时,关锦鹏也面临着在内心意愿与外围环境之间如何取舍的角力。此书对关锦鹏的一段访问,就披露了当时关的抉择。电影摄制过程中,嘉禾公司期望关锦鹏可以拍出更商业化的大戏,至少在讲述鬼故事的时候,要加入飞天遁地的奇幻特技和武侠色彩,才能吸引观众眼球。而关锦鹏则坚持认为,在电影的形式表现上,并不能因为签约大公司就迫使自己融入主流当中,而放弃独立电影的精神。《胭脂扣》所想表达的,是借一个女子穿越两个时空两种文化的鬼魅爱情,带出香港于历史转捩时期对过往岁月的怀旧,以及香港人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这组时间关系的思考。冲突之下,关锦鹏在夹缝中寻找平衡,一面迎合电影工业的喜好,增加进诸如“你懂不懂穿墙、飞天?把舌头伸出来给我看看”之类的商业台词,一面又保持着适度的距离,在商业和娱乐的范畴中注入独立自主的个人精神。
  除了电影风格的评介之外,此书也将关锦鹏的电影划分为3个重要的主题,并指出这3个主题见证的是关锦鹏与香港之间3组“既近且远、既远且近”的经历。
  第一组主题集中在家国文化身份的反思上。早期的《胭脂扣》、《阮玲玉》,后期的《红玫瑰白玫瑰》、《愈快乐愈堕落》,都透过刻画主人公漂泊不安的情感,反映香港人面临97回归时的焦虑与身份认同。第二组主题承接第一组家国论述的思考,但将重点转移到都市浮华中,在《地下情》、《有时跳舞》等影片中,以人与人关系为背景,探讨香港人在寻找乌托邦想象之下的爱情与疏离。第三组主题则围绕着性别政治展开。在《男生女相》、《蓝宇》等影片中,无论是异性恋、同性恋还是自恋情结,都反映出有违主流传统的道德行为如何在都市空间中挣扎,是关锦鹏自我情感中“既近且远、既远且近”的一种映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