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枕水江南-乌镇

(2010-11-05 00:04: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摄影旅游


    当我从旅游大巴里跳下来时,被眼前的人头攒动怔住了。随着人流转过一片竹林,小桥、流水,青瓦、白墙,一座江南古镇就这样呈现在我的眼前,简单而明快。如果说江南是一祯精美的画册,那么乌镇就该是封面的那页,无需工笔,无需着色,只寥寥的几笔写意便秀出江南的神,江南的韵,令人心折。尽管喧嚣、拥挤,但走在乌镇古典的小巷里,一份宁静、安详就将我包裹了起来。

    这样的小巷,其实是不适合走这么多人的。这窄窄的、深深的小巷,三、五人散落在里头,或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都是合适的。当然,八、九人也未尚不可,寂静里偶添几份热闹,倒是别样的情致。要是一个人走在这青石板的小巷,那必定是个女子,此时巷子里应该织上一片雨网,让油纸伞绽放在女子的头顶。这样的女子,这样的雨巷,我是碰不上的。但是,有人碰上了,他叫戴望舒,而且留下了一首诗——《雨巷》。我知道,诗人的雨巷并非我现在站立的小巷。可是,我相信,乌镇的小巷,此时我行走的小巷,一定曾经走过这样一位女子。

    “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塘,乌镇对过是桐乡。”清代文人施曾锡的竹枝词正是对水乡乌镇依水成势的描绘。行走在水乡悠长悠长的石板路上,一幢幢不施粉黛的老房倚水而立,木板门、木窗不上油漆,黑瓦、白墙醒目,流淌着简约之美。我坐在临水的木屋里,透过一扇扇格窗,看到对面的一排排老宅倚水而立,静谧中透着生机。我在想,在过去的时空中,老宅子上飘荡着的炊烟,老宅子里演绎的人和事,老宅子里吟诵的唐宋声韵及瓦屋上敲打的明清苦雨,是怎样凝固成一段段历史,成为永恒。临水的格窗,让我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中飘荡,叩问历史,对话现实。

    这个经典的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桐乡市,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意注定了她与生具来的淳朴秀丽,古镇从未经受过战火的蹂躏。任风云变幻,时光荏苒,至今依然展示着小桥流水,茶香琴韵,竹露蕉雨,美仑美奂的绝代风华。

    如果说,水是江南的肌肤,那么,桥就是乌镇的玉骨。据说古时乌镇有一百二十多座桥,及至今日可圈点的也不在少数,婉婉延延的流水之上或拱或平的桥连接着乌镇的家家户户,虽是大多桥身不长,不见伟岸,但却正好因了其简洁精干亦或其婉约玲珑成就了水乡风韵。镇内小河纵横,蜿蜒曲折,临河而起的水阁木楼,绰影幢幢,而河面不大,恰好小桥轻卧,杨柳依依。使整个水乡的格调浑然一体,不枝不蔓,婉若天成。这些石桥尽管历经世世代代的踩踏和风风雨雨的侵蚀,但依旧坚实稳固,给人一种生命的张力,默默承载着人们的交往和传递。
    粉墙黛瓦的民居极具特色,或深宅大院,或简易木屋,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看似随心所欲的布局却极具精巧而和谐的美感,似一位胸有成竹的水墨画家将线条的粗细刚柔,墨色的浓淡干湿,点.线.面的结合信手泼洒,把中国画中的远、中、近景表现的恰到好处。斑驳的墙皮和稍显破旧的屋檐诉说着岁月的风雨,狭窄的石板路被多少来去匆匆的红尘客踏得光滑而低凹,唐朝的银杏古树和百年的南天竹记载着年代的遥远。

    乌镇是一本古老的线装书,踩过青砖铺就的书脊,翻开流水装订的每一页,幽深绵长里走过来一位位文人墨客。自宋至清年间,乌镇共出举人161人,进士64人,可谓文人辈出,人杰地灵。一代文学巨匠茅盾和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更是为小镇增添了几分静雅、几分显赫之气。走进茅盾故居,这所古宅子早已没有人居住,寂静得不染纤尘。乌镇,对于茅盾是生命永远抹不去的乡愁。《林家铺子》、《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等千古名篇,都有着乌镇的气息与影子。

    古老与沧桑构就了这古镇的基调,一切似乎凝固地存在为永恒,成为风景。它不需要表白和展现什么,因为这种深远就足以打动到这里来的每一个人。青石板,小石桥,水上船,马头墙,老房子,古街市,曾经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曾经存在过多少美丽的形态,都原汁原味地娓娓道来,不事雕琢。月下之水,深绿如墨,水上之月,晶莹如玉,整个宇宙,此时只有黑白二色。正是这黑白二色构成了亿万年的神秘,数千年的诗意。不然,何以引得诗人骚客绵绵不绝的吟唱?白蓝二色的蓝花布,黑白二色的粉壁黛瓦,是简单的,也是明快的,亦如月下之水,水上之月。最朴拙的着色,体现了最美的构思,最纯的本质,最平和的人生。难道还有比“水月”二字更能体现出乌镇独有的神韵吗?寓丰富于简单,正如八卦之寓万象于黑白!这不正是古镇的诗意所在吗?这正是古镇的魂!在商风渐劲的今天,乌镇能保持这份黑白的纯美,水月的自然,真是奇迹。

    离开乌镇的时候我禁不住想:俗务缠身、烦恼萦怀的人们真该到这儒风习习的乌镇来走一走,最好能宿上一晚,最好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光着脚踏过这里青石小巷,因为这里是一处无可复制的水墨画,因为这里有你对人生最完美的幻想,因为这里有着梦想中才有的乌托邦……

 枕水江南-乌镇
                                      乌镇,诗意的江南,梦中的水乡。
枕水江南-乌镇

    乌镇的古民居大多是以插入河中的木桩或石柱为支撑,上架横梁并铺设木板建成。这样,房子的一半往往是悬空于水上,看上去颇具动感和美感。

枕水江南-乌镇
    在曲折蜿蜒的小巷中行走,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修真观、立志书院、百床馆、钱币馆及多处大官大商大家的故居,保持着原来的风貌,展示着曾经的辉煌。 
枕水江南-乌镇

   小小的乌镇,如寒门茅舍间出落的小家碧玉,以清丽娴静亭亭娉立于寂寞红尘,宛若瑶池深潭,清夜寒星,恬澹中显出端庄,清纯里透着淡雅,有着绵绵不尽的灵动之妙。

枕水江南-乌镇

   乌蓬船在河面上漂泊,头戴毡帽的船工轻松的摇着浆,乌蓬下的船舱里偶而飘出乡间女子别具韵味的江南小调,船头几只懒散的水鸭在惬意的迷着眼睛,在做别人猜不懂的梦。

枕水江南-乌镇

    最能体现水乡风情的要数穿过乌镇的那条小河。这个风姿绰约的地方,是古镇的点睛之笔。水与镇相融,桥与街相通。

枕水江南-乌镇

      在这里,以河成街,两岸星罗棋布的商铺当铺,酒肆茶楼仍能显示出当年的繁华与歌舞升平。

枕水江南-乌镇

        提起乌镇不能不说她的蓝印花布,它们是江南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情结。

枕水江南-乌镇
    青石板、小石桥、水上船、马头墙、老房子、古街市,静的街、清的水、幽的弄、深的巷……眼光扫过处,是历史,双足行走处,也是历史,一切似乎凝固地存在为永恒。

枕水江南-乌镇
    半圆的石拱桥架在小河上,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轮波动的圆月,乌蓬船在圆月中划过,船上的人不知道自己成了画中的风景。

枕水江南-乌镇

    乌镇养育的名人众多,文学巨匠茅盾当年就出生在这里。我想:在这样一个物华天宝的“灵地”,走出来茅盾这样的“人杰”也不足为怪了。

枕水江南-乌镇

    1977年茅盾欣闻故乡,这一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仍大难不毁,在给家乡的一首西江月词中写下了“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

枕水江南-乌镇

    古朴的房屋,诉说着曾经的过往;轻弥的水雾,泛着时空交错的恣丽,安详宁和,如幽远浩渺的洞箫。

枕水江南-乌镇

    橹声悠远,秀桥碧户,草堂墨轩,寻常巷陌,其间之妙,俗客未可深味。徜徉于古老的青石小径上,岁月的痕迹,自旧时的木格窗棂间点滴漏出,染成莫名的情愫,如风过琴弦,拨痛了灵魂深处的一抹悸动。 

枕水江南-乌镇

    浓浓的古意,是梦语,是谶语,消弥了耳边的喧嚣,心中的浮躁,所有的奔波忙碌在此停歇,所有的爱恨情仇至此方休,所有的尔虞我诈就此消失殆尽。枕一河清波,在梦与故乡之间,长睡不醒。
                       

感谢博友落叶无声赠玉

枕水江南-乌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