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江月
西江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712
  • 关注人气:8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绍兴鲁迅故里

(2010-10-27 14:15:30)
标签:

杂谈

分类: 摄影旅游

绍兴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正门口,由于这几乎是绍兴游客必到之地,有很多旅行团,人很多,基本拍不到“干净”的图片。这样的鲁迅先生,还是很有腔调的~

 

    从普陀山归来,在宁波小住一晚。第二天一早我们又匆匆出发,前往绍兴。
    绍兴有鲁迅。
    其实绍兴不仅仅有鲁迅。绍兴是一座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历来此地,名人辈出。除了先秦时期的夏禹、勾践外,秦汉以来,更是群星灿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的《兰亭序》为盖世之作,兰亭之名闻天下,即由此而得。唐代有诗人贺之章、朱庆余等。南宋有诗人陆游,明代有书画家徐渭、陈洪绶,文人张岱。清代有画家赵之谦、任伯年,以及理学家刘宗周,史学家章学诚等等,不胜枚举。近代名人当中,政治家、革命党人较多,也有文人、科学家。朱自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竺可桢、马寅初等等,当然还应当包括周恩来,他的祖籍在绍兴,如今绍兴还有他的祖居——百岁堂。在绍兴这么多名人中,我想鲁迅对我们的影响可能是最深的。鲁迅意味着什么呢?是语文课本排行榜上一个入选文章篇目最多的作家、一个文学大腕。
    我对鲁迅,既敬佩又存疑。敬佩的是,他对国民性的剖析,令人警醒,且文笔洗练,文风犀利。他笔下的众多形象,已载入文学史。存疑的是,“反右”和“文革”,老先生都成为“左派”的利器,社会效果并不好,当然错不在他。虽然我并不是鲁迅的超级粉丝,不过在我读书的时候也曾憧憬能有一天踏上鲁迅的故乡,走近三味书屋感受文化气息,这种愿望终于在2010年的秋天实现了。
    绍兴鲁迅故里,这是一条步行街,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等都集中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正是由于鲁迅故里的缘故,绍兴获得了文化城的美誉。那天虽然不是双休日,参观的人却很多,广场上都挤满了游客。当你跨进鲁迅故里加入游人队伍,也许终于能体会到“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含义,因为景点里的典故大部分都出自中小学阶段学过的课文,使你觉得熟悉而又有点陌生。鲁迅故居中的家具、摆放物品仍依原样,厨房是他和闰土初次见面的地方。屋后宽阔的园子,被高高的院墙圈着。园中尽是绿油油的蔬菜,下有枯萎的脚叶,顶上擎着黄色的小花,像从来就没有人采摘过。挨着院墙的几棵树倒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攀着树干就可以翻过墙去。穿过几条窄巷,仄过几扇窄门与木格长窗,来到了百草园,进入了先生童年的空间。眼前出现了菜园,有几株稀稀落落的蔬菜,已全然没有鲁迅先生儿时的那番有趣的景象。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大部分地方种着蔬菜。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玩耍嬉戏。心想这是个很平常的园子,为何让鲁迅如此迷恋,以至三十年后回忆起来还感慨无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我想,人的生长历程和人类的发展史是有相似之处的,人的童年跟人类的初期是一样的,就是更依赖于自然,更师法于自然,更沉缅于自然。百草园虽然是—个人工的园子,但毕竟有天空、树木、花草、鸟儿、昆虫这些大自然的要素。因而让童年鲁迅留连忘返。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读着这样美文美句,依然有一种美美的滋味。我仿佛看到先生儿时生动活泼的样子,无忧无虑地跟小伙伴们一起,在百草园里嬉戏,每一个场景都藏着童趣。
    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的正堂前。三味书屋是老年代的私塾,门是锁着的,游人可以从门外观看。这间私塾不大,旧时的桌椅依然健在,只是漆已斑驳。依窗望去,只见堂内摆着几张方桌,形状不一,听说当时学生各自使用的自家带来的桌子。教书先生的桌子摆在学堂中央,桌子上摆放着几本书,一把戒尺,书旁一个纸片写着一个繁体字“早”字。三味书屋,在游人的熙熙攘攘中,显得过于沉寂,隐隐透出几多神秘感。拜访三味书屋,仿佛拜见寿镜吾先生,鲁迅先生曾称赞先生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站在门外,可以听到寿镜吾先生对三味书屋的真正诠释:“三味书屋: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我想,这种诠释蕴涵人生哲理,可以赋予我们深深的启迪。

    我们常谈到鲁迅先生批判传统文化的勇敢、坚决、深刻。鲁迅先生固然受到很多西方的影响,但他不是一个在西方长大的人,在接受西方影响之前,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活了十几年。传统是一条链环,它不是拘束人心的,而是在血脉深处的让人赖以生活的存在。想起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想起鲁迅先生的同胞是些怎样的人,我禁不住问:难道鲁迅先生犀利的杂文与《诗》《书》《礼》《乐》就一点儿也产生不了共鸣吗?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的杂文与中国古典经典的相通之处并非文字的优美,修辞的高超,而在于一种精神的暗合。我所接受的所有传统文化教育丝毫没有妨碍我接受鲁迅,并使我更接近他而不是远离。鲁迅先生对于吃人的封建礼教是憎恨的,但这里却显示出了他对具体的传统道德的尊敬的一面。

    在实际并不太平里去臆想出太平来,这似乎是一件很大的功德。但是不免是欺世,或者说是粉饰太平,但粉饰出来的太平,毕竟不是真太平。因为世界,却是要在发展中批判,在批判中才能更发展。所以有时还真有点怀念起了鲁迅来,只有社会的昏黑,才造就了鲁迅。

    尽管当今世界与鲁迅时代有了很大的区别,鲁迅不可能看到我们今天面临的具体问题(包括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更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他以及他前后的几代人(包括梁启超、严复、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人)那里汲取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因为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我们和他们一样,都处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处在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这个历史长时段之中,和他们一样,我们也经受着各种文化的冲击,处在古今中西交汇、各种思想激烈交锋的焦点之中,同样也能感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巨大的和深刻的矛盾。而从鲁迅身上,我们还特别能够感受到这种矛盾的悲剧底蕴,体认到一种活着的启蒙精神。这大概就是我们如此热衷于谈论鲁迅、追寻鲁迅的思想轨迹的根本原因。

 
绍兴鲁迅故里
鲁迅祖居。鲁迅家真的是标准的大户人家,人丁兴旺,房子也是气派的很。

绍兴鲁迅故里
百草园后院望出去的小巷,总觉得这样的小桥流水人家,才是江南最真实的影像。

绍兴鲁迅故里
三味书屋(一)

绍兴鲁迅故里
    三味书屋(二)私塾只招收8名学生,学生上学还得自带桌椅…看来私塾先生蛮高调的@_@

绍兴鲁迅故里
著名的百草园。确实如先生回忆的那般,“只有一些杂草”,“却是我的乐园”,孩子的快乐总是单纯的纯粹。

绍兴鲁迅故里

百草园中的皂荚树

绍兴鲁迅故里
光滑的石井栏

绍兴鲁迅故里
鲁迅童年常去的戏台

绍兴鲁迅故里
    门口历经风雨的孔乙己,如今成了游客“到此一游”照的道具,不知道他是不是还在念叨着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